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9岁,于20年前患阵发性高血压,面色潮红,原因一直不明.仅对症处理。2001年5月膀胱B超:膀胱左侧壁6cm×5cm占位性病变,至外院行膀胱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2007年1月患者感左下肢麻木行走不便,至外院行腰椎MRI平扫:腰5椎体椎弓根骨质破坏,压迫相邻神经根,考虑转移性病变。2007年1月4日行全身骨ECT检查:第5腰椎,左侧第2后肋与胸椎交界处骨质代谢活跃,6~7颈椎骨质代谢活跃。同年1月17日行“腰5肿瘤前路切除椎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0岁。胸背部疼痛3个月余伴双下肢麻木半个月,MRI示T2~4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于2001年7月6日在全麻下行T2~4椎管内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髓内星形细胞瘤(Ⅱ级交界性)。术后3周行放疗,靶区包括T1~5,剂量44Gy分22次4.2周完成。放疗后胸背部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明显减轻,每3个月复查MRI未见异常。2002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阵发性疼痛及触电感。MRI示T12~L1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L5~S1椎管内见3个大小不一结节状块状信号。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7岁,以腰痛及右厂肢痛2月加重3大来院就诊。查体:第1腰椎棘突有压痛,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右踝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听诊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3.7X109/L,RBC5.0X1012/L,Hb10g/L,ESR22mm/小时。X线检查:腰椎止侧位片示第一腰椎椎体密度普遍性增高,呈象牙质状改变,正常骨结构分辩不清,体积略有缩小,其余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无骨质破坏。报告:第1腰椎成骨性转移瘤。查血清钙2.4mmol/L,磷0.7mmol/L,碱性磷酸酶40布氏单位。胸部正侧位片示右肺中下野外带有一约3…  相似文献   

4.
王倩  王宇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7):953-953
女,24岁。自1996年开始出现发作性晕厥,进食后(尤其是口服糖水)缓解。在外院诊断为“胰岛细胞瘤”。此后体重进行性增长,由14岁时的35公斤增长至130公斤,腰围145cm。于2006年7月4日入住我院血管内分泌外科,经血糖监测诊断胰岛细胞瘤,空腹血糖最低1.1mmol/L,餐后血糖最高7.3mmol。术前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均未发现病灶,  相似文献   

5.
李勋  孙涛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4):275-275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少见。本院1991年1月~1996年7月,收治25例嗜铬细胞瘤中有2例位于肾上腺外,其中1例位于腹主动脉旁,另1例为肾上腺内与腹主动脉旁并存。2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例1,女,37岁,以阵发性高血压1年,于1996年5月13日入院。检查:血压25.3/17.3kPa,左上腹可触及4cm×4cm肿物。采集24小时尿测VMA31·32fi。g门4h;尿*A:N【880Vy1。、E17Vg、1)A245pg/I。;血CA:NE3991ng/I。、E135ng/I。、ilA22ng/l。;C”I”及B超示人上腹腹膜后腹主动脉人呗IJ实性肿物伴钙化。术前2周起服酚节明控制血…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75岁,以外伤后腰痛伴双下肢活动障碍4d于2013年1月22日入院.骨髓穿刺见原幼浆细胞占0.61,提示多发性骨髓瘤(MM);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A-κ;CT示腰5椎体骨质破坏,椎管受压,多发胸腰椎密度减低影;PET-CT示全身多发骨质破坏,脱氧葡萄糖(FDG)不同程度摄取增高;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5.05×109/L,血红蛋白74g/L,红细胞2.67×1012/L,血小板计数303×109/L;肾功能正常;IgA 36.8 g/L,IgG 9.04 g/L,IgM 0.98 g/L,κ-轻链14.4 g/L,λ-轻链1.22 g/L;血β 2微球蛋白8.45 mg/L,清蛋白26g/L.诊断为MM,IgA-κ型,ⅢA期.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瑞  涂青松  袁君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6):401-402,412
目的:分析原发性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起源、病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我院自1990年8月至2000年12月收治4例原发性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均有病理证实,中位年龄为66岁;主要症状是声嘶,呼吸困难.吞咽疼痛,4例均手术治疗,2例行第2次手术治疗(全喉切除术)。3例行术后放疗,采用^60Co,6MV X线,放疗剂量为60~62Gy/6周。结果:3例健在,分别已生存11年,4年,3年;1例未放疗者术后复发,颈淋巴结转移,带瘤生存10个月。结论: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具有高度浸润性,易复发,手术加放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4岁。因发热、咳痰、浮肿4个月入院。入院前4个月无诱因发热,体温38.0℃,咳痰,量不多,伴有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外院检查:尿蛋白500mg/L,血清白蛋白30g/L,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结节性病变,诊为“肾病综合征,右肺上叶结核”,给予抗炎抗痨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故来我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稍苍白,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睑浮肿,肺部听诊呼吸音稍粗糙,腹部(-),阴囊及双下肢高度水肿。尿常规示:尿蛋白500mg/L,红细胞50/μl,24h尿蛋白定量3.25g。肝功能示:BUN22nmol/L,TP3.…  相似文献   

9.
朱中权  范士志  李志平 《肿瘤》2006,26(1):104-104
单发性骨髓浆细胞瘤为一种罕见的疾病。现将本科收治的一例胸骨柄单发性浆细胞瘤介绍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9岁。因胸痛2月并胸骨柄隆起1月余,于2004年5月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月感前上胸部持续性隐痛,1月前发现胸骨上部轻度隆起,并逐渐明显。入院时查体:全身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前壁胸骨柄处轻度隆起,局部皮肤未见异常,胸骨表面光滑,压痛明显。双上肢外展、内收及上举活动因胸痛加重而受限。入院时,血常规:WBC6.26×109/L、NEUT占45.5%、LYMPH占44.7%;尿本周蛋白(-);血免疫球蛋白检查示:Ig M3.33g/L(参考值0.63~2.77g/L),IgG…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8岁,因反复黑便伴上腹不适、头昏、眼花、乏力、活动后心慌气急1年,于1995年1月3日以“重度贫血”、“消化性溃疡”入院。病程中无“肝炎”、“皮肤粘膜出血”等病史。查体:慢性病容,贫血貌,口唇、皮肤苍白,无皮疹,肝脾未触及,全腹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大便潜血强阳性。Hb:50g/L,WBC:14.6x109/L,N:0.78,PC300x109/L,其它化验项目正常。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示胃体小弯侧3cmx2cm充盈缺损,边界清晰。胃镜见胃体小弯侧4cmx4.3cm大小凸起肿物,附白苔,充血,水肿,胃内大量咖啡色滞留液。胃CT扫描:胃…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6岁,以“乏力1个月,发热7d”为主诉于2010年9月26日首次入我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1×10^9/L,血红蛋白(Hh)80g/L,血小板(Plt)24×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77岁,因腹痛腹胀,纳差2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3天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睑结膜苍白,腹软,全腹散在压痛,以下腹为重,无反跳痛、肌紧张,肠呜:子正常。辅助检查:肠镜示结肠多发息肉。血常规:WBC48.6×10^9/L,HGB82g/L,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1岁,因“游走性多关节痛9月,加重伴发热、多发骨痛6月余”于2013年11月1日入院。患者4岁时行左上腹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术。2011年2月左侧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复发,遂行瘤体切除术。术后病理:符合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散在+),增殖指数约10%。患者2013年2月出现双侧腰骶部胀痛,持续约10 d ,自行好转。此后先后出现颈椎、右侧髋关节疼痛,局部承重后疼痛明显加重,行走、转头、蹲起等动作受限。2013年5月出现游走性胸椎、腰椎、肋骨、胸骨、双侧肩胛骨、髋关节疼痛,非对称性,性质同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伴有午后发热,最高温度39℃出现在夜间,服退热药体温可下降,疼痛也可缓解,伴有大汗。胸部 CT 平扫未见异常。腰椎 CT:L4-5椎间盘膨出;L1-2椎体左旁及左肾下极周围多发条状致密影,双侧骶髂关节内气体密度影,未予处理。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5 g/L →61 g/L,白细胞3.8×109/L→5×109/L,血小板166×109/L→245×109/L。血涂片(2013年9月):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形态不规则,中心淡染区扩大。骨髓涂片(2013年9月):取材稀释,粒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增高占47%,红系各阶段比例减低,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未见。2013年11月骨髓涂片显示:成团聚集、砌墙样或菊花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细胞间含有粉红色细丝样神经纤维物质;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糖原染色块状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特异性酯酶染色阴性。骨髓结果表明:神经母细胞瘤。其他化验检查结果:红细胞沉降率113 mm/h。铁四项:血清铁35.3μg/dl,血清转铁蛋白1.16 g/L,血清总铁结合力168μg/dl,总铁吸收率测定21.7%,血清铁蛋白535 ng/ml。血结核分枝杆菌 T 细胞斑点实验、血培养、布氏杆菌凝集实验、肥大外斐实验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33/ING1、Survivin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33/ING1、Survivin蛋白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0例中p33/ING1蛋白的表达缺失为59例(66%),Survivin蛋白过度表达为57例(63%)。7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其中32例健在,38例死亡,总生存率为45.7%;死亡病例中Ⅲ级-Ⅳ级患者33例,占87%。单因素分析示p33/ING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在高低级别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级别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P〈0.001)。结论:p33/ING1和Survivin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恶性程度相关。肿瘤的恶性程度与p33/ING1和Survivin蛋白表达可作为考察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51岁,1978年以上腹胀痛,肝大怀疑“肝包虫”,“肝血管瘤”在外院行手术探查,手术未能切除病变。出院后患者腹胀渐明显,近十年来不能平卧休息,生活不能自理,于1993年4月10日入院。入院后查体:消瘦贫血貌、端坐位、巩膜无黄染,吸气时有“三凹征”,腹膨隆,肝大右镇中线已达盆腔,剑下平脐,辟未触及、腹部叩浊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化验检查:血色素6.3g/L,血浆总蛋白4.0g/L,白蛋白1.9g/L,球蛋白2.1g/L。谷丙转氨酶正常。AFP(一),卡松尼试验〈一〉。B超示:肝内巨大羹性占位(进入盆腔),其内可…  相似文献   

16.
在浆细胞瘤中,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而髓外浆细胞瘤(EMP)及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PB)则罕见。1985—1995年间,作者治疗髓外浆细胞瘤7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2例。单纯放疗4例,手术加放疗5例。全组3年生存率6/8(7%)。1例SPB在治疗后2年发展为mm,而无1例EMP发生。EMP及SPB治疗后,预后较好。对于预测发展为mm的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60岁,于2012年10月29日因反复鼻塞、头昏乏力3年余在我院住院,入院诊断为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检查总蛋白119.7 g/L,清蛋白34.9 g/L,球蛋白84.8 g/L,清蛋白/球蛋白0.41。肾功能、心肌酶均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6.74×109/L,淋巴细胞比例0.707,红细胞计数3.39×1012/L,血红蛋白95.0 g/L,血小板计数217×109/L。无发热盗汗,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鼻塞等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分别于2013年3月及2014年5月在门诊复查球蛋白、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依然异常升高。但其间一直无发热盗汗,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2015年5月20日因急性葡萄膜炎(左)、继发性青光眼(左)再次入我院。检查白细胞计数27.70×109/L,淋巴细胞比例0.807,单核细胞比例0.029,淋巴细胞计数22.35×109/L,单核细胞计数0.81×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82×109/L,嗜碱性粒细胞计数0.08×109/L,红细胞2.89×1012/L,血红蛋白86.0 g/L,血小板计数217×109/L;总蛋白100.3 g/L,清蛋白35.0 g/L,球蛋白65.3 g/L,尿素氮9.16 mmol/L,肌酐226.6μmol/L,免疫全套系列检查示免疫球蛋白 A(IgA)、IgG 明显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 O 350.92 U/ml,类风湿因子84.10 U/ml;尿粪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彩色超声示:双侧颈部、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分别约为20 mm×6 mm、28 mm×10 mm、24 mm×10 mm;双锁骨上区、右锁骨下区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约8 mm×6 mm);左侧锁骨下区未见淋巴结肿大,所有淋巴结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均匀,皮质髓质分界清晰。 X 线片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样变伴感染,心影大小临界。颅脑 CT 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胸部 CT 平扫示:肺部感染可能性大,建议治疗后复查;纵隔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全腹 CT 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脾大,腹腔淋巴结肿大。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均阴性。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示:淋巴细胞77.1%,单核细胞5.8%,粒细胞16.5%,总 T 细胞(CD3+)32.5%,辅助/诱导 T 细胞(CD3+CD4+)17.5%,抑制/细胞毒 T 细胞(CD3+CD8+)13.7%,辅助/诱导 T 细胞与抑制/细胞毒 T 细胞的比值为1.3,CD3- CD19+61.9%,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CD16+/CD56+)4.8%。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系减少,淋巴细胞明显增加(72%),不排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血清及尿异常免疫球蛋白电泳示:总蛋白116 g/L,清蛋白37.6 g/L,球蛋白78.4 g/L,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0.479,血清 IgG 55.5 g/L;IgA 5.19 g/L;IgM 1.10 g/L;κ15.4 g/L,λ6.24 g/L。提示尿微量 LAM 型 M 蛋白血症,伴多克隆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融合基因阴性;Ig 基因重排检测到 Ig 可变区(IgVH)(FR1-JH、FR2-JH、FR3-JH 均阳性)、IgDH (DH1-6-JH 阳性、DH7-JH阴性)、IgK(Vk-Kde+INTR-Kde 阳性,Vκ-Jκ阴性)、IgL(Vλ-Jλ阳性)。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分析示: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72%,其中 B 淋巴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66.5%,表达 HLA-DR、CD5、CD19、CD20、CD23、sλ,其中 CD5+CD19+CD23+细胞约占24%,CD10、cyclinD1、FMC-7、CD11b、CD11c、CD22、CD24、CD25、CD38均阴性,提示:成熟 B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小圆细胞增生伴局灶骨髓纤维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不排除。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6,XX。患者临床无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2 kg。诊断为 CLL 伴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Rai 分期3期,Binet 分期 C 期)。给予患者口服苯丁酸氮芥维持治疗,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白细胞进行调节,治疗2周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70×109/L,淋巴细胞比例0.752;总蛋白92.8 g/L,球蛋白56.6 g/L。提示患者球蛋白水平及肾功能均较前下降、好转。目前患者进食正常,无明显不适,目前继续口服苯丁酸氮芥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8岁,因进行性乏力、面色苍白7月于1998年11月20日入院。查IgG33.5 g/L,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带,多部位骨X线片未见异常。骨髓检查示:原幼浆细胞0.175。确诊多发性骨髓瘤IgG型。予化疗后缓解。患者于2001年6月8日复查IgG17.0 g/L;骨……  相似文献   

19.
古金海  张建中 《肿瘤》2007,27(8):651-654
目的:探讨EphrinB2与其受体EphB4、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和Ki-67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Maxvision^TM快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84例人脑星形细胞瘤和12例外伤脑组织中EphB4/EphrinB2、MVD和Ki-67的表达。结果:EphB4/EphrinB2、MVD、和Ki-67标记指数(Ki-67 labelling index.Ki-67LI)在人脑星形细胞瘤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B4、EphrinB2、MVD和Ki-67 LI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MVD和Ki-67 LI与EphB4或EphrinB2蛋白表达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hB4和EphrinB2与人脑星形细胞瘤的分化程度和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EphB4和EphrinB2的过度表达对肿瘤发展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起重要作用。利用EphB4/EphrinB2、MVD和Ki-67来判断人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和病理特征,是一个较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野中野放射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野中野放射治疗技术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价值。方法:1995年1月-2000年8月收治的2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患者,采用野中野放射治疗技术,大野45-50Gy/4-5周;小野15-20Gy/2-3周,每天2野照射,间隔6h。结果: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1例。远处转移1例。结论:野中野照射技术能有效降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复发率,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