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苗不良反应案例的特点,探讨流脑疫苗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寻找预防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集公开报道流脑疫苗不良反应案例的文献,将案例相关资料录入Excel表格,然后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98篇,报道流脑疫苗不良反应181例.其中,异常反应76例、一般反应61例、偶合症27例、预防接种差错事故5例、接种疫苗前已患病3例以及不明原因9例.结论 接种流脑疫苗存在着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必须加强疫苗的流通管理、提高预防接种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大疫苗接种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制定流脑疫苗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以便预防和减少流脑疫苗不良反应案件数量,降低流脑疫苗不良反应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随着流脑菌苗预防接种的普及,流脑发病已经越来越少,但2002-12/2003-07连续收治38例患者,属一次小范围流行,分析本次流行特点,总结临床经验非常必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38例资料,总结流行特点,治疗方法,比较普通型与暴发型患者细菌学检查阳性率。结果①38例死亡5例,死亡率13·16%;②细菌学检查阳性率普通型56·04%(51/91),暴发型86·15%(56/65);③发病年龄<14岁16例,>14岁22例。结论①暴发型流脑细菌学检查阳性率高于普通型。②流脑发病的年龄也可出现成人多于儿童。 相似文献
5.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名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此病于1918年在香港曾流行成疫;1929年1—6月份在上海即有502名此病患者。解放后,也有很多有关此病的报告,如樊培禄氏等于1955年在成都报告了216例;张学德氏等于1955年在北京报告了400例,同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办法。1957年1—5月份,历城县根据四个区的不完全统计,发现了96名脑脊髓膜炎患者,我院于该期内收容了38例,加以分析报告如下,以供参考。一、流行情况: 1.季节:本病平时为散发性,但在春、冬气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将我院12年收治的529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作一分析,重点对预后因素及治疗等问题加以总结讨论。资料来源及诊断标准1966年1月至1978年12月(1969年除外)共收治流脑8,392例,其中符合下述诊断标准的暴发型流脑共529例。一、败血症:共215例。 相似文献
9.
1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本文报道我院1983~1987年收治的110例(小儿50例,成人60例)流脑,在抗菌治疗基础上,采用脱水治疗,提示重视早期脱水治疗对降低该病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WADDY BB 《The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1957,60(9):218-23 concl
12.
WADDY BB 《The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1957,60(8):179-89 contd
13.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奈瑟脑膜炎球菌感染是在世界范围里可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的脑膜炎球菌病 (Meningococcosis) ,这种疾病的感染谱 (InfectionSpectrum)表现可从结膜炎到致命的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1,2 ] ,而最常见的脑脊髓膜炎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2 ] ,可占地方性细菌性脑膜炎的 10 %~ 4 0 % [3]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研究奈瑟脑膜炎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成对排列、相邻面略平或凹陷 ,表面具有蛋白“刺突” ,可借此使细菌易附着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球菌被一层多糖荚膜包裹 ,这种多糖具有抗原… 相似文献
15.
65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2003年以来合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临床特征,为今后的流脑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 对65例流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凹顾性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成人,分别为29例(44.6%)和23例(35.4%),婴幼儿最少,仅4例(6.2%).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占72.3%,暴发型占27.7%,死亡5例(7.7%).共分离出33株脑膜炎奈瑟菌,培养阳性率为50.8%(33/65例),其中,血培养阳性率为44.6%(29/65例),脑脊液培养阳性者占31.4%(16/51例).药物敏感结果显示,无论是C群脑膜炎奈瑟菌还是其他群,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普遍敏感,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耐药率都在80%以上.血清学分类显示,高达82.8%(53/64例)的患者为C群菌株感染,与其他群流脑比较,C群感染者病情重,病死率高.结论 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目前安徽省流脑流行的主要菌株,C群感染者多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治疗以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佳.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老牌呼吸道、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早在200年前(1805年)人们已经认识了它,1878年首次在 CSF 细胞中发现了双瓣形革兰阴性双球菌即萘瑟脑膜炎球菌,此菌外毒素的毒力强,潜伏期可短至1 d,病情发展快,暴发型患者几个小时内就可致人死亡,抗菌素问世前病死率达70%~90%,脑实质损伤及脑膜粘连常可留下痴呆、脑积水及五官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报告患者,女,16岁,学生,因发热、恶心、呕吐17h,手足发绀3h,于2006年12月9日10﹕30入院。患者开始发病时,感觉全身酸痛不适,发热,体温39.0℃左右,双眼眶胀痛,恶心、呕吐2次,偶有右下肢抽搐。在校医务室治疗,静脉滴注克林霉素,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