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柏莲  黄珍艳  李琼  唐勇 《重庆医学》2021,50(19):3322-3325
目的 对1例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电泳HbA为0,表型与基因型不符的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分析,以研究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是否携带有未知突变基因,为其以后的优生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采集先证者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及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分析,采用PCR+导流杂交法检测常见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对表型和常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型不相符者行基因测序.结果 该家系中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姐姐检出罕见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CD52(GAT> GTT)位点杂合突变,先证者及其姐姐的基因型为β41-42/β52,母亲的基因型为β17/β52,父亲的基因型为β41-42/βN.结论 血液学表型与基因型不符时,应进一步做罕见型基因检测,避免漏诊或误诊.该基因突变的发现,丰富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数据库.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例国人罕见的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以期为地中海贫血的预防、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快速电泳分析系统进行血液学分析;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常规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采用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link probe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MLPA)、DNA测序、缺口PCR(Gap-PCR)及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缺失型电泳等技术分析其罕见基因型。结果通过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缺失型电泳技术检测到先证者为中国人罕见的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通过导流杂交法检测到先证者母亲为中国人常见的CD41/42基因突变;通过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缺失型电泳技术检测到先证者父亲及其胞弟为罕见的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先证者及胞弟的罕见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遗传来源是其父亲。结论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罕见的β珠蛋白基因缺失,血常规有小细胞低色素的表现,血蛋白电泳血红蛋白F(hemoglobin F,HbF)常常增高明显。当出现血液学表型与基因型不符时,应注意进一步做罕见基因型的检测以避免漏诊或误诊,这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人群筛查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例在中国人群中罕见的CD-90(CT)β地中海贫血突变进行家系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方法地贫血液学指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电泳分析仪进行分析;常规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分析;罕见地贫基因型采用DNA测序、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缺口PCR(Gap-PCR)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到先证者、其母亲及其胞妹为中国人罕见的CD-90(CT)β地中海贫血;先证者妻子检测到CD41-42突变β地中海贫血;先证者父亲未检测到地贫基因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一个家系3例罕见CD-90(CT)β地贫,确认了先证者罕见的CD-90(CT)β基因突变遗传来源于其母亲。3例罕见CD-90(CT)β地贫均表现为轻型β地贫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丰富了中国人群罕见地贫的基因谱及临床表型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产前地中海贫血筛查阳性的患者及其胎儿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并对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方法:通过血常规及血红蛋白组分进行表型分析,采用断裂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种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17种常见β-地中海贫血基因点突变,对于未发现常见突变者采用β-珠蛋白基因DNA测序。结果:3个家庭先证者均有MCV和MCH降低的血液学表型,临床常规试剂未检出3种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和17种β-地中海贫血基因点突变。经基因测序,先证者1及其父亲为罕见β-地中海贫血-86(C>G)突变杂合子,胎儿未检见;先症者2及其母亲为泰国型缺失杂合子(--THAI/αα),胎儿为泰国型合并东南亚型缺失(--TAIL/--SEA)的巴氏水肿胎;先症者3为泰国型缺失杂合子(--THAI/αα),胎儿为泰国型合并东南亚型缺失(--TAIL/--SEA)的巴氏水肿胎。结论:有明显血液学表型在排除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的患者,应该采用其它方法进一步确诊以防漏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中国南方人群中的一种罕见α-地贫基因突变,以及此突变所致HbH病的家系分析和基因诊断。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全血,进行血液学表型分析和地贫基因常规检测,对常规检测基因型与表型不符的标本进一步DNA测序分析。结果该家系中检出罕见α-地贫基因*92A>G突变,确认先证者及先证者姐姐基因型为--SEA/α*92A>Gα的非缺失型HbH病,先证者哥哥基因型为-α3.7/α*92A>Gα的标准型α-地贫、父亲基因型为αα/α*92A>Gα的静止型α-地贫。结论首次鉴定报道了中国南方人群中罕见α-地贫基因*92A>G突变,以及携带此突变的静止型α-地贫、复合此突变非缺失型HbH病的基本表型特征,丰富了中国人群α-地贫基因突变谱,有助于指导α-地贫的人群筛查、临床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在广西百色一壮族家系中发现一例HbH复合慢速泳动异常Hb。结构分析证明慢速泳动带为HbQ Thailand。血红蛋白组成和α-珠蛋白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的基因型为-α~T/-α~Q,先证者姐姐及大妹的基因型均为αα/αα,先证者母亲的基因型为-α~T/αα,先证者父亲及二妹的基因型均为-α~Q/αα。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在广西百色一壮族家系中发现一列Hb H复合慢速泳动异常Hh。结构分析证明慢速泳动带为HbQ Thailand。血红蛋白组成和α-珠蛋白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的基因型为-α~T/-α~Q;先证者姐姐及大妹的基因型均为αα/αα;先证者母亲的基因型为-α~T/αα;先证者父亲及二妹的基因型均为-α~Q/αα。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一种由β珠蛋白肽链合成异常的HbK复合轻型β地中海贫血的家系及其风险胎儿的产前诊断.方法 用美国Helena公司全自动快速电泳分析系统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各区带定量分析和反向点杂交-RDB法进行β地贫基因联合检测,对家系及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先证者为异常HbK复合B珠蛋白基因ⅣS-Ⅱ-654突变双重杂合子,临床表型为中间型β地贫.父亲为β-珠蛋白基因ⅣS-Ⅱ-654突变杂合子,母亲为异常HbK杂合子,再次妊娠行产前诊断的胎儿为异常HbK杂合子,母亲和胎儿地贫基因型正常,建议保留胎儿.出生后8个月随访结果与产前诊断一致.结论 对β珠蛋白肽链合成异常和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家庭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预防中间型β地贫患儿出生.采用电泳技术联合β地贫基因检测技术,可在产前诊断中解决同类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例疑似α-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其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了解基因型-表型关系,并进行产前诊断。方法该疑似α-地中海贫血患儿(先证者)于2021年5月20日至湖州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咨询科就诊。收集该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贫血相关资料,对先证者及其家系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常见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后,再进行先证者的血液系统疾病Panel二代测序,并利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变异验证以及其家系成员和母亲羊水DNA的变异验证。结果PCR法检出患儿-α3.7缺失型变异,缺失来源于父亲;二代测序检测出先证者患有α2珠蛋白基因HbA2c.394T>C(p.Ser132Pro)纯合变异,母亲和其家系检出多名该位点的杂合性变异,而母亲羊水DNA未检测到上述异常。结论相较于αα/-α3.7缺失,HbA2c.394T>C杂合性非缺失型变异家系表现出更典型的α-地中海贫血特征。而HbA2基因的c.394T>C又称为HbQue-stembert变异,为可疑致病性变异,丰富了中国人的α-地中海贫血致病基因变异谱,为该家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β地中海贫血一个特殊基因突变的家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一个国人罕见的重型地中海贫血基凶突变[CD41/42(-TCTT)·-90(C→T)]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分析。方法:采用PCR/ASO探针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17种β-地贫基因突变,β-珠蛋白基因全长DNA克隆测序技术分析其突变基闲型。结果:发现先证者父亲携带中国人常见基因突变CD41/42(-TCTT),母亲则为中国少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90(C→T),而先证者则为密码子CD41/42(-TCTT)缺失突变复合-90(C→T)转录子突变。结论:-90(C→T)在我国目前仅发现1例家系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现行PCR-RDB法对中间型β-地贫基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5个中间型β-地贫家系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和β-地贫基因的PCR-RDB法检测,并用长链PCR法检测家系1和家系2中的先证者及母亲的β-地贫基因的缺失突变。结果 5例先证者HbF含量均增高,其中2例为轻度贫血,3例为中度贫血;4例先证者PCR-RDB法结果为杂合子与其表现的临床症状不符,1例先证者PCR-RDB结果为纯合子与父母基因检测结果不符;先证者1及其母亲长链PCR法显示阴性,先证者2及其母亲长链PCR法均为东南亚(SEA)缺失型HPFH。结论若在产前诊断时仅用PCR-RDB法检测β-地贫基因,会造成缺失型β-地贫基因漏诊,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进行孕前检查人群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率、基因类型和构成比情况.方法 对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进行孕前体检的10854人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筛查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水平,血红蛋白电泳,对筛查结果任意一项异常者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结果 在10854人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阳性者1117人,筛查阳性率10.29%.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阳性者共458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率4.21%.其中检测出单纯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53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率2.33%,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SEA最常见,构成比为52.17%.检测出单纯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97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率1.81%,其中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CD17(A→T)最常见,构成比为31.47%.检测出携带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11例.结论 重庆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高发地区,做好孕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工作,对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一例在中国人群中罕见的CD-90(C>T)β地中海贫血突变进行家系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方法 地贫血液学指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电泳分析仪进行分析;常规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分析;罕见地贫基因型采用DNA测序、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缺口PCR(Gap-PCR)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检测到先证者、其母亲及其胞妹为中国人罕见的CD-90(C>T)β地中海贫血;先证者妻子检测到CD41-42突变β地中海贫血;先证者父亲未检测到地贫基因突变。结论 本研究发现一个家系3例罕见CD-90(C>T)β地贫,确认了先证者罕见的CD-90(C>T)β基因突变遗传来源于其母亲。3例罕见 CD-90(C>T)β地贫均表现为轻型β地贫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丰富了中国人群罕见地贫的基因谱及临床表型信息。  相似文献   

14.
左凌燕  何泽真  车显  张敏  文皓 《重庆医学》2015,(31):4370-4372
目的:对长寿区孕期人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液进行筛查及基因检测,指导优生优育和提供产前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长寿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76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红蛋白(H b )成分分析,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进行初级筛选;对初筛结果阳性、血常规异常的孕妇和其配偶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确定基因型。结果对1760名孕妇进行 H b成分分析,其中怀疑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者27例,阳性率为1.53%,怀疑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者25例,阳性率为1.42%;对465名受检者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其中女性438名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31.51%;男性27名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33.33%。结论孕期常规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筛查,对发病率高的地区的生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进行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例中间型地中海贫血(地贫)患者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探索进行重症β地贫复合血红蛋白H病这类复杂基因型组合方式的产前诊断临床实践.方法 表型检测采用标准的血液学分析技术测量红细胞参数和血红蛋白组分.采用反向点杂交技术诊断β地贫基因突变,采用缺口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α地贫缺失突变.通过基于家系调查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探讨该病例的发病机制.利用羊水细胞DNA对该家系1例地贫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先证者诊断为β0/β 地贫(βCD17A>T/βIVS2-654C>T)双重杂合子复合血红蛋白H病(--SEA/-α4.2)的偏重的中间型地贫患儿,其父母分别为β地贫杂合子合并轻型α地贫和β地贫杂合子合并静止型α地贫个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家庭的地贫高风险胎儿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结果显示胎儿的基因型为重症β地贫合并静止型α地贫,通过遗传咨询实施了中止妊娠.结论 首次报道罕见中间型地贫案例,为国内外产前诊断提供可借鉴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一般血红蛋白检验,限制性内切酶及印迹杂交技术,分析了广西一个家庭五个成员的血红蛋白组成和α-珠蛋白基因组织,先证者β-珠蛋白基因表达正常(β~Aβ~A),但为α-地贫1与左侧缺失α-地贫2双重杂合子(-α/--),临床上表现为HbH病。先证者父母均为β-地贫杂合子(β~Aβ~T),但又分别为左侧缺失α-地贫2杂合子(-α/--),或α-地贫1杂合子(--/αα),他们无贫血症状。两个弟弟的α-珠蛋白基因型与先证者相同(-α/--),但又分别为β-地贫杂合子(β~Aβ~T)和β-地贫纯合子(β~Tβ~T),二者均无HbH检出,贫血症状也较轻。结果说明α-与β-地贫复合时确使二者不均衡状态改善,贫血症状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羊水细胞原位培养法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羊水细胞进行原位培养,应用培养后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突变类型.结果 426例羊水细胞均培养成功,共检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02例,2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30例,双重杂合子71例,杂合子201例.胎儿合并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27例,其中Hb Bart′s水肿胎9例,HbH病1例.结论 在孕中期行羊膜腔穿刺术获取羊水细胞,对羊水细胞进行原位培养,利用培养细胞进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诊断,避免因母体血污染、多次取材导致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胎儿的误诊或漏诊,可准确地检出各类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l例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其家系的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和HbA2,并区分其所属地中海贫血类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检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其家系的珠蛋白链;用微型DE—52柱层析方法检测家系的HbA2。结果 患儿缺乏β—珠蛋白链并检出AγT变异体;其父母的HbA2高于正常人。结论 该患儿为β—地中海贫血纯合子,其父母为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弄清过去所发现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HPFH)的类型和分子机制.方法:用血红蛋白淀粉-琼脂混合凝胶电泳检出胎儿血红蛋白(HbF)增多、醋酸纤维膜电泳洗脱定量、酸洗脱法观察HbF在红细胞中分布、β珠蛋白基因族中基因缺失情况的分析、Southern Blot、Gγ启动子-158附近情况的分析(酶切,测序)、单体型分析、α珠蛋白基因数目的研究等.结果:与一般HPFH不同,此例是β珠蛋白基因缺失、δ珠蛋白基因存在.缺失的全长约为27kb,包括整个β珠蛋白基因和它的3'HS1区.先证者的α珠蛋白基因型为:ααα/αα、其父亲为αα/αα.结论:此例HPFH为东南亚型,属于β.地中海贫血范畴.特殊之处是多出一个α珠蛋白基因,患者HbF显著增高的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合并罕见类型β珠蛋白基因突变的少见病例l例及家系调查结果。方法通过对患儿一家四口(先证者、父、母及胞姐)的常规血液学检查、G6PD检测、β珠蛋白基因检测等,进行基因突变及家系分析。结果发现先证者为G6PD缺乏症合并β地中海贫血患者(少见类型异常血红蛋白病,CD66,Lys→Glu,Hb I-Tou-louse),胞姐正常,其父也有同样珠蛋白基因改变,其母表现为G6PD活性下降。结论 G6PD溶血虽然是自限性的,但当合并地中海贫血时,往往加重病情,尤其是某些特殊类型的异常血红蛋白。由于该两种病目前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婚前检查及产前诊断对减少地中海贫血合并G6PD缺乏症患儿的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