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肝轴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的发生与发展。吕文良教授将调节肠道菌群与中医抑木扶土理论结合,探讨AILD的病机治疗。吕文良教授指出,脾气虚弱,肝气郁结,肝脾同病是AILD的发病基础,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之一。在治疗上应以抑木扶土,实脾理肝,健脾为主作为治疗大法,通过肠-肝轴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恢复肝脏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3.
贾可欣  李寒  刘闰平 《中草药》2023,54(5):1609-1619
“肠-肝”轴相关疾病是一类基于肝脏和肠道相互作用失衡而引起或加重的疾病。传统中医学基于五脏整体观对“肠-肝”轴相关疾病的认知延伸了自身的肝脾概念,调和肝脾类中药对“肠-肝”轴相关疾病亦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契合中医“肝脾同调,治肝实脾”的独特理念。通过对调和肝脾类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微环境、保护肠道机械屏障、平衡胆汁酸稳态、调节神经递质治疗“肠-肝”轴相关疾病进行系统性回顾,为从“肠-肝”轴角度阐释调和肝脾类中药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创新中药开发。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即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于协调、不能相理相助,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重要病机。基于此病机的肝病实脾、肝脾同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损伤等多个方面。近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和谐与否对肝病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是ACLF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而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脾脏功能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则受肝脏疏泄的调控。因此,“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平衡可视为肝脾功能协调的体现,二者关系失衡则提示机体正处于肝脾不调的状态。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角度探讨ACLF“肝脾不调”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对于阐释“肝脾不调”的病机实质及拓宽ACLF防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脾的联系、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及AA从脾论治的源流及治法治则3方面入手综述基于肠道微生态从脾论治AA的研究进展,指出AA属慢性疾病中的虚劳性疾病,核心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以健脾补肾法贯穿始终;而"脾"具有的运化抗邪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代谢和免...  相似文献   

6.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肝和脾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联系,"实脾法"治疗肝癌是中医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重要体现,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论治肝病成效显著。随着肝-肠轴学说研究的深入,发现通过胃肠道多种途径调节肝-肠轴上行通道,如肠道黏膜屏障、内毒素、肠道菌群等对肝功能均具有调节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调节肠道稳态是治疗肝癌等肝病的潜在途径,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应用,并联系肝-肠轴学说,探讨"实脾法"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微生态学是近年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便秘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功能性便秘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其机制可能与黏蛋白分泌异常、肠道动力紊乱等相关。本文基于肠道微生态,从脾、肺、肝对"清浊相干"理论在功能性便秘防治中的理论内涵进行探讨,认为肠道微生态是阐释中医防治功能性便秘机理的重要途径,"调理脾肺肝,升清降浊毒"应是中医防治功能性便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不可逆的终末期肾病。肠道微生态紊乱是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之一,早期预防和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失衡对缓解DKD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与中医“治未病”认识相契合,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通过调控饮食、情志和运动改善肠道微生态以及早期监测肠道微生态变化来实现“未病先防”。结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疾病传变认识以及DKD属于“脾病传肾”的认识,先助脾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来实现“既病防变”,使DKD病情进展得以延缓,以期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DK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这一理论告诫我们,临床治疗肝病时,无论肝脏虚实,时时要兼顾脾胃,应用“实脾”法。这是治疗肝病的1条重要原则,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然而,由于对“实脾”之法,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许多医家认为,“实脾”就是补脾,即用甘味之药补益脾胃之意,所以,多把它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中,限制了“实脾”法在急性肝炎(简称急肝)的应用。笔者认为,中医脾的正常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为胃行其津液。所谓“实脾”就是使脾的这些功能恢复正常,即脾的正常功能为实。脾若…  相似文献   

11.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脾主运化,其化生精微物质(糖、脂是精微物质的主要构成成分)通过"脾气散精"布散周身,"脾气散精"功能正常是糖脂代谢平衡的重要前提;脾虚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脾气散精"功能,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因此,在"脾气散精"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中医"从脾论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丰富脾脏象科学内涵,同时,为挖掘以肠道微生物组调控糖脂代谢为有效靶点的中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与肝脏功能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揭示了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饮食、抗生素、益生菌及益生元、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医学“肠”的消化吸收、调节代谢、改善免疫等功能可属于中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的范畴。文章从中医“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视角出发,就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阐述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全楚 《河南中医》2009,29(2):197-198
我们结合多年临床实际经验和体会,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变的治疗中首先提出“治肝先治肠”的理念。因为重症肝病患者由于肠道粘膜充血、水肿、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会使肠道中内毒素增加,毒素给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若对“脾虚”进行健脾益气治疗,纠正肠功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是为治肝先实脾。  相似文献   

18.
"肝病实脾"作为"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学界所共识,并成为临床上治疗肝脏疾患的常用法则。通过追本溯源,从另一角度赋予"肝病实脾"新的认识,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脏虚实相对应的治疗法则。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肠道微生态及"肠-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关系,追溯中医学肾病治脾之理论渊源,从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脾虚与肠道菌群,以及肾病治脾的理论根源、现代研究、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慢性肾脏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性,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