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四肢骨折正常愈合患者为对照组,并以同期的45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微循环与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骨折部位及Weber—Cech分类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甲襞微循环及骨代谢指标均明显差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萎缩型的检测结果则差于肥大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骨折部位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与骨代谢指标均呈现异常状态,且受Weber-Cech分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治疗上较为困难,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四肢骨折不愈合病人48例,占同期同类骨折病人7.53%。本组病例采用开放复位、自体松质骨移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肽药物辅助治疗四肢骨折愈合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把我科2008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T组,n=30)给予常规治疗(切开复住内固定和抗感染、消肿、肢体功能锻炼)同时加用骨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C组,n=30)采用常规治疗,术后每2周随访X线片,比较两组愈合时间;监测T组使用前及使用后3d、7d、14d、28d肝肾功能。结果:平均随访3个月~1年,C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0.5±3.6)周,T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6±2.1)周,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后C组痊愈20例,好转8例,无效2例。T组痊愈27例,好转3例。T组手术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有3例出现轻度皮疹,予以减慢输液速度、地塞米松对症治疗后皮疹消失。结论:骨肽注射液可辅助治疗四肢骨折,促进骨折愈合,但应该规范用药,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骨科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存在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病例进行再次手术,取出原有内固定器械并根据病例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结果术后随访1年后,3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骨性愈合,愈合率为96.67%。有1例患者再次进行内固定后,因负重训练过早而导致内固定再次失效。结论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需先探明导致骨折不愈合的病因,再根据原有内固定的情况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最后选择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促进四肢骨折愈合的效果及对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四肢骨折治疗,39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骨肽注射液,39例),统计和比较两组上、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肿胀程度、红细胞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上、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肿胀程度及红细胞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肽注射液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愈合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对红细胞相关指标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泥植骨作为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植骨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病例15例?手术取出原内固定,重新复位,骨折断端采用合适的坚强内固定材料予以固定,植入自体髂骨骨泥?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观测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36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分别有12?15例患者复查X线发现明显骨痂生长?结论:采用自体骨泥植骨结合坚强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效果满意,可作为植骨方式的常用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老年糖尿病患者四肢骨折术后切口愈合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四肢骨折术后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44例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的愈合时间与患者糖尿病周期、血糖水平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因素密切相关。病程在10年以上、血糖控制较差、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中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时应注意控制血糖,积极治疗并发症,改善微循环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相关的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微创植骨治疗四肢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 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对46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患者(骨折不愈合24例,延迟愈合22例),采用微创手术内固定加自体骼骨植骨治疗.结果 46例患者均于术后3~12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平均6.0个月.结论 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操作简单、安全适用、牢固有效. 相似文献
9.
10.
骨折愈合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借助组织学、组织生化、组织形态计量学、超微结构与生物力学等手段对骨折愈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 ,但骨折不愈合的问题仍未解决。四肢长骨折在煤矿创伤中很多见 ,基层医院仍以钢板髓内针固定为主。 1988年 10月— 2 0 0 3年 1月 ,我院共对 4 84例四肢长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 ,其中 2 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 ,占 4 .5 % ,经再次手术采用植骨内固定 ,效果满意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共 2 2例 ,男 18例 ,女 4例 ,年龄在 16~ 5 4岁 ,平均 36 .5岁。首次致伤原因 :挤压伤 13例 ,砸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低生化反应(ALR)患者血小板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干预作用。方法: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周后,入选41例ALR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和氯吡格雷组21例。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并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浓度。二组均继续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d)。5 d后复查上述生化指标。结果:对照组两次检测血浆TXB2和6-K-PGF1α浓度、AA和ADP诱导的P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血浆TXB2和6-K-PGF1α浓度、AA和ADP诱导的PAG显著降低(P<0.01),血浆TXB2和6-K-PGF1α浓度、ADP诱导的PA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降低ALR患者ADP诱导的PAG、血浆TXB2和6-K-PGF1α浓度。 相似文献
12.
范后宝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6):877-878
布托啡诺属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镇痛效应强,我科2009年37月观察布托啡诺在断肢再植术后持续静脉输注镇痛和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40例。观察布托啡诺在断肢再植术后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时的效果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并与芬太尼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4):1926-1929
目的:探讨金天格胶囊辅助内固定手术对Colles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骨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内固定治疗的Colles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金天格胶囊辅助内固定治疗。手术前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质量,钙磷代谢指标、骨代谢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骨折端参数水平,外周血钙磷代谢指标含量,血清骨代谢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时的骨折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周时外周血中Ca、P、ALP的含量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骨形成指标BGP、OPG的含量高于对照组,骨吸收指标TRACP、CTX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olles骨折患者接受金天格胶囊辅助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改善机体钙磷代谢并优化骨形成/骨吸收平衡,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振动疗法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骨矿含量、骨钙素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明基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碳酸钙(600 mg/d)与强骨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振动疗法。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Barthel指数、骨痂生长评分的差值。两组均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跌倒、再次骨折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全髋的骨密度差值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64-6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2组疗程均为7 d。对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全血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40/42)和76.19%(32/42),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7/42)和11.90%(5/42),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治疗3 d时(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提高DVT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7):2373-2376
目的:探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清疼痛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患者接受丁丙诺啡透皮贴剂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术前、术后24h,测定两组血清中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含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血清中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两组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MDA、SP、PGE2、5-HT、HA、NPY的含量均显著升高,SOD、TAC、CAT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MDA、SP、PGE2、5-HT、HA、NPY的含量低于对照组,SOD、TAC、CAT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丁丙诺啡透皮贴剂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可有效抑制疼痛相关指标的表达、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剧烈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骨密度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HS组(n=43)和PFNA组(n=48);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骨密度及下肢功能.结果: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外侧粗隆下骨密度均降低(P<0.05),且PFNA组大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FNA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DHS组(P<0.05).结论:DHS和PFNA均能有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PFNA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骨密度水平高,下肢功能恢复效果更显著,在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与局部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60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治疗前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及对照组的血清骨代谢指标、骨愈合影响指标、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的骨代谢指标及骨愈合影响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12周的局部微循环指标则均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与局部微循环指标的变化较大,应注意根据其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