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排龈线排龈后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缺损边缘位于龈下0-1mm内的唇颊面楔状缺损病例40例120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颗牙,实验组排龈线排龈后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对照组直接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随访观察1年后疗效。结果实验组1年后充填物无脱落者占93.24%,对照组为80.67%;实验组1年后无继发龋发生者占96.82%,对照组为85%;实验组1年后无边缘性龈炎发生者占97.92%,对照组为85%,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排龈线排龈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可提高光固化复合树脂在楔状缺损充填修复治疗中的成功率,可以在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2.
排龈技术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楔状缺损是牙齿唇颊侧颈部硬组织缓慢磨耗所致的缺损 ,由于这种缺损常呈楔形而得名 ,该病好发于前磨牙及前牙的唇颊侧牙颈部 ,常呈对称性 ,且多见数个牙同时发生 ,是牙体硬组织中仅次于龋齿的常见病 ,最主要的病因是不正确的刷牙方式。极浅的缺损无症状者可不处理 ;有症状者需行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无效者就必须用复合树脂修复 ,但有的患者楔缺达龈下不易充填 ,本文介绍采用排龈线排龈露出楔状缺损边缘后充填。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龈下楔状缺损患者 ,共 5 1颗牙 ,前磨牙 32颗 ,后磨牙 19颗。1.2 仪器设备 :美国生产的 0 0 #和 …  相似文献   

3.
王聪 《现代临床医学》2013,39(2):121-122
目的:评价排龈硅橡胶(MFC)与排龈线2种方法排龈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116颗需全冠修复前牙,牙体预备后记录预备体边缘位置,分别为龈下≤2 mm或>2 mm.随机将患者分为排龈线组和排龈硅橡胶组(MFC组),其中:排龈线组57颗,龈下≤2 mm者34颗,>2 mm者23颗;MFC组59颗,龈下≤2 mm者31颗,>2 mm者28颗.排龈后对预备体排龈效果和印模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对预备体和印模质量进行观察,当边缘线位于龈下≤2 mm时,排龈线组和MF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龈下>2 mm时,观察预备体排龈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印模质量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排龈线比较,MFC用于龈上边缘或边缘在龈下2 mm以上时,操作更为简便且无创;当深度>2 mm时,排龈线的排龈效果优于MFC.  相似文献   

4.
多年以来.牙体的龈下缺损一般不做修复。我们自1991年5月至1997年3月试用Co-1粘固剂对56例牙体的龈下缺损进行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部边缘位于龈下0—2ram内较难充填的楔缺共15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使用不含药排龈线、含药排龈线和Expasyl排龈膏排龈,树脂充填。治疗后记录牙龈出血(BOP)和患者主观感受,1年后随访,记录牙龈指数(GI),以改良的直接USPHS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结果随访1年后各组病例修复体均无脱落,两排龈线组与排龈膏组的充填后疼痛发生情况和牙龈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充填体脱落、边缘密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四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方法在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时均可以获得良好稳定的排龈效果,排龈膏排龈法患者疼痛反应小,出血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88-190
目的比较3M纳米复合树脂和富士II玻璃离子在修复龈上及龈下V类洞的临床效果差别。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本院就诊患者患牙280颗,分龈上,龈下两组,使用两种修复材料修复,比较2年后的治疗效果。结果窝洞位于龈上时,两种材料的修复成功率均较高,达到88%以上;窝洞位于龈下时,用富士II玻璃离子组修复的成功率(78.1%)明显高于3M纳米树脂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成功的病例中,3M纳米复合树脂组磨耗程度远低于富士II玻璃离子组。结论当V类洞位于龈下时,选用富士II玻璃离子充填效果优于3M纳米树脂,当V类洞位于龈上时,选用3M纳米树脂优于富士II玻璃离子充填效果。  相似文献   

7.
前、后牙因龋坏、外伤等引起的大面积缺损,使用传统的树脂和银汞充填,难以获得满意的固位形和抗力形,致使充填后脱落或部分脱落或引起牙体折裂,牙复合树脂属于绿色充填体,其应用替代银汞合金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作者应用可见光固化树脂充填前后牙大面积缺损,对缺损较大的结合应用自攻自断螺纹钉,自制冠架根钉经过1~4年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1 临床资料我科从1996年起收治门诊病例168例,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204颗牙,其中龋病组牙髓有活力34颗,牙髓炎根尖周病组148颗,牙外伤22颗,男88例,女80例;年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龈色树脂修复前牙颈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共50例前牙颈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患者实施牙色树脂模拟充填法进行治疗,然后实施龈色树脂修复法进行治疗。比较前者和后者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实施牙色树脂修复治疗后,患者对于牙齿的整体印象、牙齿轮廓、牙龈位置的满意度分别为82.00%(41/50)、82.00%(41/50)、90.00%(45/50);实施龈色树脂修复治疗后,患者对于牙齿的整体印象、牙齿轮廓、牙龈位置的满意度分别为98.00%(49/50)、100.00%(50/50)、100.00%(50/50),龈色树脂修复治疗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牙色树脂修复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色树脂修复前牙颈部缺损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状,有着较高的美观度,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龈沟液(GCF)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的水平,评估排龈术对楔状缺损修复后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患楔状缺损的下颌前磨牙84颗,分为A、B两组,每组42颗受试牙,A组排龈后用3MZ350纳米树脂充填,B组直接用3MZ350纳米树脂充填,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时进行临床指标(PLI、GI、GCD)检查和龈沟液取样,对GCF量和MMP-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时,A、B两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A、B两组各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GCF量和MMP-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术用于楔状缺损修复能减少对患牙牙周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岳朝晖  张峰 《贵州医药》2001,25(3):241-242
光固化复合树脂因操作简便、省时、美观、有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牙体缺损的修复 ,针对其修复后产生的牙髓及根尖周病变问题 ,Mclean(1985) [1] 进行改良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术的研究 ,提出将玻璃离子粘固剂 (简称GIC)作为基底材料粘接牙本质 ,用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的被称作“夹层技术”[1] 的方法。笔者自 1992年以来 ,对2 76例患者 384颗缺损牙体采用夹层技术进行修复 ,以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充填为对照 ,随访 3年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门诊确诊为龋病、冠折、釉质发育不全、楔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些临床上残根,残冠(断端已在龈下),在修复前应用冠延长术,探索其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残根,冠根折等牙体缺损(断端已在龈下),进行冠延长术。结果通过4~6周术后愈合,8例患者都能达到牙体缺损桩冠修复要求。结论对断端已在龈下的牙体缺损修复前行冠延长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排龈线和排龈膏在冠桥修复中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海军 《江西医药》2005,40(8):480-482
目的探讨排龈线和排龈膏的联合应用在冠桥修复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作者在对53例门诊患者132颗牙行冠桥修复时,于预备牙及取模过程中应用排龈线和排龈膏排龈。结果132颗牙排龈后,124颗牙齿达到满意标准。8颗牙未达到满意标准,有效率达93.94%。结论该技术可减少牙体预备对牙龈组织的损伤及出血,能帮助取得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健康的牙龈及细微的操作是减少损伤,修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临床指标及微生物学角度探讨悬突引起牙周炎的机制,揭示悬突对牙周组织的危害性。方法收集49例患者的60个有充填悬突的牙齿(悬突组),以患者同颌无充填体的同名牙作为自身对照组,每个牙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采集龈下菌斑以刚果红染色,测其细菌组成。选择其中10例磨除悬突后重新充填,6个月后复查PD和SBI。结果悬突组的PD、SBI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螺旋体、杆菌及球菌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新充填后6个月SBI较充填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悬突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使龈下菌群组成发生变化;临床治疗中要预防悬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探讨龈下超声联合龈下喷砂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牙采用超声治疗仪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其中观察组患牙联合龈下喷砂治疗,对照组患牙在喷砂时仅喷气和水。比较两组患牙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牙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和治疗过程中患牙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牙的牙周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PLI、AL、PD、B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时VAS疼痛评分及治疗后的VAS敏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PD≥6mm位点的对照组和观察组PD差值明显大于PD4~5mm位点和根分叉位点(P<0.05)。结论在龈下超声治疗的基础上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联合龈下喷砂治疗可显著提高超声龈下洁治疗的效果,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牙周临床指标,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维护治疗手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会斌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42-843
目的:在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中,在牙体预备后观察排龈线排龈技术在获得准确印模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门诊患者共50颗牙行冠桥修复时,于牙体预备后取印模前应用排龈线排龈。结果:该技术能帮助取得准确而清晰的印模。结论:该技术可应用于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中。  相似文献   

16.
双线排龈技术在印模制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青  刘清  吴蓉宁 《江苏医药》2004,30(3):235-235
在设计与制作固定修复体过程中,因美观和固位等原因需要将修复体的边缘置于龈下。如何在龈下牙体预备时不伤及游离龈以及怎样在印模过程中暴露清晰的牙体边缘线就变得非常重要,临床上常通过排龈技术来解决。目前常用的排龈方法有机械法、机械化学法和手术方法。本介绍一种新的双线排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合树脂表面封闭应用于锲状缺损牙充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2012年就诊的有锲状缺损的患者86例共200颗牙,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颗牙)用复合树脂充填后用复合树脂表面封闭剂封闭充填体及边缘;B组(100颗)牙仅用复合树脂充填,分别于半年及1年后对充填体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A组和B组患者使用复合树脂表面封闭组半年在修复体表面、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牙龈炎症、脱落例数5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1年后复合树脂表面封闭剂封闭充填组在上述5个方面明显优于未行复合树脂表面封闭剂封闭充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树脂表面封闭应用于锲状缺损充填,可获得良好的边缘封闭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排龈线和排龈膏2种排龈方法对龈下楔状缺损修复后牙龈出血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口腔科收治的龈下楔状缺损患者,共98例306颗患牙,楔状缺损位于龈下0 ~2 mm内.治疗前洁治所有患牙,使接受楔状缺损修复前所有患牙探诊出血(BOP)为阴性.然后根据修复前不同排龈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排龈线组与排龈膏组.排龈线组患者共51例162颗患牙,填充前使用排龈线排龈;排龈膏组患者共47例144颗患牙,填充前使用排龈膏排龈.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7天、第28天患牙探诊出血阳性率.结果:2组治疗后第7天、第28天患牙探诊出血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龈下楔状缺损修复前采用排龈线与排龈膏排龈对修复后牙龈出血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减少修复后牙龈出血,有利于牙龈健康,达到理想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排龈术减少在固定修复中的牙龈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固定修复中,应用排龈术对牙龈组织的影响。方法 在行固定修复术的187颗牙中,随即分为排龈组与不排龈组。对比两组基牙预备后、修复后3个月的牙龈指数及取模后进行模型评价,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排龈组与不排龈组的牙龈健康状况有显著性差异,排龈组印模质量明显高于未排龈组。结论 应用排龈技术可减少牙龈组织的损伤及出血;有助于取得清晰的印模;有效减少牙龈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IPS EmpressⅡ铸瓷嵌体、金合金嵌体、Ceramage聚合瓷嵌体这三种方法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用复合树脂直接充填作为对照。方法选择142例患者197颗牙体缺损的磨牙,随机将其分为四组。应用IPS EmpressⅡ铸瓷嵌体47个、金合金嵌体47个、Ceramage聚合瓷嵌体50个、复合树脂直接充填53个。每六个月复查一次,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SPHS)标准评价各组疗效。结果三种嵌体在修复缺损效果上没有太大的差异性,都明显优于树脂填充。结论嵌体是较好的牙体缺损修复材料,与树脂相比更利于保持牙周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