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薛雪《湿热论》补充完善了吴门湿热三焦辨证理论,提出以卫气营血为总纲,按照病邪所在的部位不同而辨证施治。当湿热之邪在气分时,则按邪在上、中、下三焦不同部位分别立法选药。三焦与腠理相通,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湿饮内停可产生痰饮等浸渍皮肤造成损伤,进一步与热邪相搏会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因此可从三焦辨治湿热蕴结所致皮肤病。 相似文献
2.
三焦辨证临证意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3.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 ,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 ,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 ,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 ,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4.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5.
小儿湿热病证在南方、岭南地区尤为多见。湿热为患,缠绵难解,辨证当以三焦辨证为主,治疗以清热祛湿并举,则湿热双解,疾病向愈。另外,舌象可作为诊断湿热证的特异性指标和判断疾病转归的依据,临床中如抓住舌象变化可以执简驭繁。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7.
8.
<正>湿温是指夏秋雨湿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见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晋王叔和《脉经》简略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宋代朱 相似文献
9.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疒咅)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10.
少阳病为六经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少阳病病机论述不一而足且未能详实具体.本文旨在探讨少阳病三焦不利的具体病机,从"少阳病欲解时"出发,从少阳之义探究少阳病基础病机,一为火气内郁,一为水饮上逆;继而基于《伤寒论》少阳病篇7个"或然证"及第230条所述,结合少阳病水火之变分述少阳病的三大病机即上焦火郁、中焦胃虚、下焦饮逆.通过... 相似文献
11.
位列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的著名医家薛雪对于湿热证有严谨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薛雪在其著作《湿热条辨》中指出,因湿热证脉无定体,故舌诊在湿热证的诊断中具有突出地位。本文从《湿热条辨》中涉及到舌诊辨证及用药的条文入手,首先分析舌诊在湿热证辨证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其主要体现在辨病位所在、辨病势轻重、辨病程转归的三个方面;之后以书中列举的“舌苔白、多且分布较广”“舌苔黄焦、苔少而舌质红”“舌苔焦黄、舌质红而舌体萎缩”三种湿热证可见舌象,对应总结出薛雪“用辛味药条畅气机”“以甘寒类清热养阴”及“急投清热养阴重剂”的用药法则,认为舌苔的多少、舌苔的分布、舌苔的颜色、舌质的颜色以及舌体的状态决定了湿热证用药时药物种类与用量的加减变化,希冀能为当今湿热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干眼是眼科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病情复杂且缠绵难愈。三焦作为气和津液运行的通道,有运行水液、通行诸气的功能。湿热内蕴型干眼的病机为“湿热内蕴,三焦闭塞”,特点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湿热之邪内蕴三焦,导致三焦气机不畅,进而津液输布异常,津不上承,目失濡润而发为此病,且伴有阴液的亏损。笔者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规律,并根据传统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辨证加减,结合临床自拟利湿舒目汤,治则以清热祛湿、疏利三焦为主,同时兼顾滋养阴液。因此,文章对从三焦理论治疗湿热内蕴型干眼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并附上典型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4.
三焦气分湿热证与少阳病具有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的共同病机,在病变阶段上均处于正邪分争、相持不下的阶段,在病理上均会影响少阳气机升降出入,故协调少阳气机是治疗中的一个重点,三焦气分湿热证所用分消走泄法与少阳病所用和解之法,均属于"和法"范畴。但由于感邪的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三焦气分湿热证偏重于湿遏,而少阳病偏重于热郁,故临证鉴别时要注意分辨,治疗时前者以因势利导、分消湿邪为主,后者以攻补兼施、宣郁泄热为主。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清末温病学派医家雷丰的生平、著述及影响。重点论述其代表作《时病论》的辨证方法,总结了《时病论》运用脏腑辨证的规律和特点,进而阐明其在整个中医“辨证”历史上的位置和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时病论》对“脏腑辨证”的运用,1)在温病领域的运用情况。雷氏治温病虽也采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但所占比例较小,而广泛地使用脏腑辨证,且能明确反映温病的传变及分期特点。2)治泄痢的脏腑辨证特色,3)创新辨证脏腑证型。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思想,学术上即使有取于《难经》,但其所取之内容当不与《黄帝内经》主体思想、理论相抵触,《难经》的三焦与《黄帝内经》的三焦概念、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对于三焦的认识应当主要继承《黄帝内经》观点及论述,以求统一。《伤寒杂病论》对于三焦认识更多宗《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极其重视胃气的思想,临证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与津液,调和营卫之气,并继承《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传化之府,与脾胃大小肠膀胱共为仓禀之本,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三焦主出气,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三焦敷布津液,为中渎之腑,有决渎之职的功能等观点,在谈及三焦时总离不开胃气,营卫之气,水谷津液,宗气等,其功能亦以三焦出气,主决渎之职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概论了《内经》三焦说,分析指出:三焦为中空之府,出入贯布周身;其结构有“薄厚”“缓急”“直结”的不同;其在下合于肾与膀胱,在上关连于肺,在中聚于胃(脾)。三焦为气水运行之道,参与气水代谢过程。其以“中焦如沤(露)”的气水相得为始端,以“上焦如雾”的水化气为布散,以“下焦如渎”的气化水为排泄。同时,本文结合上述理论,探讨了临床气水代谢障碍疾病的证治。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