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生宽鼻尖的原因包括:①呈球状的外侧脚,②内侧脚与外侧脚间的拱形增宽,③皮肤增厚和④双侧鼻冀圆顶间距离增宽。大多数宽鼻尖则是由球状外侧脚和外侧软骨下面的外侧脚之间的拱形增宽引起的。鼻翼圆顶间的距离大于3mm 者须加以矫正。肥大的外侧脚可以施行外侧脚头端边缘切除,婴儿鼻尖可在圆顶部做“V”形凹口或削薄使成为讨人喜欢的三角形。叉形鼻尖,如  相似文献   

2.
鼻尖整形术     
鼻尖畸形包括鼻尖下垂(nasal tip ptosis)、鼻尖上翘(supratip ptosis)、鼻尖过长(tip projection)、鼻背增厚(supratip thickening或称驼峰鼻或鹰嘴鼻hump nose)等,整形前应了解鼻尖解剖、设计手术和进行精细操作,并对愈合后疤痕收缩和脸部表情动作的影响作出估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要随访一年半以至四年方算取得稳定效果(Baum)。【鼻尖解剖】(Kamer等):鼻尖是可推动的鼻下1/3部位,其上下侧鼻软骨间有重叠部分,有纤维膜连结形成鼻尖悬韧带。鼻背鼻尖上区有一“弱三角”,系上侧鼻软骨与下侧鼻软骨相接处而无鼻中隔参与融合。在鼻内上与下侧鼻软骨接合处形成突起即为内鼻孔或鼻阈,为呼吸气流的主要生理性阻挡。鼻翼软骨的侧脚与内脚在前  相似文献   

3.
鼻中隔软骨位于鼻腔中线自上而下与侧方软骨连接,是鼻的重要支持结构。鼻中隔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应特别注意保护鼻中隔的“L”形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伸到鼻尖(图1),以保证鼻背一定形状。如缺失可引起鞍鼻或鼻背塌陷,其前角位于“L”形软骨的膝部,通过鼻内韧带支持鼻下外侧软骨,如缺失可引起鼻尖缺如;“L”形软骨片尾部支持的丧失可能导致鼻尖和鼻  相似文献   

4.
鼻尖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整形手术的要点是既能达到改善外形而又宛若天生如此并增进其与整个面容的协调。由于面部的结构人各不同,术者必须仔细地分析有关面部结构的关联力求达到合适的角度、宽度、轮廓及每个人鼻的比例。选择手术的方式取决干术者的技巧、知识面和审美观。鼻解剖虽然通常为术者所熟知,然而却不够明确。其中一个困难的原因是鼻的各组份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对称,及其(长、宽、高)三向度间关系的复杂性。鼻尖以一纤维筋膜悬吊于鼻的下1/3可动部。Converse的“薄弱三角”是在鼻尖上部,即在上、下外侧软骨与中隔软骨接近但未融合之处。上、下外侧软  相似文献   

5.
额隐窝临床解剖和额窦手术径路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窦区域手术的难度较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该区域解剖的复杂性导致的。本文在系统回顾额隐窝区域解剖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额窦手术径路,重点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额窦经额窦口与前组筛窦相通,额窦内口以上的部分为额漏斗,额窦内口以下的部分渐宽形成额隐窝。额隐窝区后方为筛泡,外侧为眶内上壁,前方为鼻丘,内侧为中鼻甲。额隐窝的引流通路取决于其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其中,鼻丘气房、额气房和眶上筛房等前筛气房的变异可引起额隐窝的形态和引流通路的改变。额窦手术的发展经历了100余年的历史,根据手术径路的不同,可将额窦手术分为鼻内径路手术、鼻外径路手术和鼻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鼻内镜外科技术和CT影像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鼻内径路额窦手术应用空间,鼻丘气房和钩突对于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参考价值是晚近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1910年Cushing首述唇下经中隔-蝶窦的垂体瘤手术,迄1925年已行231例,后因经鼻径路狭窄、暴露困难而改行开颅术。1968年Hardy再次采用经鼻途径并引入手术显微镜及术中照片。随定位、照明、放大、抗生素及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遂使经中隔-蝶窦法成为垂体手术的当代标准术式,可沿解剖中线安全地暴露蝶鞍。然典型的唇下法具严重缺点,如上唇妨碍术野暴露、因凿除鼻棘可致鼻尖消失、术后常见牙麻木、佩戴假牙困难,而外鼻成形术径路可克服上述缺点。方法如下:患者平卧、头后伸,经口行气管插管麻醉,鼻小  相似文献   

7.
鼻小柱分离切口可到达鼻小柱、鼻中隔、鼻背部、眉间部、鼻尖部、鼻棘区、切牙骨区,上唇中部、鼻孔区、鼻翼和上唇及其交界处、前颊部等处。鼻小柱分离切口应根据需要而作不同长度的切开。如要在正中皮下作一袋,以放入一修好的薄层软骨以矫正两内侧脚间过深的裂隙,或使鼻小柱稍微弯曲一些,则切口仅需1(1/2)~2mm长。用11号刀片作皮肤切口比较方便。一般在袋的前端之后1~2mm处作切口,可使移植物的前端适在未作切口之处。用小而尖锐的剪刀作有限的袋形分离,重要的是不要在内侧脚处分离得太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鼻内镜经鼻径路对咽旁间隙区域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构进行解剖,掌握其分布的规律,以寻找用于指导手术有效的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数据,从而为处理该部位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福尔马林浸泡的尸头4例(8侧),模拟鼻内镜下鼻径路咽旁间隙进行解剖。对手术入路的安全范围进行评估,并观测手术径路的重要标志和毗邻关系,测量相应的解剖数据。结果经鼻径路咽旁间隙前为咽鼓管,外为翼内板残端,上为蝶窦底、破裂孔,下为后鼻孔下缘,内为头长肌。翼管的长度、咽鼓管峡部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14.50±1.77)m/n、(11.04±1.08)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径路可以暴露咽旁间隙的茎突前间隙部分,在该区域保护颈内动脉是关键。该径路以颈内动脉(interal carotid artery,ICA)的外口和破裂孔两点连线水平作为上界,相对安全地暴露ICA的颈段。  相似文献   

9.
标准的面中部揭翻术于 1974年由 Casson等介绍 ,该术式包括一长的唇下切口 ,切开软骨、梨状孔和鼻底 ,广泛的面中部骨膜下剥离暴露术区。随后此术为Conley和 Price(1979)推广。此标准术式可较好的窥视鼻腔、鼻咽部 ,但由于上外侧软骨和鼻骨仍与面中部相连使暴露受限。因而不少学者对此术作改良 ,代表性的有 Pahvolaine和 Malmberg(1986 )等采用鼻中隔贯穿性切开和双侧鼻外侧软骨切断的方式 ,使上部外侧软骨和鼻骨及下部外侧软骨从面中部分离 ,更好地暴露鼻后部、鼻咽 ,尤其是鼻额管、筛板区等。作者认为此改良术式不仅术野暴露好 ,且并发…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鼻腔功能和外鼻形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方法:①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术中只剥离偏曲侧黏软骨膜、黏骨膜,分离软骨与骨的错位连接,骨折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和七颌骨鼻嵴,骨折或楔形切除软骨条,重新整复鼻中隔软骨与骨,使其保留黏膜-(软骨-骨)-黏膜3层解削结构,并处于双侧鼻腔外侧壁中间,保证双侧鼻腔有适当并相等的容积和宽度.②取方形软骨后下缘为鼻小柱和鼻翼整形材料,保留方形软骨前下缘,从而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均取得满意疗效,无并发症出现.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相比,疗效得到提高,手术时间缩短及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鼻中隔整形术不仅能保证3层解剖结构,而且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明显低于传统手术.②鼻中隔方形软骨前下缘对鼻尖部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鼻整形术中应避免取方形软骨前下缘为材料,而要取后下缘,这样才能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
咽鼓管薄层断面与磁共振成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咽鼓管和毗邻结构的断面形态及相互解剖关系,为临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侧咽鼓管区及相邻结构制成三个平面(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磁共振成像(MRI)对照,观察咽鼓管及毗邻结构在各方位的走行与解剖关系.结果在横断、冠状断面上可较好显示咽鼓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咽鼓管纤维软骨位于咽鼓管后内侧,其上缘向外弯曲形成软骨部的顶.咽鼓管咽筋膜封闭咽鼓管前外侧并向下延伸构成咽鼓管的下壁.腭帆张肌位于咽鼓管前外侧,腭帆提肌位于其外后下方.粘膜下筋膜位于腭帆提肌的内侧,咽颅底筋膜走行于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之间,Weber-Liel筋膜位于腭帆张肌外侧.结论MRI可较好显示咽鼓管软骨部及其肌肉、筋膜;应用塑化薄层断面可直接与MRI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对鼻咽区病变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内镜下四线减张法鼻中隔整形-鼻整形矫正由鼻中隔基本平直但偏离中线引起的外鼻软骨锥段歪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由鼻中隔偏曲引起的软骨段歪鼻和鼻尖部畸形的患者17例,根据方形软骨偏曲的特点分为4型:方形软骨前缘脱位偏曲型,鼻尖歪向方形软骨脱位侧;方形软骨前后偏曲型,外鼻软骨锥段偏斜,与鼻骨呈钝角,鼻尖歪向方形软骨脱位侧;方形软骨后缘偏曲型,鼻背呈C形或反C形歪曲;方形软骨上下偏曲型,鼻背偏向一侧.根据鼻中隔偏曲的不同类型,制订相应的手术方案:在鼻内镜下经鼻内进路分离方形软骨与周围骨、软骨和鼻小柱的连接,调整方形软骨与周围骨和软骨的连接方式,去除连接处多余骨或软骨条,即通过方形软骨前缘、下缘、后缘、上缘四线减张法达到鼻中隔整形同期鼻整形的目的.结果 17例患者全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解决了鼻塞问题,又改善了鼻外形,未见并发症.结论 在鼻内镜下四线减张法鼻中隔整形-鼻整形可以矫正由方形软骨偏曲引起的歪鼻.  相似文献   

13.
解剖生理知识是任何外科手术的基础,鼻科手术自不例外。施行鼻部手术若由于不掌握解剖造成失误,将会引起鼻畸形或失去功能。鼻骨锥体是由两块鼻骨、鼻额棘和上颌骨鼻嵴组成。软骨锥体由上、下外侧软骨所组成,它与骨锥体呈纤维性联接,在两锥体之间接触的这一区域称为“keystone区”。它有外科上的重要性,因为严重的外伤或手术时的不慎可以引起鼻畸形。上外侧软骨的末端并不接连于鼻中隔,因此它们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移动。它们与鼻中隔一起形成了内孔或鼻瓣,这是鼻通道最狭窄的部  相似文献   

14.
经鼻中隔进路是通向蝶窦和蝶鞍的最常用的方法,也有采用经筛窦与上颌窦的,主要还是根据手术的要求作出安排。经鼻中隔进路手术简易、迅速且无损于美容。对于有经验的术者固然可安全地施行各种径路的蝶鞍手术;对于不常做蝶窦手术的术者,由于解剖上的方便,当以鼻中隔进路最为安全。目前作者们都是采取鼻内径路,所用的切口是在鼻中隔右侧作半贯通性切口,开始时手术一如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从中隔右侧掀起粘骨膜,暴露中隔全部软骨,与中隔尾缘相平行在软骨上做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经唇龈沟径路治疗鼻中隔软骨前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 所有鼻中隔软骨前脱位的患者均经唇龈沟径路行鼻中隔矫正。直视下于唇龈沟作一横切口,分离两侧中隔软骨膜,还纳脱位的鼻中隔。结果 患者鼻腔通畅,鼻堵、流涕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治愈率100%,未发生鼻尖塌陷、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经唇龈沟径路治疗鼻中隔软骨前脱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鼻尖部塌陷畸形为唇裂或腭裂的后遗症,临床较常见.严重唇裂者一侧鼻翼常向外扩张,呈扁平状,鼻翼软骨的中央脚于鼻尖或中柱处分开,致使鼻尖塌陷,鼻底过宽以及鼻翼基底下陷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7.
耳科学     
20021443咽鼓管区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邱明国…//解剖学杂志一2002,25(l)一10一14 目的:研究咽鼓管及其周围结构的断面形态及相互解剖关系,为临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侧咽鼓管区及相邻结构制成三个方位(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咽鼓管及周围结构在各方位上的解剖关系。结果:咽鼓管由骨部和软骨部构成,是中耳与鼻咽之间的通道。纤维软骨位于咽鼓管后内侧,其上缘向外弯曲形成软骨部的顶。咽鼓管咽筋膜封闭咽鼓管前外侧并向下延伸构成咽鼓管的下壁。愕帆张肌位于咽鼓管前外侧,愕帆提肌位于其…  相似文献   

18.
鼻瓣膜阻塞     
鼻瓣膜系指鼻上外侧软骨尾端与鼻中隔构成的槽口状裂隙,上外侧软骨是其活动部分,通常上外侧软骨与中隔形成10~20度夹角,该角的宽窄受呼吸时鼻部肌肉活动的影响。鼻瓣膜解剖因人而异且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鼻瓣膜是鼻气道最柔软、最狭窄的部访,能起到控制鼻气流和鼻阻力的作用。鼻瓣膜阻塞是成人长期鼻阻塞的重要原因。该作者于500例长期鼻阻塞(6个月以上)病例中诊断为鼻瓣膜平面阻塞者65例,占13/,其中单侧阻塞57例,鼻意外创伤手术史47例。鼻瓣膜阻塞的病因有鼻中隔高位偏曲、上外侧软骨畸形、鼻膜粘连、鼻器蹋陷等。鼻矫正术后平…  相似文献   

19.
血管瘤“大鼻尖”是发生于鼻尖,位于鼻翼软骨内侧脚和鼻小柱之间,除了一种莓样血管瘤外,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是很少自行退化消失的。以往的治疗方法有干冰冷冻的方法,有局部注射硬化剂的方法,还有放射疗法,但这些方法都将引起局部皮肤的畸形,和皮下组织的萎缩。  相似文献   

20.
鼻-鼻窦与眼眶、视神经管、泪囊及泪道等解剖结构上的毗邻,使得鼻-鼻窦疾病可波及眼部,某些眼部疾病亦可通过鼻腔-鼻窦径路进行手术治疗,由此形成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鼻眼相关外科.通过鼻科手术技术,尤其是鼻内镜外科技术对眼眶内侧壁、眶底、眶尖、视神经及视神经内侧眶内部位病变进行处理均属该学科范畴.随着鼻内镜手术发展日益成熟、鼻眼局部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影像学及手术器械等的迅速发展,经鼻内镜鼻眼相关区域手术日趋完善,并因其安全、微创、美观及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替代部分传统外径路眼科术式,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