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玲利  高仲群  李博  白鹤翔  王辉 《河北医药》2011,(20):3134-3134
在临床正畸工作中,发现反[牙合]患者舌系带短的多,并且抵下颌吞咽的多,而深覆[牙合]深覆盖患者这种现象少。我们对深覆将深覆盖和牙[牙合]反[牙合]患者舌系带长度及附着点的位置进行比较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玲利  高仲群  李博  白鹤翔  王辉 《河北医药》2011,33(21):3296-3296
在临床正畸工作中发现反袷患者舌系带短的多,并且抵下颌吞咽的多,拥挤患者这种现象少。通过我们对深覆猞深覆盖与牙列反拾患者舌系带长度及附着点位置的比较研究发现反袷患者舌系带长度及上附着点位置、下附着点位置的总和比深覆猞深覆盖患者的短且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对拥挤和牙列反猞患者舌系带长度及附着点的位置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正畸工作中,发现反患者舌系带短的多,并且抵下颌吞咽的多,而深覆深覆盖患者这种现象少[1]。我们对深覆深覆盖和牙列反患者舌系带长度及附着点的位置进行比较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前牙由于位置关系,易受外力撞击,造成松动、脱位,而少年儿童活泼多动,发生前牙外伤很多,对于牙脱位的治疗,应以保存患牙为原则,良好的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牙弓夹板法因其简便易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松牙固定法,但在替牙期的乳牙及刚萌的恒牙上操作较困难,对此类病人笔者使用正畸托槽固定,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研究分析胎儿心脏二尖瓣前叶附着点与三尖瓣隔叶附着点间距离(MTD)与胎儿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探讨Z值曲线建立的临床价值。方法孕中期至晚期胎儿453例,据孕周20~23+6周,24~27+6周,28~31+6周,32~35+6周,36~40周分为5组,应用超声技术分别测量胎儿MTD及双项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度(FL)、体质量等生物学参数,分析MTD与生物学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胎儿MTD与其生物学参数间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其中FL与MTD相关性最高(R2=0.933),并建立MTD与FL相关Z值曲线图。结论建立孕中期至晚期胎儿MTD与FL相关Z值曲线图,为临床提供准确、快速判断胎儿心脏三尖瓣下移畸形和心内膜垫发育情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龋齿及其继发病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从临床角度看,凡到院就诊者都是因病痛症状剧烈而来,这说明已不是疾病早期,仅这一项也反映出牙病预防和早期治疗尚有亟待推动的工作。观笔者仅就牙髓病继发症之一的骨膜下脓肿发病治疗经过及认为收效较快的疗法浅谈如下。患者,男,22岁,学生。病史为3天前突感区疼痛,曾到私人牙科治疗,仅予以局部投药及投口服消炎药镇痛药为治。经治后不仅未缓解,疼痛反而加重,局部龈沟肿胀,所属淋巴结肿痛并有畏寒感。患者又就医某诊所,接受青霉素800万U每日一次的全身给药治疗,及对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恒上前牙牙龈下牙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恒上前牙牙龈下牙折患者100例,其中50例患者接受常规修复治疗,视作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接受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视作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患者的满意度为80%,P <0.05。结论恒上前牙牙龈下牙折采用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能够更明显提升治疗有效性,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肋缘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蔡素芬  邹峥  徐琨 《江西医药》2014,(11):1253-1255
目的:探讨幼年附着点炎相关性关节炎早期临床特点、诊断线索,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致残致畸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并初次诊断为ERA的52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分别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探讨该类患儿疾病初期的临床与辅助检查特点及诊治体会。结果本研究对象52例,其中男48例,女4例,所有患儿均以外周大关节炎伴或不伴肌腱附着点炎为首发表现,以下肢单关节受累为主。有20例出现附着点炎表现,占附着点炎的66%。有家族史10例。约有1/4的ERA患儿可同时伴有全身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 ERA患儿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特点:所有血常规提示WBC轻度升高或正常;Hb轻度降低;ESR、CRP轻至中度升高。虹膜睫状体炎发生率为4%,骶髂关节炎发生率为25%,HLA-B27阳性率57.7%。如骶髂部疼痛,弯腰困难(Schober实验阳性),“4”实验阳性,应及早做骶髂关节CT扫描。全部患儿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抗风湿药:柳氮磺胺吡啶或MTX改善病情;部分患儿加用TNF-α拮抗剂治疗。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其临床特征,不仅可以及时制订治疗方案,改善关节症状,而且早期干预对于提高儿童学习生活质量、避免残疾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咱们人类有两幅牙齿,第一幅是吃奶时长出来的,因而叫作乳牙,上下左右各5个,共20个。乳牙的寿命不长,从半岁长出到12岁掉完大致也就十多年的光景。乳牙让我们学会了咀嚼,让我们的面部健康发育。第二幅牙齿从6岁开始萌出,18岁前后才完全长出。上下左右各7到8个,故总数是28个到32个。恒牙一旦萌出,就恒久地陪伴着我们,因而呼作恒牙。如果我们珍爱、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科学》2016,(1):13-15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肌腱附着点病变的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对AS外周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及能量多普勒检测40例AS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双下肢9个附着点(股四头肌肌腱止点、股骨和胫骨内外髁韧带附着点、髌韧带起点和止点、跟腱止点、跖底筋膜),并对肌腱端异常声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40例AS患者,720个附着点中超声发现217处(30.1%)附着点病变,与对照组360个31处(8.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髌腱止点、股四头肌肌腱附着点及跟腱最常受累。在下肢附着点中,骨赘为最常见的病变。病例组有临床表现的肌腱附着点均有超声阳性表现。结论高频超声及能量多普勒可敏感地探查出AS患者肌腱附着点的异常,是AS附着点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简便易行及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牙周病的病因是由于龈下菌斑中某些细菌所致,尤其是厌氧菌嗍,患者常伴有较深的牙周袋。为了维持有效的抗菌作用,作者采用乙酰螺旋霉索与无毒无刺激性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化合物为辅料制成一种新剂型一牙用药线朝直接置牙周袋内,以调整牙周微环境的菌群失调,使牙周炎或牙周脓肿的症状迅速改善和消除。免除了全身用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尤其对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佳者与患有系统性疾病而需姑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中切牙对同侧侧切牙和尖牙位置及萌出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单侧上颌中切牙埋伏患者46例,根据埋伏位置分为高位埋伏组及低位埋伏组,对治疗前曲面断层片中埋伏中切牙双侧的侧切牙牙轴与上腭平面的夹角、根尖与上颌中线的距离、近中边缘嵴与上颌中线的距离以及尖牙牙尖与上腭平面间距离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埋伏上颌中切牙同侧侧切牙的牙轴与上腭平面夹角小于对侧,根尖与上颌中线距离大于对侧,尖牙牙尖距上腭平面距离小于对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双侧侧切牙近中边缘嵴距上颌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埋伏组埋伏牙同侧的侧切牙牙轴与上腭平面夹角小于低位埋伏组(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埋伏中切牙可引起同侧侧切牙牙根远中倾斜,对同侧尖牙萌出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合树脂高强纤维修复牙周炎患者下前牙缺失及固定松动牙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的牙周炎下前牙缺失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50例,松动牙80颗,采用复合树脂高强纤维进行修复;对照组50例,松动牙86颗,采用结扎丝牙周夹板进行固定。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复诊,观察和分析2组患者的菌斑指数( PLI)、附着丧失度( AL)、探诊深度( PD)以及患者对修复固定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牙齿松动数为2例(2 w.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例(10.47%)( P <0.05);且观察组的PLI和PD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复合树脂高强纤维修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固定牙周炎患者的松动牙以及修复下前牙缺失,而且可以为患者提供舒适且较满意的修复体,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体牙髓正畸联合应用于恒上前牙龈下牙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患者分为观察组(n=36例)和对照组(n=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去牙周修复断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牙体牙髓正畸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其中无效3例,有效10例,显效2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27/36),其中无效9例,有效17例,显效10例;两组比较,P <0.05。结论在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患者中施以牙体牙髓正畸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恒上前牙龈下牙折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71%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患者采用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效果显著,还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医学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下鼻道后部出血是顽固性鼻出血原因之一 ,因解剖位置隐蔽 ,易被忽视、误诊。我科2001年3月~2004年6月收治顽固性鼻出血53例 ,其中下鼻道后部出血17例 ,均采用鼻内窥下微波热凝治疗[1],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17例下鼻道后部出血中 ,男13例 ,女4例 ;年  相似文献   

19.
将自身的第三磨牙(上颌或下颌)拔除并经过适当处理后,移植到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拔牙位置并固定在邻牙上使移植牙与牙槽骨壁愈合,从而行使正常咀嚼功能的一种方法[1]。适用于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情况即第三磨牙牙冠形态好,牙根无明显变异;第一或第二磨牙无法保留需拔除[2]。作者对24例24颗第三磨牙自体牙移植5年追踪观察,其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腭前神经及上牙槽后神经等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本文抽取50具成人颅骨,对腭大孔、牙槽孔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测。结果:腭大孔的位置左、右对称,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者最多,共32例,占64%;位于上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的腭侧之间者共12例,占24%;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腭侧者最少,共6例,占12%。腭大孔距腭正中裂距离在侧(15.11±2.06)mm,右侧(15.18±2.05)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距离,左侧(21.54±3.05)mm,右侧(20.91±2.50)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孤长,左侧(23.28±1.64)mm,右侧(22.94±1.68)mm。结论:腭大孔位于上颌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之间之腭侧,其中以位于第三磨牙腭侧者最多;颧下嵴为一弧形结构,提示临床经腭大孔进行腭前神经阻滞麻醉时,应以上颌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为标志;在颧下嵴起始处,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时,应将注射针头弯成弧形,以减少疼痛和副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