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讨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98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对照组给予TDF灯照射,急性期过后两组处理方法相同,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6%,高于对照纽的83.72%(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采用针刺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并可缩短恢复期治愈时间。急性期针刺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将12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采用口服强的松片和阿昔洛韦片,针药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治疗10次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在治疗前后行肌电图检查。结果:针药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为96.67%,药物组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81.67%,针药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P〈0.01);肌电图检查示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两组经治疗后较前均有明显好转(P〈0.05),但针药组对面神经功能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为针灸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6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对于疗效及疗程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0例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发病7日内)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60例用激素治疗。结果:针刺组痊愈率78.3%,对照组58.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针刺组疗程短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546例,随机分为3组,局部针刺组(A组)、远端针刺组(B组)、不针刺组(C组)各182例,对3组患者治愈率及痊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局部针刺组、远端针刺组治愈率高于不针刺组;局部针刺组痊愈时间优于急性期远端针刺组、不针刺组。结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局部针刺可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分为3个时期,发病1~7天为急性期,8~15天为静止期,15天以上为恢复期。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静止期6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SCI及Embase数据库检索近10年的相关艾灸治疗面瘫的文献,运用EXCEL建立文献数据库,SPSS19.0、Clementine12.0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法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9篇,入选腧穴59个,累计使用频次965次,主要归属于手足阳明及少阳经;频率最高的穴位为翳风、颊车、地仓、下关、阳白,部位以头面颈部为主;聚类分析中的主要类群为翳风-牵正、足三里、承浆-人中-风池、地仓-阳白-颊车;关联规则分析主要为地仓→阳白-翳风、地仓→阳白-颊车、颊车→下关-地仓、地仓→阳白、地仓→迎香。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基于古代经络系统及现代面神经解剖理论,重视头面部穴位及交会穴,再根据面瘫的受损程度及部位选取固定组合行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8.
9.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通过对维普网、中国知网、全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以及查阅相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试验数据采取由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7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查到79篇相关文献,经过筛选,只有8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8篇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其中1篇文献质量高,其余均是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显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结果比不使用针刺治疗的效果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有的临床证据表明,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应用针刺治疗比不使用针刺治疗更能改善病人的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面瘫恢复的时间。但是,由于纳入的RCT文献的质量不高,数量较少,本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开展,以进一步提高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针刺健侧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围性面瘫属于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 ,亦称面神经炎 ,是由于面神经管的面神经炎症所致的面肌瘫痪。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如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蹙额、皱眉、鼓气不能等。笔者近几年来采用急性期针刺健侧的方法治疗面神经炎3 2例 ,并设对照组 3 3例进行疗效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 5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 ,已排除脑血管意外、手术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中枢型面瘫。按急性期即就诊的面瘫患者奇偶顺序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3 2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 ,年龄…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急性期能否应用针刺疗法,临床上尚有争议。近年我们对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即采用针刺治疗,均收到满意效果,而未发生病情加重及其它不良变化。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24岁。发病多因受风、着凉而致,少数患者自觉原因不明。39例患者除口眼歪斜外无其它症状,7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耳后疼痛及患侧面部水肿。1.2 诊断标准 ①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病前有耳后、耳内及面部不适感;②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可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浅针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采用浅针配合针刺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58例患者中,痊愈4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浅针配合针刺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口眼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本病发展急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与正常生活,若不及时治疗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笔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文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24):114-116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4月-2020年2月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参照组患者主要通过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针刺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并对比2组的面神经评价系统2.0(Facial ne... 相似文献
16.
惠秀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6):34-3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以面部相关穴位为主,采用浅刺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00例中,痊愈82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有效率98%。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吉林中医药》2019,(10)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大秦艽汤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2组均予泼尼松、甲钴胺等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秦艽汤,连用4周。评价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14、21、28 d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的痊愈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对2组患者进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Portmann简易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与对照组86.1%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7.8%,与对照组58.3%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7 d、14 d后,观察组H-B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经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FDIP评分和Portmann简易评分均明显升高,FDIS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1.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30.6%。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大秦艽汤,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并显著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年采用温针灸配合药物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80例,并与电针疗法治疗者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73岁;病程1~7d。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7~71岁;病程1~7d。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治疗方法观察组治疗方法如下。(1)温针治疗:取穴为患侧阳白、四白、下关、颧、迎香、地仓、颊车、翳风、完骨、合谷,其中刺下关、颧、完骨穴时将1.5cm左右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并留针30min;(2)穴位注射:取穴分为两组,第1组为患侧完… 相似文献
20.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