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于不同部位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基因变异谱系上的特点及其预后差异。方法:收集302例诊断为DLBCL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取活检的淋巴瘤组织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及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发于不同部位的DLBCL在基因变异谱系上具有异质性。其中原发骨组织及乳腺DLBCL中MYC易位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DLBCL,原发脾脏及乳腺DLBCL中BCL6易位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DLBCL。绝大多数原发睾丸、中枢神经系统、玻璃体的DLBCL携带MYD88 L265P、CD79B、PIM1及IGLL5突变。原发皮肤组织DLBCL多携带MYD88 L265P、CD79B及ETV6突变。此外,原发纵隔DLBCL在基因突变谱系上与其他部位DLBCL存在显著差异。在常规治疗方案下,相比于原发结内、韦氏环、纵隔的DLBCL,原发于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等结外部位的DLBCL患者具有更低的5年总体生存期。结论:原发于不同部位的DLBCL在基因变异谱系及预后上的差异体现了其发病机制的差异,有助于人们识别DLBCL新的分子生物学亚类,并可以指导临床中DLBCL患者更精准的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异质性很大,临床疗效也有很大差异。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通常认为GC型预后好于non-GC型,但GC型DLBCL存在MYC基因重排时,5年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下降一半以上〔1〕,若还伴有BCL-2或BCL-6基因重排,预后则更差。通常将MYC重排伴BCL-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肠淋巴瘤p53基因与13q14染色体缺失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3基因与13q14染色体缺失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PGIL)预后判断、指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72例PGIL及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石蜡切片中p53基因及13q14染色体缺失情况,分析其与PGIL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 Ⅰ期~Ⅱ期患者中30.2%(16/53)有p53基因缺失,Ⅲ期~Ⅳ期患者中63.2%(12/19)有p53基因缺失(χ~2=6.397,P=0.011);②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中28.6%(12/42)有p53基因缺失,非MALT淋巴瘤中53.3%(16/30)有p53基因缺失(χ~2=4.515,P=0.034);③ MALT淋巴瘤中,无基因或单基因改变者平均生存期为(39.25±22.73)个月,2种基因改变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9.11±5.95)个月;Ⅰ期~Ⅱ期患者中,无基因或单基因改变者平均生存期为(40.33±23.18)个月,2种基因改变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0.61±18.90)个月.④单纯 13q14 缺失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平均生存期无关,但同时合并 p53 基因缺失则预后差.结论 p53基因缺失在非MALT淋巴瘤组及Ⅲ期~Ⅳ期患者中发生率较高.p53缺失或p53基因缺失与13q14染色体同时存在缺失的PGIL病例恶性程度高,患者平均生存期短于无基因或单基因改变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PBL)和继发骨淋巴瘤(SB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差异。方法:收集并分析38例原发和继发的骨淋巴瘤患者,其中PBL 14例,SBL 24例,对其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PBL和SBL中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多见(85.7%、83.3%)。PBL患者中骨痛症状突出(85.7%),多灶骨累及较常见(64.3%),与SBL患者比较,早期患者多见(P=0.004),IPI评分较低(P=0.037)。PBL和SBL常见的骨累及部位均为脊柱(50.0%、62.5%)和骨盆(57.1%、50.0%)。PBL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优于SBL患者(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与生存时间延长显著相关。结论:DLBCL是PBL和SBL中最常见的亚型。PBL的预后优于SBL,仅治疗是否获得完全缓解与骨淋巴瘤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初治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丙种球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根据丙种球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丙种球蛋白组(15例)和正常/高丙种球蛋白组(58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差异,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低丙种球蛋白组DLBCL患者中,高IPI评分、Ann Arbor分期(Ⅲ~Ⅳ)、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上限、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正常上限以及B症状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高丙种球蛋白组(P<0.05)。低丙种球蛋白组DLBCL患者的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更短(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高IPI评分和低丙种球蛋白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治DLBCL患者的丙种球蛋白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低丙种球蛋白是远期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学标记的预后价值,以及利妥昔单抗对免疫组化标记预后意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168例初治DLBC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国际预后指标(IPI)评分,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73例及免疫化疗组95例,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两组患者分别分成GCB亚型和non-GCB亚型,比较免疫学亚型、bcl-2、ki-67、IPI评分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意义。结果 (1)化疗组及免疫化疗组5年OS率分别为50.7%、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化疗组中non-GCB亚型5年OS率显著优于化疗组non-GCB亚型(P=0.01),但两组GCB亚型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4)。(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ki-67、IPI评分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4)生存分析显示,化疗组non-GCB亚型中bcl-2阳性组较bcl-2阴性组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其他各亚型bcl-2阳性组与bcl-2阴性组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种免疫标记的结合能够协助评价DLBCL预后,并指导治疗。利妥昔单抗可以显著提高non-GCB亚型伴bcl-2阳性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并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石蜡样本中的miR-22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患者的石蜡样本84例,以8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作为对照,采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miR-22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数据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iR-224在DLBCL患者组的表达水平为(0.98±0.24),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为(1.8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24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及Hans分型无相关性(均P0.05),而患者的Ann Arbor分期及IPI评分与miR-224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均P0.05)。以miR-224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阈值将84例DLBCL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miR-224高表达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P=0.030)及miR-224低表达(P=0.038)均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miR-224在DLBCL患者石蜡样本中低表达,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其表达水平与免疫亚型无关,高表达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高于低表达组,提示miR-224可作为一个新的DLBCL预后判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正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虽是一类独立疾病,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分子亚群和临床预后。根据基因表达谱可将DLBCL分为至少3种亚型,分别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及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L),后两者统称为非GCB亚型。GCB-DLBCL预后较  相似文献   

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主要的亚型,占成人NHL的30%~40%[1]。临床上75%初诊DLBCL患者已为Ⅱ~Ⅳ期,而且DLBCL中一半患者年龄>60岁,CHOP方案目前为公认的治疗DLBCL标准方案,但老年患者诱导治疗缓解率低。强烈化疗虽可以提高年轻患者的治疗效果,但老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收治的2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肿瘤分子分型和治疗方式,并对生存率和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42~5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为37~47个月.国际评分指数(IPI)为0~2分和>2分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在原发胃或原发肠道淋巴瘤患者中,分子病理类型[发生中心(GCB型)和非GCB型]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的提示意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R-CHOP)与单用化学治疗(CHOP)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切除病灶可能对长期生存有利.结论 PGI-DLBCL的最佳治疗方式可能不同于其他部位的DLBCL,还需要大样本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c-myc、Bcl-2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DLBCL患者94例,收集手术时切除的DLBCL组织作为病例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myc、Bcl-2基因结构,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分析其与c-myc、Bcl-2基因异常的关系。所有患者均进行R-CHOP化疗方案,治疗结束后对比c-myc、Bcl-2基因正常患者、异常患者的近期疗效,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价患者预后,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c-myc、Bcl-2基因正常患者、异常患者的IPI得分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94例DLBCL患者中,FISH检测结果显示,c-myc基因正常66例(70.21%),扩增例数21例(22.34%),易位7例(7.45%);Bcl-2基因正常例数67例(71.28%),扩增例数23例(24.47%),易位4例(4.26%)。c-myc基因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双打击)12例(12.77%)。c-myc、Bcl-2基因结构异常与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DH)、侵犯部位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c-myc、Bcl-2基因正常、非双打击的临床有效率和PFS明显高于cmyc、Bcl-2基因异常、双打击的临床有效率和PFS,而c-myc、Bcl-2基因正常、非双打击的IPI得分分别明显低于c-myc、Bcl-2基因异常、双打击的IP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老年DLBCL患者存在c-myc、Bcl-2基因易位或扩增,c-myc、Bcl-2基因结构异常与临床分期有关,其临床有效率和PFS降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150例DLBCL患者的乙肝5项和肝功能,并选取同期住院的其他肿瘤患者150例及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结果 DLBCL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的阳性率(22.7%)显著高于其他肿瘤组患者(9.3%)和健康对照组(8.0%)(P<0.05)。HBs Ag阳性组及HBs Ag阴性组DLBCL临床分期、肝脾受累、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节外受累区域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组患者化疗前后肝功能损伤情况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HBs Ag阴性组治疗完全缓解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HBs Ag阳性组(P<0.05)。结论 DLBCL患者HBs Ag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且HBV感染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黄明敏  陈晓琳  尹震宇 《山东医药》2011,51(16):100-101,F0003
目的研究p53蛋白表达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治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LSAB法)检测128例NHL患者活检石蜡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同时予CHOP方案4个或以上疗程的化疗,观察p53与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9.8%。p53蛋白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病例的总生存期、无瘤生存期均有统计学差异。而p53蛋白的表达对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53蛋白作为进展型NHL临床近期疗效的有效预测指标,对NHL预后预测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初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接受全反式维A酸(ATRA)诱导治疗期间出现分化综合征(DS)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至2014年间海军总医院血液科初诊APL并接受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酸或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的84例患者。根据Frankel描述诊断其中35例出现DS。按照潜在危险因素收集数据,对影响D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α(PML-RARa)基因分型是影响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对不同组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PML-RARa基因分型行χ2检验分析,以排除多因素间相互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及PML-RARa基因分型,两组间差异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PML-RARa基因分型的长(L)亚型及短(S)亚型行χ^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L亚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α纸A酸变体(PML-RARa)基因对DS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高的患者及PML-RARa基因为L亚型的患者在初期接受维A酸联合诱导化疗时更易出现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6例初发DLBCL患者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中CD43抗原的表达情况,分析CD43表达与患者重要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3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值、结外受累数目、B症状、巨大包块、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以及疗效等临床特征均无关(均P0.05),仅与细胞起源有关(P=0.002)。生存分析发现CD43阳性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期显著短于CD43阴性患者(48%∶78%,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on-GCB亚型患者中CD43阳性表达者3年总生存时间亦显著短于CD43阴性者(32%∶64%,P=0.008),这种差异在低中危组患者中也存在(54%∶81%,P=0.03),而中高危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36%∶42%,P=0.215)。结论:CD43表达是DLBCL免疫学亚型相关的预后标志物,而且CD43联合IPI评分更能准确地评估低中危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筛选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相关基因,明确预后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预后及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ICs)比例的关系,为DLBCL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从GEO中获取GSE56315、GSE12453和GSE87371芯片数据,用R的“limma”包筛选出DLBCL预后相关基因。将GSE87371数据集中的预后相关基因根据表达量中位值分为高、低表达组,从R语言的“survival”包中提取高、低表达组5年OS率及95%CI,然后利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相关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使用R语言的“for”循环分析预后不良相关基因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临床参数的关系。通过GSEA富集分析DLBCL预后相关基因在DLBCL中的相关信号通路。最后利用CIBERSORT算法计算DLBCL组织中TICs的比例,并分析预后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TICs比例的关系。结果 对GSE12353及GSE56315进行合并后的MERGE基因集进行筛选后获得DLBCL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445个(上调基因301个,下调基因143个),从GSE87371数据集获...  相似文献   

18.
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发病率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40%。Ruppert等[1]前瞻性比较了国际预后指数(IPI)、改良的IPI(R-IPI)和NCCN-IPI在DLBCL预后分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NCCN-IPI可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但即使NCCN-IPI也不能精确地预测5年总生存率(OS)低于5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循证医学获得的较为肯定的结果,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每年更新其颁布的淋巴瘤治疗指南,对于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其诊断、检查、治疗方案均有所不同。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ggressive non-Hodgkin s lymphomas)在组织学上以淋巴瘤细胞的弥漫性分布和细胞的异形性为特点,临床表现为疾病进展迅速,自然生存期短,与惰性淋巴瘤相比,多数患者对常规化疗较敏感,少数患者易发生耐药,生存期短,预后差。其在欧美淋巴瘤分类和世界卫生组织(REAL/WHO)分类中主要包括:(1)B细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套细胞淋巴瘤(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55例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且无进展生存期≥24个月的DLBCL患者(持续缓解组)和45例R-CHOP方案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但是在2年内复发的DLBCL患者(复发组)。持续缓解组患者于治疗前、第6个周期治疗开始前以及持续缓解治疗结束1年后采血,复发组患者于治疗前、第6个周期治疗开始前及复发时间点采血。采用IMMUNITE 10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的含量。结果:IL-2R、IL-6及TNF-α含量在Ⅲ~Ⅳ期、ECOG评分≥2分、结外受累个数≥2个、IPI评分≥3分的DLBCL患者中显著升高(P<0.05);IL-8在IPI评分≥3分和双表达淋巴瘤(DEL)的患者中显著升高(P<0.05);IL-6在non-GCB亚型中显著升高(P<0.05)。复发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IL-2R、IL-6、TNF-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