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2~6岁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分析出生情况及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对其体型匀称度的影响,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以2020年至2022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常规健康体检的4 962名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儿童生长发育智能评估系统中的横断面数据构建数值表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体型匀称度的流行情况及其与出生情况、父母BMI的关联,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的4 962名儿童中,男童2 986名(60.2%),女童1 976名(39.8%),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3.5%、7.2%、5.4%;出生体重>4 000g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337(1.458~3.747)、2.875(1.754~4.715);出生体重<2 500g的儿童发生消瘦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718(1.117~2.642);与适于胎龄儿相比,小于胎龄儿消瘦的风险增加,超重的风险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015(1.391~...  相似文献   

2.
叶江枫  田俊  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55-2157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成人期疾病的生命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福州市5所幼儿园所有3~6岁儿童为筛查对象。以超重肥胖儿童(162人)作为病例,正常体重儿童(843人)作为对照。收集出生资料、饮食行为习惯等,分析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与儿童期肥胖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高出生体重引起儿童期肥胖的OR值为2.099(95%CI:1.385~3.181),调整OR值为1.138(95%CI:1.030~2.003)。母亲糖尿病史及孕前高BMI均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154(95%CI:1.121~4.140)和1.067(95%CI:1.008~1.129),吃西式快餐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89,95%CI:1.005~1.407);进餐时间延长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57,95%CI:0.927~0.976)。结论高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吃西式快餐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适当延长进餐时间是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国城市儿童早期儿(37~38^(+6)孕周)、晚期早产儿(34~36^(+6)孕周)和中/早期早产儿(<34孕周)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情况。方法2016年对中国城市3~10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共招募1673名儿童参加运动评估成套测验,分析不同出生胎龄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运动发育的关系。结果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学龄前儿童中早期早产儿整体运动能力得分(β=-5.111,95%CI:-9.200~-1.022;P<0.05)和平衡能力得分(β=-5.182,95%CI:-5.055~-1.158;P<0.05)显著低于同龄儿童中的足月儿。调整所有受试者的潜在混杂因素后,所有受试儿童中,中/早期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出现显著运动障碍的风险更高(OR=2.931,95%CI:1.067~8.054;P<0.05)和学龄前儿童中的中/早期早产儿比足月儿出现DCD风险更高(OR=3.673,95%CI:1.072~12.585;P<0.05)。晚期早产和早期出生对DCD患病无明显影响。结论早产儿DCD患病风险增加,需要针对运动发育进行长期随访和支持性干预。  相似文献   

5.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与膳食行为的关联,为乡村学龄前儿童贫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4—6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华中地区乡村1 2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采集无名指末梢血,采用比色法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分析贫血状况。同时对谷薯类、水果、蔬菜、豆制品类、奶类、动物性食物、食物多样性、饮水等8个方面的膳食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贫血与膳食行为的关联。结果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3.88%。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19.00%)高于非留守儿童(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OR=1.28,95%CI=1.16~1.56)发生贫血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3次/周(OR=0.82,95%CI=0.69~0.91)、蔬菜摄入种类≥2种(OR=0.86,95%CI=0.71~0.93)的学龄前儿童发生贫血的比例较低(P值均<0.05)。结论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江苏和浙江省15县(市)3~6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生育健康研究所2000年对江苏和浙江省15县(市)183 295名3~6岁农村儿童随访研究和相关围产保健监测资料.采用WHO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结合儿童母亲的围产期健康资料和儿童出生资料分析儿童体格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江苏和浙江省农村3~6岁儿童的平均生长迟缓率为7.95%,体重低下率为1.55%.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儿童母亲身高、母亲初次孕检BMI、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与儿童体格发育不良明显相关.出生体重对儿童体重影响最大.出生体重<2500、≥2500 g儿童的体重低下率分别为7.77%、1.46%.低出生体重儿童发生体重低下的OR值为3.68(95%CI:3.11~4.37).母亲身高对儿童身高影响最大,母亲身高<155、155~160、160~165、≥165 cm的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3.01%、8.76%、6.21%、4.14%.与母亲身高≥165 cm的儿童相比,母亲身高<155cm的儿童发生生长迟缓的OR值为3.08(95%CI:2.82~3.37).结论 出生体重和母亲身高是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体格发育应提高围产保健服务水平,改善孕妇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儿童近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9—12月对苏州市高新区5 087名4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对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远视储备不足人数为997人,检出率为19.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OR(95%CI)=0.81(0.70~0.93)]、无食物性过敏原[OR(95%CI)=0.78(0.63~0.9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负相关;父亲屈光异常[OR(95%CI)=1.20(1.03~1.39)]、母亲屈光异常[OR(95%CI)=1.17(1.01~1.36)]、学龄前儿童夜间睡觉使用小夜灯<1 h[OR(95%CI)=1.53(1.21~1.92)]和1~3 h[OR(95%CI)=1.48(1.09~2.00)]、蔬菜摄入不足[OR(95%CI)=1.26(1.07~1.4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屈光异常、夜间睡眠环境、饮食因素与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状,为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5月在淮安城区6所幼儿园选择1 727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ABC)”对儿童进行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筛查,根据《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明确诊断。结果 1)本组资料中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为8.5%,其中男童为9.7%,女童为6.9%,男童DC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χ2=4.455,P=0.035);4岁、5岁和6岁组儿童DCD检出率分别为10.2%、8.3%和6.6%,随着年龄的增加DCD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三组儿童DC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6,P=0.111)。2)DCD女童在手灵巧度方面明显优于男童(t=-2.730,P=0.007),而DCD男童在球类运动技巧方面显著优于女童(t=2.829,P=0.006),两组在平衡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DCD儿童在手灵巧度、球类运动技巧、平衡能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较高,尤以男童为显,应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孕产期危险因素,为在国内开展DC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苏州市区选择一幼儿园339名儿童,采用结构式问卷对其父母进行调查。DCD筛查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D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家庭文化和经济水平以及其他纳入分析的因素后,母亲妊娠时间大于(aOR=6.075,P=0.005)或小于(aOR=3.917,P=0.034)最佳年龄者,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aOR=4.415,P=0.018)和儿童出生体重(aOR=4.562,P=0.014)与DCD相关。【结论】母亲妊娠时年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和儿童出生体重可能是孕产期DC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289名6~17岁中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cIMT,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cIMT的关系.结果 男生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均高于非肥胖组(P值均<0.05);女生肥胖组与非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和血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总人群肥胖组cIMT增厚风险OR值及95%CI为3.03(95%CI=1.11~8.28);男女生肥胖组OR值及95%CI为4.32(95%CI=1.23~15.21),1.45(95% CI=0.23~9.37).结论 肥胖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的cI-MT水平和cIMT增厚检出率.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降低儿童青少年血管结构异常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10月抽取闵行区10个幼儿园30个班级1 035名3~6岁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儿童每天使用视屏产品>1h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1 035名儿童中,有屏幕暴露730人(70.53%),平均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为(1.67±0.98)h。周末时3、4、5岁和6岁组儿童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分别为(1.77±1.13)、(1.76±1.04)、(1.98±1.10)、(2.08±1.2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5岁年龄组(OR=1.79,95%CI:1.19~2.68),抚养人每天在儿童面前使用视屏产品时间1~2h(OR=2.61,95%CI:1.90~3.60)及>2h(OR=2.10, 95%CI:1.35~3.27),抚养人支持儿童使用视屏产品(OR=1.59, 95%CI:1.17~2.15),儿童临睡前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3~12岁儿童家长家庭食品安全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9—12月在上海市、四川省、河北省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地区分别选一个城市点,一个农村点,每个点随机抽3~4所幼儿园和2~3所小学,共选取12 449例3~12岁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家长家庭食品安全正确行为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三省市家庭食品安全平均得分为13.5(11.0~16.0)分,正确行为及格率为47.8%,其中解冻冷冻食物、食物防鼠/蟑螂/蝇、剩饭处理、制备生熟食物使用不同案板/刀具的正确率很低,分别为3.4%、12.8%、26.3%和32.4%。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正确行为及格率河北低于上海,OR=0.873(95%CI 0.794~0.960);31~40岁、41~50岁及50岁以上家长高于18~30岁家长,OR值分别为1.391(95%CI 1.247~1.552)、1.836(95%CI 1.589~2.121)和1.954(95%CI 1.269~3.009);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家长高于小学及以下家长,OR值分别为1.392(95%CI 1.088~1.781)和1.466(95%CI 1.148~1.870);家庭经济收入中等、高水平高于收入低水平,OR值分别为1.396(95%CI 1.260~1.547)和2.543(95%CI 2.069~3.126),过去半年发生食物中毒高于未发生食物中毒,OR=1.639(95%CI 1.336~2.010)。结论三省市3~12岁儿童家长家庭食品安全正确行为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洗手等卫生习惯与患腹泻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腹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490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和490例健康对照儿童,对洗手(饭前、便后、吃零食前等)及剪手指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调整混杂因素(食用海/水产品、剩饭菜放置方式和家庭饮用水类型)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OR值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与从不洗手相比,每次饭前、便后及吃零食前洗手是儿童腹泻的保护性因素,其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0.41(95%CI=0.19~0.86),0.41(95%CI=0.21~0.81)和0.48(95%CI=0.25~0.93)。剪手指甲周期6~15 d和3~5 d的2个等级调整前OR值分别为0.24(95%CI=0.11~0.52)和0.21(95%CI=0.09~0.48),调整后为0.25(95%CI=0.10~0.66)0,.23(95%CI=0.09~0.62)。结论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儿童腹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上海3~5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各选国家一级一类幼儿园3所,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3~5岁儿童1620人,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调查儿童中约44.5%偏食,50.1%挑食,87.5%吃零食,70.3%喜欢喝含糖饮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就餐时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OR=2.25,95%CI:1.65-3.05),就餐时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OR=1.73,95%CI:1.21-2.48)与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均相关;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与儿童喝含糖饮料相关。结论偏食、挑食及喜欢喝含糖饮料是学龄前儿童存在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在宣传科学喂养的同时,要培植家长正确的育儿理念。  相似文献   

16.
黄海燕  刘金祥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233-1236
目的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水平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科学化管理体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57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调查基本情况、家长对儿童体重的认知情况、营养知识了解情况、儿童喂养情况、儿童进食行为情况等方面,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家长对体重认知偏差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家长对儿童体重认知偏差发生率为32.14%(179/557),认知偏差一致性强度为中等(Kappa值=0.4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的营养知识不达标(OR=2.856,95%CI:1.792~4.553)、逼迫进食喂养方式(OR=2.465,95%CI:1.379~4.406)、限制进食喂养方式(OR=3.244,95%CI:1.741~6.048)、父母过度关心儿童进食行为(OR=3.491,95%CI:2.207~5.522)以及儿童食欲缺乏(OR=4.148,95%CI:2.600~6.618)、偏食挑食(OR=2.653,95%CI:1.692~4.160)、不良进食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郑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18所幼儿园共4328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进行评价。将其中检出的单纯性肥胖儿童按1∶2配对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单纯性肥胖组与对照组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及饮食行为习惯等资料,分析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4. 0 kg(OR=2. 253,95%CI:1. 249~4. 063,P=0. 007)、儿童食欲旺盛(OR=4. 251,95%CI:2. 889~6. 253,P 0. 001)和儿童进食速度快(OR=4. 638,95%CI:2. 869~7. 495,P 0. 001)为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郑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与出生体重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儿童的贫血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筛选出1272名3岁以下儿童对其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及血红蛋白测定。所得资料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6.3%,6~12月龄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高峰,以后贫血患病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民族、看护人、体重低下、生长迟缓、过去2周内腹泻、母亲贫血、6个月龄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种类(配方奶粉、普通牛奶、铁米粉、动物肉类、水产品)及辅食添加方式与3岁以下儿童贫血有统计学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低下(OR=1.581,95%CI:0.967~2.586)、过去2周内腹泻(OR=2.143,95%CI:1.453~3.160)和母亲贫血(OR=2.211,95%CI:1.611~3.036)均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6个月龄内混合喂养(OR=2.184,95%CI:1.561~3.055)和人工喂养方式(OR=5.282,95%CI:2.507~11.131)相对于母乳喂养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而添加普通牛奶(OR=0.721,95%CI:0.524~0.991)和添加铁米粉(OR=0.599,95%CI:0.496~1.055)是儿童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等将有助于改善儿童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昆明市学龄期儿童扁平足检出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预防扁平足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2月利用光学足部评估记录装置对昆明市5所小学4 444名7~13岁儿童进行扁平足筛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扁平足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儿童扁平足检出率为29.10%,其中轻度占21.79%、中度占52.43%、重度占25.78%,双足型占89.10%、单足型占10.90%。7和13岁组扁平足的检出率分别为36.91%和10.43%,前者患病风险是后者的5.00倍(OR=5.00,95%CI=3.22~7.52);乡村和城镇学生检出率分别为38.53%和22.46%,前者患病风险是后者的2.17倍(OR=2.17,95%CI=1.90~2.47);男女生扁平足检出率分别为34.21%和23.29%,男生患病风险是女生的1.71倍(OR=1.71,95%CI=1.50~1.95);扁平足发生率与体质量指数(BMI)具有相关性,超重与肥胖组儿童扁平足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31,1.10,P值均<0.01)。结论 7~13岁儿童扁平足检出率与年龄、性别、城乡、B...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产妇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防治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产妇,收集其临床资料后进行42天常规妇科检查盆底功能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产妇908例,盆底功能障碍200例,患病率为22.03%。年龄20~40岁,平均(36.03±2.39)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6~40岁(OR=3.425,95%CI:1.812~6.774)、小学学历(OR=1.923,95%CI:1.222~3.027)、产次2 (OR=2.527,95%CI:1.006~6.348)、孕期增重15 kg(OR=4.296,95%CI:1.248~14.788)、有盆腔手术史(OR=2.079,95%CI:1.080~4.002)、有孕期合并症(OR=2.592, 95%CI:1.170~5.744)、剖宫产(OR=4.982, 95%CI:2.751~9.023)、第二产程延长(OR=3.400, 95%CI:1.398~8.268)、新生儿体重4 kg (OR=2.269,95%CI:1.120~4.600)是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大专及以上学历(OR=0.723,95%CI:0.566~0.924)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低学历、高龄、产次2、孕期增重15 kg、盆腔手术史、孕期合并症、剖宫产、第二产程延长、新生儿体重4 kg是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