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20)
目的 探究解痉纠偏针法对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血流动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接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针刺、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选穴针刺,试验组予以“解痉纠偏”针法,2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 0. 05),NIHSS评分较低,Fugl-Meyer评分较高(P 0. 05),试验组R值较低,DR、Vmin评分较高(P 0. 05)。结论 解痉纠偏针法能改善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促进运动功能康复,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阴补阳针法对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Ⅳ~Ⅵ期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平阴补阳针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采用简式Fugl -Meye运动功能(FMA)测评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进行量化评定.结果:①治疗前2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2组FMA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平阴补阳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 Ⅳ~Ⅵ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②平阴补阳针法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优于“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3.
耿浩  张超龙  郑海丽 《新中医》2021,53(3):56-5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1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应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在电针治疗基础加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疗程均为30 d,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66(GMFM-66)评分、躯干损害量表(TI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生活质量(QOL)评分、稳定指数(S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较前改善,研究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动态运动功能较前改善,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10 m MW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运动功能的改善比单纯使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新Bobath组采用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分别对其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新Bobath组和治疗组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均有疗效(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新Bobath组(P﹤0.01)。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郑州市中医院76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统计对比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生存质量评分(PRO)。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PRO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病程1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电动起立床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接受治疗前后BBS、FMA及MBI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辅以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可提高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将该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运动疗法;研究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与BB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调督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调督解痉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21/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调督解痉针法能够较好地缓解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状态,促进生活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强化躯干训练,使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躯干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runnstrom分级取穴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9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按Brunnstrom分级取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取穴,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处理,并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并对两组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和Barthel指数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照Brunnstrom分级取穴可以明显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平阴补阳针法对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lⅣ~Ⅵ期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平阴补阳针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FldA)测评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进行量化评定。结果:①治疗前2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2组FMA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平阴补阳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Ⅳ~Ⅵ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El常生活活动能力;②平阴补阳针法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优于“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探究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2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行通督调神针刺法,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络汤,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 24%(40/42)高于参照组78. 57%(33/42)(P 0. 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 0. 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中风偏瘫患者5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悬吊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头针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分期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可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中风偏痪痉挛诊断标准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新Bobath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新Bobath组采用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康复技术。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观察各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GB)的含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和新Bobath组。结论: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可有效控制患肢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 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上肢、下肢FMA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益智安神通督针法配合通络扶正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28例急性出血性脑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通络扶正汤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益智安神通督针法配合通络扶正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运动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 3%(61/64)高于对照组的81. 2%(5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智安神通督针法配合通络扶正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偏瘫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运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艳柳 《新中医》2020,52(22):163-165
目的:观察精细化管理联合中医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 83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42 例和对照组 41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管理和中医护理,2 组均连续护理 4 周。分别于护理前、护理第 14 天、护理第 28 天对 2 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比较2 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第 14 天、第 28 天,2 组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 FMA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研究组上肢 FMA、下肢 FMA 及 ADL 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与中医护理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陈玲 《河南中医》2012,32(10):1304-130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例(采用针灸结合传统推拿),于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后14 d分别进行简式Fugl - 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①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7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 - Ⅱ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分期针刺改善中风偏瘫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现代康复疗法加分期针刺治疗,根据Brunnstrom分期法、Fugl-meyer(FMA)评分法于治疗前、治疗90天后评定并记录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得到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提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分期针刺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