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的聚集情况及其与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的关系.方法 依据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216例,以GGT或ALT<50 U/L者为观察组,以GGT或ALT≥50 U/L且≤200 U/L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GGT、ALT、空腹血糖、血脂、血压及腰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GT与腰围、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呈正相关,ALT与三酰甘油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GGT、ALT与腰围、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紊乱相关,其中GGT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的检出率、伴有代谢异常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12789例体检者(排除乙肝病毒感染、过量饮酒者)进行体格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血红蛋白、尿酸、血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及肝脏超声检查,根据ALT升高与否(〉40 U/L)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各代谢组分的差异.结果 ALT升高的检出率为8.69%.ALT升高组的腰围、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空腹血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均高于ALT正常组,而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ALT正常组(P〈0.05).ALT升高组超重、肥胖、各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舒张压高、高尿酸血症、脂肪肝检出率高于ALT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脂肪肝、舒张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血红蛋白是ALT升高的危险因素,年龄、HDL-C是保护因素.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代谢紊乱、肥胖是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联合组、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每组40例。联合组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双环醇组单纯双环醇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经过24周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超声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谷氨酰转移酶(GG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TC、TG、ALT均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1.36±0.84)mmol/L比(2.77±1.27)、(2.84±1.35)mmol/L,(1.32±O.71)mmol/L,比(1.89±0.87)、(1.92±0.90)mmol/L,(38.26±12.75)U/L比(57.834-16.67)、(62.07±18.1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2.08±0.93)分比(3.17±1.14)、(3.34±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85.0%(34/40)比67.5%(27,40)、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疗效,优于单用双环醇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健康对照组的相关临床指标,探讨相关因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为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根据腹部B超检查结果,将体检者分为健康对照组和NAFLD组,比较两组人群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NAFLD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NAFLD患者具有糖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肝功能损害等特征,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是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及诊治NAFLD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6例高脂血症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34例,口服安慰剂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血脂,并超声随访.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5/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3%(12/34)(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防治高脂血症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12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2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62例和正常对照组60例,对2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BMI、腰臀比值、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胰岛素浓度、高密度脂蛋白、廿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比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γ-氨酰转肽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两组水平相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变量分析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IMT及斑块呈显著相关(OR8.3,95%CI1.2~7.7,P=0.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机制可能与内脏性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状态下增加的氧化应激特性及血脂紊乱、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差异并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AFLD患者128例,NAFLD患者122例,对照组100例,空腹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尿素氮(BUN)、肌酐(CREA)、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尿酸(UA)、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比较3组人群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 AFLD组ALB、ALT、AST、GGT、HB、RBC的水平显著高于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ALT、AST、GGT、HB、RBC、ALB分别为0.684、0.715、0.782、0.792、0.768,敏感度最高的是HB(90.8%),其最佳截断值为147.5 g/L,诊断特异度最高的是GGT(66.7%),其最佳截断值为26.5 U/L。结论 ALB、ALT、AST、GGT及HB对鉴别诊断AFLD和NAFLD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肥胖的糖耐量受损(IGT)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126例非肥胖的IGT者,根据B超诊断有无NAFLD分为IGT伴NAFLD组64例,IGT不伴NAFLD组62例。对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血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MS患病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NAFLD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GT伴NAFLD组的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胰岛素、HOMA-IR、ALT、AST及MS患病率较IGT不伴NAFLD组显著增高,而且NAFLD与MS及HOMA-IR呈独立相关。结论在非肥胖的IGT者中NAFLD与MS独立相关。MS不但明显增加NAFLD的发生率,而且还加重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某高校职工2型糖尿病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校175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重指数、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的检查,从而观察该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患因素。结果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BMI、三酰甘油及谷丙转氨酶较无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明显升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特征及其在转归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对315例NAFLD患者(NAFLD组)与2474例无脂肪肝(FL)人员(非FL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对NAFLD患者进行平均(28.0±3.2)个月的追踪观察.结果 NAFLD组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肌缺血和胆道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非FL组(P<0.01).追踪终点时按照超声诊断,NAFLD进展患者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均高于改善患者(P<0.01);低密度脂蛋白、间接胆红素和尿酸高于改善患者(P<0.05);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改善患者(P<0.01);白蛋白、球蛋白、直接胆红素、尿素氮和肌酐与改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NAFLD改善患者的体重指数和三酰甘油水平终点低于起点(P<0.01).NAFLD进展患者的体重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ALT、AST、γ-GT水平终点高于起点(P<0.01);舒张压终点高于起点(P<0.05).结论 在NAFLD改善或加重的过程中,伴随着脂质代谢、血糖、血压和肝肾功能的变化,预防和逆转NAFL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4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并将其分为MS组、非MS(NMS)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采血检测血糖(FBG)、GG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S组腰围、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GGT、TG、TC、LDL-C、HOMA-IR、FINS均显著高于NMS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GT与BMI、SBP、FINS、TG、HOMA-IR呈正相关(P<0.05),其中GGT与BMI和HOMA-IR关系最密切(r分别为0.214、0.3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血清GGT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成都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以及其危险因素,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参与健康体检的3079例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总检出率为12.18%,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有明显的年龄差异(P﹤0.001);NAFLD组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肝功、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除冠心病外,NAFLD组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胆结石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糖异常、男性和肥胖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子,且其相对危险度依次升高,以血糖异常、男性和肥胖最高。[结论]NAFLD的发生与肥胖、男性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高血压、高血糖、胆结石的患病率也高于健康人,须重视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0例无糖尿病的NAFLD患者(NAFLD组)和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和脂联素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结果 NAFLD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8.04±3.20)μg/ml比(12.53±8.50)μg/ml,P<0.001];脂联素与体重指数(BMI)、腰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甘油三酯(TG)、HOMA-IRI呈负相关;BMI、HOMA-IRI为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脂联素可能参与了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OSAHS)合并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进行肝脏B超检查的住院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02例。根据超声影像的诊断结果分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脂肪性肝病组(60例)和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未合并脂肪性肝病组(42例),分析患者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结果OSAHS合并脂肪性肝病组的BMI、SBP、DBP、FBG、ALT、AHI高于对照组(P均〈0.05),空腹血糖升高、肥胖、高血压、AHI均是患者脂肪性肝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升高、肥胖、收缩压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OSAHS患者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间歇缺氧可能通过加剧胰岛素抵抗等途径促进脂肪性肝病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检测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tHCY)及血清铁蛋白(sF)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95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83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B组)60例及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C组)52例,分别测定身高,体重,抽空腹血检查tHCY、SF、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等。计算体质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B组BMI、TG、TC、LDL~C、ALT、AST、GGT、tHCY、SF、FINS、HOMA—IR均明显高于A组(P〈O.05),C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而B组HDL—C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3组间HbA-c、FBG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HCY与BMI、TG、TC、LDL—C、FINS、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SF与BMI、TG、TC、LDL—C、FINS、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tHCY及SF是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与BMI、TG、TC、I.DL—C、FINS、HOMA—IR、HDL—C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检验情况.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35例(疾病组)和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5例(健康组),将两组检验后的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疾病组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依次为(7.11±1.24mmol/L)、三酰甘油(3.29±0.85mmol/L)、总胆固醇(5.76±1.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6±1.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8±0.31mmol/L),肝功能水平分别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1.28±6.47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3.52±8.38U/L)、谷酰转肽酶(51.60±9.52U/L),数据与健康组相比,明显是疾病组更高(P<0.05).结论:诊断非乙醇性脂肪肝时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指标的检验结果均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的变化对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97例肝病患者的ALT、AST、ALP、GGT各指标,并与103例无肝病患者相比较。结果197例肝病患者血清肝脏酶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项酶活性均高于非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各种酶显著增高,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最为显著,最高者迭2817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次之,与非肝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以γ-谷氨酰转移酶(GGT)增高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碱性磷酸酶(ALP)、GGT增高极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AST升高不明显;而肝病患者的GGT均有明显升高,特异性差。结论肝病患者定期进行肝脏酶谱的检测和结果分析对肝病的诊疗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浙江省部分体检人群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率,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本院体检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350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身高、体重、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测及肝胆B超检查。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MS的患病率为25.49%,正常组MS的患病率为8.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者患代谢综合征是对照组的3.927倍。非酒精性脂肪肝,体重指数和三酰甘油与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结论在浙江省部分人群中患非酒精性脂肪肝者,体重指数的增加和三酰甘油的升高是患代谢综合征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40例,按照RHR分为RHR1组(52例):RHR< 70次/min;RHR2组(168例):RHR 70~85次/min; RHR3组(120例):RHR> 85次/min.各组患者均行血压、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腰围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三酰甘油、腰围、收缩压、舒张压随RHR升高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RHR增高而下降[空腹血糖:(4.96±0.65),(5.66±0.77),(6.85±0.73) 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6.85±0.51),(7.94 ± 0.66),(8.97±0.59) mmol/L;三酰甘油:(1.69±0.43),(2.58±0.75),(3.52±0.90) mmol/L;腰围:(78.3±6.5),(88.6±7.3),(95.8±9.2)cm;收缩压:(143.2±5.6),(156.7±6.1),(164.3±7.4)mmHg,1 mmHg =0.133 kPa;舒张压:(85.4±5.2),(93.6±4.7),(101.2±3.5) mm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8±0.64),(0.95±0.59),(0.78±0.33) mmol/L],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HR与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三酰甘油、腰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0.45,0.50,0.36,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值为-0.39,P<0.05).结论 RHR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降压同时应注重心率控制.  相似文献   

20.
娄怀宇  刘森  罗建芳 《现代医院》2013,13(3):102-105
目的探讨在基础医疗机构中推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度社区年度体检中诊断为20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照归属社区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以建议为主的传统的模式进行干预,干预组患者采用规范化治疗方案进行为期6~12个月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脂肪肝改善情况(临床症状评分、肝功能情况、B超评分)、代谢紊乱改善情况(腹围、体重指数、血脂、动脉血压)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前,脂肪肝及代谢紊乱相关指标的分布与严重程度近似,干预组在接受规范化治疗干预后,脂肪肝及代谢紊乱相关指标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临床症状评分、B超评分、ALT及代谢紊乱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规范化治疗方案易于执行,且临床效果佳,适于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