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普通针刺联合火针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火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头痛症状记分表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评估,同时观察眩晕、头痛症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DHI评分、头痛症状记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眩晕、头痛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观察组眩晕、头痛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普通针刺联合火针可显著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头痛症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探索吴茱萸汤加味联合前庭康复训练预防性治疗,观察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同时予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口服吴茱萸汤加味4周,前庭康复训练3月。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10 mg,每晚1次,疗程3月。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4周予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医眩晕评定量表评估;治疗后4周、3月评估眩晕头痛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3月后评估发作频率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后中医眩晕评定量表评分、DHI评分、眩晕头痛发作频率、发作程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吴茱萸汤加味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可预防性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头痛发作频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赵振  刘亚芬  刘寅  孙莉 《四川中医》2023,(2):192-195
目的:运用通玄针法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干预,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神经递质5-HT、CGRP与SP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我院前庭性偏头痛患者80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通玄针法,对照组给予安慰针刺治疗,治疗第2、4周比较两组眩晕残障量表(DHI)、眩晕累计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治疗第4周比较两组血清神经递质5-HT、CGRP与S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显著高于对照组47.5%(P<0.05),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两组较治疗前均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4周后总有效率87.5%,略高于对照组76.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DHI评分、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同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递质5-HT、CGRP与SP水平仅治疗组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玄针法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周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控制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龙芩定眩颗粒治疗(肝胆湿热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19年10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就诊的肝胆湿热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配合龙芩定眩颗粒,对照组单独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双温试验异常率,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温试验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DHI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龙芩定眩颗粒治疗(肝胆湿热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效果好,可以有效改善眩晕患者早期半规管功能,有效减轻头痛程度,改善头晕症状,提高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八珍汤加减归脾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71例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在给予西药前列地尔基础上用中药八珍汤加减归脾汤治疗,两组均连续给予治疗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眩晕障碍评分(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检测并比较,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VAS评分、DH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评分、DHI评分的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八珍汤加减归脾汤联合前列地尔对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结合组33例和温针组30例。温针组选取百会、大椎、风池(双)、C2颈夹脊穴(双)进行温针灸治疗;针推结合组先予局部推拿治疗后再行温针灸治疗。每周治疗3次,治疗10次后观察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残障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的ESCV、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针推结合组ESCV、DHI评分显著低于温针组(P均0.05)。针推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温针组(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温针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在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郝姗姗  王新 《河北中医》2022,(6):953-956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法防治肝郁脾虚型前庭性偏头痛(V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肝郁脾虚型V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完成研究38例)给予疏肝健脾中药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完成研究39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期间VM累计发作次数及累计发作天数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4.2%(32/38),对照组总有效率61.5%(24/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DH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VM累计发作次数(4.89±2.31)次,累计发作天数(6.20±5.23) d,对照组分别为(8.44±3.40)次、(10.68±6.52) d,治疗组累计发作次数及累计发作天数均少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触发点针刺联合背俞穴温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源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按照颈源性眩晕西医临床治疗路径联合背俞穴温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胸锁乳突肌触发点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气血亏虚证中医证候积分、脑动脉血流速度值、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血管内皮指标和眩晕评分值,并统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源性眩晕气血亏虚证中医证候积分(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唇甲不华、舌淡苔薄白和脉细弱)、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数值(Ⅰ波、Ⅱ波和Ⅲ波数值)和血管内皮ET-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脑动脉血流速度值(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眩晕评分值(ESCV评分)、颈椎活动度和血管内皮NO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数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锁乳突肌触发点针刺联合背俞穴温针灸可有效改善颈源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方法:将60例气血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_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肝阳上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天麻钩藤饮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 (HIT-6)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评估工具和障碍量表(VM-PATHI)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HIT-6评分、DHI评分、VM-PATH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予以定眩汤加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26/30),对照组为67.86%(19/2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胆汤预防性治疗痰浊中阻型前庭性偏头痛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4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痰浊中阻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服用温胆汤,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DH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胆汤预防性治疗痰浊型前庭性偏头痛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八珍汤联合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气血亏虚型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的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倍他司汀片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八珍汤加减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DHI、纯音测听、TEQ、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9%(P0.05)。结论:八珍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片口服能显著改善气血亏虚型梅尼埃病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对气血虚型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气血虚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归脾汤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频率降低(P<0.05),持续时间缩短(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Vm增快(P<0.05),PI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治疗气血虚型眩晕效果显著,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增加脑供血量,有效控制眩晕发作,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益气聪明汤进行治疗。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流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的最大流速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的最大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较好,可使患者脑血流明显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患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针灸治疗)和对照组(针灸治疗),两组观察时间均为1个月。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临床疗效,进行比对,判断疗效。结果血清总胆固醇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均升高,观察组的最大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值均降低导致眩晕评分升高,观察组的眩晕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痊愈率为89%,对照组为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疗效比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归芪养血补气汤联合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VBI眩晕患者68例,中医辨证均为气血亏虚证,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归芪养血补气汤联合腹针治疗。均连续治疗21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眩晕程度、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HI、DA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LVA、RVA、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芪养血补气汤联合腹针治疗VBI眩晕气血亏虚证的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眩晕程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前庭性眩晕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疗效进行比较,进一步评价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前庭性眩晕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对82例前庭性眩晕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评分,综合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SI和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西医联合中药、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97.56%)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80.49%),而复发率(10.25%)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26.67%)。结论:西医联合中药、针灸治疗前庭性眩晕整体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天麻白术汤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加以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加以针刺联合天麻白术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周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VA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优于对照组的6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每周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观察组每周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天麻白术汤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临床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头痛症状,降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