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邪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是否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呢?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而言。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之变。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  相似文献   

3.
根据《内经》“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温病解表法总的作用是“开腠透邪”,其具体作用是发汗、疏表、透疹。使用后多收到皮毛疏通,汗出而解的效果。温病在使用汗法时应把握辨证准、不失误、滋汗源三个重要环节。1选用汗法辨证是关键 温病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汗之有无。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属郁闭还是开泄,从而决定是否发汗。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温病寒遏暑湿之证,其治疗主方是新加香薷饮,运用要点是无汗,其用药不避辛温。寒邪外束,中遏湿邪,故当用辛温之品,如吴鞠通所说:“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中医治疗乙型脑炎,认为必须严格遵守“五忌”,我们在近几年的临床治疗中,却有不同的体会。1.忌发汗问题中医对乙型脑炎是按温病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吴鞠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变。”双说:“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言语颠狂,内渚外脱之变。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叶天士说:温病是热邪自内达外  相似文献   

6.
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忌汗是指忌辛温发汗,宜汗则指病在表,汗是热邪的重要出路,用“辛”使热邪从肌表得以宣泄。指出温病一面宜喜汗解,一面忌汗伤阴,理论说法不一,治疗难以把握。强调宜汗忌汗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结果同样是为了祛邪和保存津液。表明辨证地运用宜汗和忌汗,则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提出温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原因有三:1.温热之邪首先伤津,其次才是血;2.生津药物既有生津之功,又有清热之能,而补血药多甘温滋腻,有助热敛邪之弊;3.津液易生,血液难成。认为这里的“汗”字,应理解为“不妄发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之量、中病之征、服药之法、汗后调护、汗法禁忌以及误汗救治,为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诊治湿温病时,一般忌用发汗,攻下,滋阴等法。但亦不能认为是绝对忌用之法。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肤浅的看法。关于汗法的忌宜湿温初起,湿郁卫气,常可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等证。这类证候,与伤寒太阳病的表实证,燥热类温病的卫分证颇相类似。在治疗时绝不可乱投麻桂之类辛温峻汗,一般亦不宜用银翘之属辛凉表散。因湿性“氤氲粘腻,  相似文献   

10.
一、湿温治疗“三禁”湿温治疗“三禁”是《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所提出的。即“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首先,要明确这里提出的“禁汗、下、润”并不是指治疗湿温病全过程所必遵法则,不然就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与吴鞠通提出这“三禁”的本来意图相悖。试分析如下: 1.禁汗当指辛温发汗吴鞠通在提出本条的自辨申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可见”以为伤寒而汗之”就是指用麻,桂辛温取汗。若用此法,治湿温有表证者,犹如抱薪救火,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治法禁忌与护阴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4):5-6
温病以热盛伤阴为基本病理特点,因此,祛除温邪,保养阴津就成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人体阴津在温病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关于保津养阴治法的论述,对某些治法对阴津的损伤也有论及。《温病条辨》从保阴津的角度告诫后学注意慎用禁用某些治法,以防津液损伤,论述详尽,对温病临床很有指导意义。1 邪在卫表,忌辛温解表治疗温病,首当忌辛温解表。吴鞠通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对此,他在自注中说:“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运用金石药之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润生 《河北中医》1998,20(6):361-362
张锡纯,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名医,治学崇尚衷中参西,辨证论治,立方遣药常不落前人臼巢.兹例举张锡钝对金石药的运用论述如下.1 清热崇石膏石膏,味辛性寒,功能解肌清热,临床常用于外感实热病证.张锡纯盛赞石膏之功,对其应用则别有见地.一是用石膏发汗透表.张氏谓石膏“凉而能散”,“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解”,若辨证确是外感实热,无论新感伏气,均“可放胆用之”,不必遵“无汗不可用石膏”之诫.如治一年近三旬,于春初患温病之人,用大剂白虎汤后,遍体汗出而愈.二是用石膏降胃止吐.张氏认为石膏“其质之重坠,大能折其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每用于热病呕吐.如治天津杨媪之温病呕吐而不能服药,以鲜梨片蘸生石膏末服之而愈.三是用石膏泻热通下.张氏认为石膏能清阳明之热,使胃府气化清肃,津液润下,因其质重而逐热下行,故又善通实热便结.对“阳明肠实大便燥结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无下后不解之虞”.如用潞党参煎  相似文献   

13.
汗法是仲景《伤寒论》中所用的治法之一 ,应用范围广泛。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汗法的探讨 ,但一般都将微似汗与微汗等同视之 ,将微似汗当作微汗解释为微微发汗 ,发小汗 ,究其曲解的原因 ,几乎都是从病因病机与治则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避“似”字于不释。《尔雅·释黄》中谓 :“似 ,嗣也”。《玉篇》谓 :“嗣 ,续也 ,继也”。根据以上释义 ,“似”字有持续之意 ,含有时间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微汗”是微微发汗 ,发小汗 ,而“微似汗”则除了微微发汗 ,发小汗之意外 ,尚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至于应持续多长时间 ,仲景在桂枝汤煎服法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4.
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而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能否用于湿温病历来存在仁智之见。文章据诸多医家之论述及临床应用,提出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且麻黄发汗之力的强弱,可通过控制用量与合理配伍以调节,故湿温病不必禁麻黄。在湿温病兼寒湿束表时,配伍麻黄可助解表祛邪;兼肺气闭郁之咳喘时,伍之可助止咳平喘;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时,伍之可收行气祛湿之功。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释,最后举两则医案为例。  相似文献   

15.
尝观《医学衷中参西录》,见张氏之于汗法,说理透辟,经验丰富,学术观颇有独到处,然以有关文字散见各篇,未能清疏,令人不得注重,故特不揣谫陋,撮举大要,冀资鉴证。一、发汗未必汗药张氏基于“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的认识,认为“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发汗也。”故即如补气之黄芪、滋阴之熟地、敛汗之山萸、清火之知母等药,张氏都能用来发汗。例如:1.用黄芪发汗:因汗以阴精为原,赖阳气以运,故胸中大气虚者,若不予补气,即投发汗重剂麻黄汤,  相似文献   

16.
治疗湿温病,一般禁用发汗、攻下,滋阴等法。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所论确有一定临床意义。但根据证候变化,也有可汗、可下、可润之  相似文献   

17.
湿温病多发于长夏初秋之季,与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颇为相似,湿温病的治疗历有禁“汗、下、润”之说,对于“禁下”仲景早有“湿家下之,额上汗微喘,小便利者死”的论述,吴鞠通更强调“湿温下之则洞泄”认为“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药治之,愈治愈坏。”自此以后湿温禁下列为戒观,后人毫不敢轻越雷池半步,特别在病初更是严禁用下,因而影响了中医治疗湿温病的疗效。我们认为前人所论固有一定道  相似文献   

18.
生石膏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石膏辛、甘 ,大寒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古往今来 ,对于生石膏的应用 ,各家著述颇多。《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 ,主治“热邪迫肺 ,汗出而喘”。生石膏在此方中的作用 ,不但制约了麻黄辛温发散之骠悍 ,谨防汗多亡阳之虞 ,而且协同麻黄肃降肺气 ,清热平喘。《温病条辨》治疗暑温病用白虎汤 ,即以生石膏为君药 ,并强调“身大热 ,口大渴 ,汗大出 ,脉洪大”为其主症。张锡纯对石膏临床重用也有精辟的论述 ,谓其“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 ,断无伤人之理 ,且放胆用之 ,亦断无不退热之理”。《本草备要》认为生石膏“寒能清热降火 ,辛能发汗…  相似文献   

19.
汗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概括地说,汗法是通过解表发汗的方法,使邪从汗解,而疾病乃愈。祖国医学又认为:发汗以阳气为运行,以阴血为基础。如仲景治无汗表实之伤寒,以麻黄开腠逐邪,亦即宣达阳气之意:用桂枝旺盛血行,亦即鼓动阴血使之发汗之意。《内经》还要言不繁地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譬犹烈日当空,阳亢已极,必得地气上升,油然作云,才能天气下降,沛然作雨,即阴阳和然后雨泽降的意思。中医对汗法的应用颇广,在临床上必须明确邪气之微甚,正气之虚实,始可探本穷源,一汗而解。试观古方中凡属风寒,必用麻桂:而一见烦渴,便兼用石膏:又如见温热则用银翘、桑菊,见湿郁则用羌防  相似文献   

20.
先父吴半淞辨治温病,常从下面几个方面启迪后学。今整理遗稿,思切之情,缘于笔下,录此供同道们参考。一、温病早期,不可滥行发汗。温病早期立方用药,时刻需顾护病者津液元气,切不可大量发汗,“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王履曾说:“温病误汗,变不可言”。一般时邪温病,总以轻疏解表为宜。如滥行发汗,往往斡旋不及,铸成大错。大汗之后,变证很多:严重者亡阳则肢冷脉微,出现虚脱;亡阴则劫津化燥,化火动风,神昏厥逆,危机立至。曾治一后期温病,追询病史知悉,早期曾陆续服用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