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是最早期的颈椎病,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以颈部症状为主,表现为颈、肩、枕部不适,酸痛、胀麻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笔者运用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刺血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颈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刺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量表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Mc Gill疼痛问卷量表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因子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针刺结合刺血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采用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TCD检测: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配合颈痛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配合针刺颈痛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颈围制动治疗。2组均隔天治疗1次,2周后用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和"11点疼痛程度数字等级量表(NRS-11)"来评价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效率治疗组为84%,对照组为7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不适。结论:2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效、安全,与颈椎牵引配合颈围制动相比,旋提手法配合颈痛穴针刺疗效更显著,且可操作性强,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痛汤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4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颈痛汤配合针灸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痛汤配合针灸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无明显副作用,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椎病有明显颈痛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2组NPQ颈痛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NPQ颈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NPQ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67.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颈椎病颈痛有疗效,能减轻临床症状,与单纯针刺治疗比较,无增加不良反应,可考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骨伤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17例,分为3组,针灸观察组39例,针刺观察组38例,灸法观察组40例,针灸观察组采用针刺和灸法相结合治疗,针刺观察组合灸法观察组分别单独采用针刺和艾灸治疗,在不同时间点上分别观察记录3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McGill疼痛量表(McGill pain Questionaire,MPQ)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治疗时和治疗后针灸观察组VAS值均显著低于针刺观察组和灸法观察组(P 0. 05);针灸观察组的MPQ、NPQ评分均低于针刺观察组和灸法观察组;治疗结束时的短期有效率针灸观察组92. 3%,针刺观察组89. 4%,灸法观察组87. 5%,3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个月后的长期有效率针灸观察组87. 2%,针刺观察组76. 2%,灸法观察组75%,前针灸观察组与针刺观察组和灸法观察组比较,有效率显著提高(P 0. 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针刺和灸法单独治疗,且安全性和持续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颈痛伴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针灸和推拿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颈痛(NPQ)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NP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SQI评分,即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总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伴失眠患者可显著改善其颈部疼痛症状及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先推拿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先给予局部推拿后进行针刺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86.7%.结论:先推拿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部直流电疗法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颈椎病颈痛患者均先接受直流电疗法5~10 min,然后针刺治疗。隔天治疗1次,1周3次,6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和病理分型的关系、治疗前后颈痛综合评定。结果:31例患者接受治疗后,治愈12例,总有效率为90.32%,其中颈型颈椎病疗效较神经根型颈椎病好;31例病人治疗后的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VAS和PPI治疗前后的评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直流电疗法配合针刺能够明显缓解各型颈椎病患者颈项痛症状,且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深度对颈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明确颈型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深度。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浅层针刺组、中层针刺组、深层针刺组三组,观察三组在治疗后简版McGrill疼痛问卷-2(SF-MPQ-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活动度(R0M)及中医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三组在治疗后NDI总分及障碍指数均明显减低(P<0.05),中层针刺组总分及障碍指数低于浅层针刺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层及深层针刺组SF-MPQ-2中的PRI感觉项、PRI总积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深层针刺组的PRI情感项评分也降低(P<0.05);三组VAS积分、PPI积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深层针刺组的PRI感觉项、PPI积分及总分优于浅层针刺组(P<0.05);深层针刺组的PRI感觉项、情感项、总积分及总分均优于中层针刺组(P<0.05)。治疗后中层和深层针刺组各个方向的活动度均有改善(P<0.05)。中层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7.50%,深层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痛消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痛消汤治疗。结果治愈95例,好转50例,无效5例。结论颈痛消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粗毫针松解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患者按首次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2例)。观察组以粗毫针松解颈部阳性反应点,3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以颈夹脊穴为主行常规针刺,每周连续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45%,对照组为72.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Q颈痛量表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粗毫针松解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