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永生  周敬林 《中外医疗》2011,30(18):169-17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诊的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5例病人,32个病灶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7.5%,增强扫描有29个表现典型的"快进慢出"CT表现,延迟期22个病灶填充为等密度,10个病灶不规则填充;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100%。结论肝血管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而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共5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或肝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延期扫描。结果:59个病灶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动脉期表现为: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32个。病灶边缘呈斑点状强化12个。病灶边缘呈小结节并半环状强化9个。病灶边缘呈小点状强化6个。静脉期全部病灶强化区扩大。延时期55个病灶填满强化,密度等于肝实质或略高于肝实质,4个病灶中央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螺旋CT对52例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均小于3cm)的患者,进行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52例患者在平扫时病灶密度无特异性,其中28例小肝癌在动脉期密度变化较大,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24例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变化差异较大,在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改变。结论肝内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3cm),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DSA及临床观察证实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共38个病灶,其中4例为外生型)的螺旋CT三期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22个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灶,16个病灶内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均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明显从边缘向中心扩大,延迟5 min有15个病灶呈全瘤均匀强化,23个病灶呈部分强化,延迟10 min后,16个病灶内仍可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4例外生型其增强表现与肝内病灶相似。结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有其特征性,据此可提高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诊断的正确性及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16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以及肝脏肿瘤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科于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检查的138例肝脏血管瘤与肝脏肿瘤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鉴别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结果肝脏血管瘤的患者42例,共计65个病灶,通过采用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早期病变边缘的表现为高密度乳头状、结节状;原发性肝癌的患者46例,共计53个病灶,通过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肝转移癌的患者32例,通过进行增强扫描,无强化现象患者4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期扫描病灶边缘强化患者15例,不均匀强化呈牛眼征强化患者共13例;肝囊肿的患者共计9例,通过进行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共计6例,病灶表现为不清晰低密度肿块,动脉期周边强化及延迟期中心延迟强化;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共计3例,动脉期扫描,均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期扫描,病灶强化逐渐减退,与肝脏呈等密度。结论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血管瘤诊断方面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已经临床确诊为肝血管瘤的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总结64层螺旋CT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优点及不足,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更有效地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 64层螺旋CT平扫对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为92.10%,而MSCTA的检出率为100%.结论 MSCTA是肝血管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30例肝脏多发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30例多发血管瘤患者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结论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大部分病灶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回顾分析其CT多期扫描特点。结果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平扫50例为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3例为高密度;增强动脉期:38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9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门脉期HCC55例为低密度,10例为混杂密度;58例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52例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点状及小球状高密度强化,5例几乎不强化,1例不强化;门脉期:43例边缘点状强化,10例强化高于肝实质,5例强化呈等密度。18胆管细胞癌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断增强,延迟呈持续强化。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为高密度,中央见低密度低密度不强化影,门脉期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呈相对低密度,其中2例中心瘢痕区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2例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结论严格控制螺旋CT的多期扫描时间,掌握好多期CT影像改变特点,螺旋CT对大多数HCC、肝血管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他如不典型HCC、肝腺瘤、FNH单从影像对其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24-1425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评价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10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67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主体。对其进行螺旋CT平扫,再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CT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大部分肝血管瘤的CT平扫表现是肝内有多发或是单发椭圆形或圆形的低密度影,且边界较为清晰。经动态增强扫面后:动脉期结节,斑片状以及环状强化75个,门脉期的对比剂渐渐向病灶中心位置充填,没有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10个。之后的延迟扫描中可见造影剂继续向病灶中央位置填充,完全填充成等密度病灶78个,剩余7个病灶为部分填充。结论在肝血管瘤疾病的CT诊断中,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在各个时期呈现出较明显的诊断特点,有其典型的CT表现。所以,CT扫描特别是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增强肝血管瘤诊断的正确性,具有较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平  范洪侠 《中原医刊》2007,34(11):92-9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和肝脏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肝癌患者及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上腹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22例肝癌中,有18例在肝动脉期出现周边轻度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有4例小肝癌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8例肝血管瘤动脉期周边强化,呈结节状或斑块状,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呈向心性强化等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特点。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 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部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18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结果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门静脉期低密度病灶52个,延迟期24例密度低于临近的肝组织,8例呈等密度.12例肝转移癌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显示边缘连续环状强化,中央区供血少,可见“牛眼征”,延迟期呈低密度表现.18例肝血管瘤患者动脉期26个病灶结节状边缘,门静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增大,影像密度均匀及下降,延迟期几乎所有病灶均强化,密度接近于肝脏实质.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有5例出现病灶边缘环状强化斑,3例片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不规则斑块样强化2例;延时期有4例不同程度向心性强化,密度稍高于正常的肝组织,网格样强化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男性3例,女性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MSCT表现.结果 8例中4例(50%)为肝混合型AML表现,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构成,边缘清楚.1例病灶为脂肪型AML表现,3例病灶为平滑肌型或血管型AML表现,增强扫描7例8个病灶动脉期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脉期6个病灶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延迟期仍为高密度者3个.增强扫描病灶的脂肪成分均不同程度强化.6例的7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与肝动脉相连;门脉期和实质期有3个病灶周围可见包膜样强化.3个病灶周围可见向肝静脉引流的引流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展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确诊的不典型肝脓肿的螺旋CT三期增强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三期增强扫描可见:(1)动脉期:病灶周边肝段短暂强化,病灶内斑片状强化;(2)门脉期:细网格征,周边多囊征,蜂窝征,晕征;(3)延迟期:持续强化征,病灶缩小征.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