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67-1170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治疗肝衰竭的最理想方案。方法: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6例,将其分为非人工肝组和人工肝组。人工肝组包括DPMAS、PE及PE+DPMAS三组。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常规、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结果:PE+DPMAS组治疗有效率75.8%,高于DPMAS组46.7%、PE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人工肝组有效率与非人工肝组有效率(2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人工肝组均可有效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炎症指标,提高肝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而PE+DPMAS组能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是治疗肝衰竭的最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S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E组和PE+ DPMA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都有所改善,肝性脑病级别降低,MELD评分下降,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PE+ DPMAS组的清蛋白(ALB)较治疗前下降,K+、C1升高(P<0.05);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WBC)下降(P<0.05).结论 PE、PE+DPMAS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HB均有效,PE+ DPMAS可减少血浆用量,改善血清K+、Cl水平;PE在改善凝血功能及ALB水平方面效果优于PE+ DPMAS.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慢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4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采用血浆置换(PE)法,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及MELD分值变化,观察所有患者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 PE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及MELD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可显著降低MELD分值在20~29之间与MELD分值≥30这两个分值段患者的预期病死率(P<0.05),而不能降低MELD分值≤20这部份患者的预期病死率(P>0.05).结论 PE可显著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TBIL、 Cr、INR和MELD评分,改善肝功能.MELD分值>20的者应积极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MELD≤20的患者可以积极内科保守治疗而不必急于人工肝治疗.  相似文献   

4.
刘春涛  武瑞  俞海燕  刘寿荣  傅晓晴 《浙江医学》2019,41(2):125-127,131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早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乙肝相关ACLF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其中采取DPMAS模式40例、PE模式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Bil、肌酐(Cr)、总胆汁酸(TB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NF-α、IL-6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观察不良反应,计算3个月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TBil、Cr、TBA、INR、TNF-α、IL-6水平及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TBil、Cr、TBA、TNF-α、IL-6水平及MEL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TBil、TBA、TNF-α、IL-6水平为DPMAS组低于PE组(均P<0.05),MELD评分为DPMAS组高于PE组(P<0.05)。DPMAS组治疗前后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后INR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DPMAS组(P<0.05)。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P<0.05),3个月患者存活率高于PE组(P<0.05)。结论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ACLF的疗效优于PE模式,且治疗过程中不使用血浆,可作为临床早期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与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型肝炎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应用人工肝治疗的1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例,按照 PE、PE+PBA、PE+DPMAS 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电解质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E+DPMAS 组治疗有效率70.8%,稍高于 PE、PE+PBA 两组(60.9%、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球蛋白(GLB)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01),治疗后 PE 组前清蛋白(PA)较治疗前升高,PE+PBA 组和 PE+DPMAS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下降(P <0.05),PE+PBA 组 PT 较治疗前下降,PE+DPMAS 组 PT 较治疗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血清 K+、C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01);PE 组治疗前、后血清 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PBA、PE+DPMAS 组血清 Na+较治疗前降低(P <0.001);3组血清 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常规 WBC、Hb、PLT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 单独应用和联合 PBA 或 DPMAS,均可有效改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救治率;联合治疗可节省血浆用量2/3,方便更多患者使用;PE 联合 DPMAS 对患者血清 Cl-、Ca2+及 Hb 下降的影响幅度最小,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联合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感染消化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HBV-ACLF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3组,比较各组3个月时的病死率.按照入组时的MELD分值,分为MELD< 20分、20分≤MELD< 30分、30分≤MELD< 40分、40分≤MELD 4个组,比较各组3个月病死率.将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按照△MELD(△MELD=MELD1周-MELD基线)<0分或>0分分为两组,比较两组3个月病死率.结果 早(n=18)、中(n=48)、晚期(n=44)患者3个月病死率为0、50%、95% (P<0.05);MELD<20分(n=24)、20分≤MELD<30分(n=54)、30分≤MELD<40分(n=28)、40分≤MELD(n=4),各组的病死率为31.58%、66.67%、85.71%、100% (P<0.05).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中,按照△MELD<0分或>0分,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1.18%和85.71% (P<0.05).结论 肝衰竭早期患者生存概率大,而肝衰竭晚期以及△MELD>0的中期患者3月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13-16
目的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3月本院诊断ACLF住院患者40例,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血浆透析滤过30例(PDF组)和血浆置换10例(PE组)分别联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水平及人工肝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指标变化,计算患者3个月的存活率。结果治疗后,PDF组TBIL、InR、Cr、MELD评分、TNF-α、IL-1、IL-6、IL-8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TBIL、InR、TNF-α、IL-1、IL-6、IL-8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F组治疗后Cr、细胞因子(TNF-α、IL-1)清除率低于PE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InR、MELD评分、细胞因子清除率(IL-6、IL-8)低于PE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F组(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30.0%),3个月后存活率PDF组(63.3%)优于PE组(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F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部分炎症细胞因子清除方面及短期(3个月)预后均优于PE模式,且并发症低于PE模式,在临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模式的选择上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9.
赵海红  何泽宝  蔡妙国  林宗梅  余真君 《浙江医学》2016,38(12):915-917,939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晚期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30例晚期肝衰竭合并HRS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单纯PE治疗和CRRT联合PE治疗各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相近,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MELD评分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PE组血清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和内毒素(LPS)水平均明显下降(均P<0.05),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Na+和K+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CRRT+PE组血清TBil、PT、BUN、Cr、Na+、K+和LPS水平均明显改善(均P<0.05);此外,治疗后血清K+、BUN、Cr和LPS水平明显低于PE组(均P<0.05),血清Na+水平明显高于PE组(P<0.05)。CRRT+PE组治疗后MELD评分明显低于PE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PE治疗比较,CRRT联合PE治疗晚期肝衰竭合并HRS能有效改善肾功能和电解质紊乱,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0.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3-2005年收治的39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和非血浆置换组,应用MELD模型公式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个月内的病死率。应用c-统计值(concordance statistic)评估MELD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236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病死率为60.6%。MELD分值在小于30和30~40的患者的病死率,PE组分别为25%、75%,而非PE组分别为42%、90.7%,PE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分值达到并超过40的患者的病死率,PE组和非PE组均为100%,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最佳MELD临界值,PE组为30,敏感性66.7%,特异性86.7%,c-统计值为0.823;而非PE组分别为27、76.4%、79.1%及0.832。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内(3个月)死亡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模型能较准确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血浆脯氨酸肽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对各类肝病患者的检测结果。肝硬化(45例)及慢性活动性肝炎(31例)患者脯氨酸肽酶活性显著升高,其变化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血浆脯氨酸肽酶活性测定对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慢性肝病的随访指标,协同其它检查将进一步提高慢性肝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肝衰竭患者77例,观察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转氨酶、胆红素、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不良反应。结果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64.9%,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与肝衰竭分期相关,以早期有效率最高(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35例次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所有不良反应均可缓解。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之上,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能有效治疗肝衰竭患者,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毕小云  杨春  张睿 《重庆医学》2008,37(6):630-631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及意义。方法20例重症肝炎患者先后行血浆置换40次,于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电解质(K 、Na 、Cl-)、血常规(RBC、WBC、PLT),比较肝衰竭经PE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TBIL、DBIL、AS、AL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明显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和血常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好转15例,死亡5例。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法,能改善肝功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脂联素及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设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与对照组,空腹脂联素水平测定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瘦素水平测定采用放免法,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与瘦素水平升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在PE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浆抗凝血酶原III(antithrombin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肝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后PT、APTT、TT、PTA,AT-III及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亦明显好转,总有效率80%,其中早期为93.75%、中期为80%、晚期为25%。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早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及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指标及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随访3~12个月的存活率判断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ALT、AST、总胆红素、肌酐均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40例次治疗中仅有3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治疗组总存活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35.0%(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间住院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单纯性脂肪肝组58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52例;以同期本院查体中心查体健康54例个体作正常对照.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空腹血清脂联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据结果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相关性分析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脂联素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和NASH患者血清脂联素、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均P<0.01),TG、TC、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均P<0.01).NASH组脂联素、HDL-C水平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组(均P<0.05),AL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脂肪肝组(P<0.01).NASH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TC、TG呈负相关(r=-0.436,P<0.05;r=-0.567,P<0.01),与HDL-C呈正相关(r=0.524,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NAFL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利于判断NAFLD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9.
慢性重型肝炎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目前临床常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方法之一血浆置换 (PE)对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8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PE方法进行治疗 42人次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氨 (NH3 ) ]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 ,血清总胆红素 (TBiL)明显下降 (P <0 .0 0 1)。PTA显著上升 (P<0 .0 0 1)。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 组(内科治疗联合DPMAS,39 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29 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同病情分期和不同并发症的有效率,记录相关的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PMAS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总体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MAS 可有效改善早期肝衰竭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肝衰竭,疗效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经DPMAS 治疗的患者,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事件,副作用以轻度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结论 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尤其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