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两院的2型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和2型糖尿病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均行头颅MRI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收集病史,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尿酸。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比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大、病程长、高血压患病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分别为年龄(68.3±7.5)岁vs(57.6±8.3)岁、糖尿病病程(10.12±6.44)年vs(7.00±5.16)年、高血压患病率83.0%(78/94)vs 50.0%(42/84)、CIMT(1.07±0.19)mm vs(0.83±0.15)mm,颈动脉斑块阳性率51.1%(48/84)vs 23.8%(20/84)(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CIMT及斑块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IMT为0.925 mm时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76.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病程长及颈动脉硬化是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8例,按患者是否患有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n=38)与非恶化组(n=7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恶化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病史比例高于非恶化组(P<0.05);恶化组较非恶化组体温高、神经功能缺损得分高,收缩压及舒张压低(P<0.05);恶化组D-二聚体、白细胞水平,凝血酶原时间高于非恶化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非恶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OR=1.993),高体温(OR=3.012),低收缩压(OR=2.942),低舒张压(OR=1.838),有高血压(OR=3.522)、糖尿病(OR=1.05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OR=1.442)、心房颤动(OR=3.522)病史是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过高,体温过高,收缩压及舒张压过低,有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心房颤动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入院7 d内发生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为试验组,选取未发生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每组30例。连续监测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24 h血压变异的参数,分析比较两组高血压、冠心病、空腹血糖水平、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舒张压、24h-DBP-CV、平均收缩压。结果试验组有高血压病史患者16例(53.33%,16/30),对照组有高血压病史患者18例(60.00%, 18/3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冠心病5例(16.67%,5/30),对照组有冠心病4例(13.33%,4/3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7.12±2.11) 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6.76±2.0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1.21±1.22)h,对照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0.09±1.10)h,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24h-DBP-CV为10.4,对照组患者的24h-DBP-CV为10.2,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24h-SBP-CV水平、平均收缩压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为入院后24 h收缩压变异较大,保持血压变异性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有效避免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与脑梗死的关系及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是否并发脑白质疏松症将其分为LA组与非LA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 LA组中高血压病史10年以上、腔隙性梗死的患者数显著多于非LA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水平亦显著高于非L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高血压病史、D-D增高是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具有正相关性。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长期高血压病史、腔隙性脑梗死、高hs-CRP及D-D水平与并发脑白质疏松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评分联合磁敏感加权血管造影(SWAN)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无失访病例,将31例脑卒中复发的患者设为观察组,57例脑卒中未复发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和SWAN检查,评估CSVD总负荷评分与SWAN检查的不对称性皮质静脉征(ACVS)情况,并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表量(NIHSS)评分高、CSVD总负荷评分≥3分、ACVS阳性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4、1.87、2.12,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两者单项与两者联合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AUC分别为0.71、0.79、0.85,灵敏度分别为71.00...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CMB)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6个月内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盲法对CMB、腔隙性梗死及脑白质病变(WML)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了636例患者。250例(39.3%)存在CMB。≤50岁、50~65岁及>65岁组CMB发生率依次为27.2%、38.1%和47.6%(P<0.05)。腔隙性梗死数目越多,CMB发生率越高(P<0.05)。在无WML、轻度、中度和重度WML患者中CMB的发生率依次为21.9%、33.8%、46.9%和63.1%,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523,95%CI 1.019~2.276)、WML程度(OR=1.535,95%CI 1.258~1.874)和腔隙性梗死程度(OR=1.517,95%CI 1.087~2.118)是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中CMB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大、腔隙性梗死和WML程度越严重,CMB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史、WML和腔隙性梗死程度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1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65例,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将其分为END组65例和非END组300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特异度为84.38%,敏感度为81.67%,准确度为83.91%,预测效果较好。[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为医护人员实施前瞻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微出血与卒中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卒中危险因素间的联系。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10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临床资料,并记录患者的脑微出血发生率、发生部位及数目,探讨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脑微出血发生率(3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卒中患者中,脑出血类型患者最易发生脑微出血,但与腔隙性脑梗死类型和脑梗死类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20例患者中有脑微出血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病率高于无脑微出血者(P0.05)。研究组中,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的平均总体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微出血在卒中类型中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且与卒中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潮州医院收治的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2型糖尿病(104例),B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59例),C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2例)。对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尿微量白蛋白(MA)、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重度颈动脉狭窄以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总胆固醇(TC)、CIMT、MA、CRP、HbA1c、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重度颈动脉狭窄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危险因素不太一致,应根据各自的危险因素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高脂血症、吸烟史、酗酒史、家族史、肝功能异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灶位置、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女性、高血压、糖尿病、中段脑梗死是导致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女性、高血压、糖尿病、中段脑梗死均是导致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予以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头颅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比较MRI、CT检出率以及检出的病灶部位、大小差异。结果①本组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共149个:MRI检出147个,其诊断准确度是98. 6%(147/149),敏感度是98. 6%(147/149),特异度是0; CT检出病灶125个,其诊断准确度是83. 9%(125/149),敏感度是83. 9%(125/149),特异度是0,MRI对本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MRI对直径≤5 mm的病灶检测准确率是100. 0%,高于CT的86. 8%(χ2=12. 847,P 0. 001),对直径 5 mm的病灶检测准确率是96. 6%,高于CT的79. 3%(χ2=8. 123,P=0. 004);③MRI对本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部位的检测准确率均高于CT,但其检测准确率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显著,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对直径不足5 mm小病灶的检出率,远高于CT。  相似文献   

14.
陈佳  刘维洲  潘华  储照虎 《临床荟萃》2012,27(14):1197-1200,1204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2~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入院时均常规行MRI加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ndient-echo T2 weighted MRI,GRE)检查.根据是否存在CMB分为有CMB组,无CMB组.记录CMB组的CMB发生例数、CMB病灶部位、数目、记录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既往卒中病史.107例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后2周复查MRI加GRE.观察两组患者CMB的总数、部位有无变化,有无梗死后出血转化,并探讨CMB的危险因素.结果 CMB在脑部各个区域均有分布,以基底节区最多;高血压(OR=4.004,95%CI=1.483~10.814,P<0.05)、腔隙性脑梗死(OR=10.727,95%CI =3.646~31.563,P<0.05)是CMB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脂、糖尿病、脑白质疏松、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CMB发生无明显相关(OR=0.887,95%CI =0.631~1.248,P>0.05).无CMB组治疗两周后无新发CMB;有CMB组CMB的总数、部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均无出血转化的发生.结论 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发生CMB的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合并CMB患者在2周内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CMB发生率,不增加出血转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方法对96例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40名对照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T)、词语流畅性测验(VFT)和画钟测验(CDT)测评。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MMSE、DST、VFT和CD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中37例(38.5%)有认知障碍。与单发病灶组比较,多发病灶组的MMSE、DST、VFT和CDT评分减低(P<0.05);与其他部位梗死组比较,额叶、丘脑及基底节梗死组的MMSE、DST、VFT和CDT评分减低(P<0.05);与无血管危险因素组相比,有血管危险因素组患者的MMSE评分减低(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病灶数目、病灶部位和血管危险因素都是影响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腔隙性脑梗死预后良好,然而约20%~3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最终导致严重残疾。关于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目前仍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阻止病情进展,其发病机制也未完全清楚。本文将综述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分支血管动脉硬化性疾病、血流动力学变化、水肿、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炎症),以期为临床医师防治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前庭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5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进行视频眼震电图(VNG)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梗死组中88.9%的患者前庭功能异常,其中74.1%为中枢性前庭功能异常,5.5%为周围性前庭功能异常,5.5%周围和中枢均异常.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患者的前庭功能,VNG检测可客观反映前庭功能变化,对临床脑梗死并发头昏、眩晕等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63 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 分为发生组 31 例和未发生组 32 例。 比较两组患者病灶位置、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史、酗酒史、肝功能,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病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及中段脑梗死是诱发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 )。 结论:急性后循环脑 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女性、中段脑梗死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予以关注,并积极实 施相关防治措施,以降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平  李满连 《临床荟萃》2009,24(5):406-408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是否一致。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共有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试验,研究卒中发作8小时内血糖浓度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有益的终点定义为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SCP)进行临床分型,并经头颅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n=62)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186);高血糖定义为血糖≥8mmol/L。结果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血压史和意识改变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血糖、高龄、意识改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变量分析显示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有关(0R=0.71,P=0.008),但能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0R=2.76,P=0.052)。随着血糖上升,在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的优势比逐渐下降;而在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与血糖≥8mmol/L有关,但当血糖〉10mmol/L,这种趋势消失。结论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不良有关,但适度高血糖可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高压氧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将18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9例,高压氧组92例。对照组常规应用中医辨证论治。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下采用高压氧治疗。结果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为91%,明显好于对照组(7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高压氧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