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雾化吸入疗法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将水滴撞击的微小雾滴悬浮于气体中,形成气雾剂而输入呼吸道,以进行呼吸道湿化或药物吸入的治疗方法,作为全身治疗的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病人即为人工气道,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人体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人工气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我科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为两本持续湿化代替传统气道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琦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156-157
气管切开是治疗和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后通过气管套管进行呼吸,丧失了上呼吸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吸入气体必须由下呼吸道加温和湿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丧失。若气道湿化充分对于咳嗽弱的患者仍可以靠纤毛的活动和体位引流排出分泌物;即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鼻(HME)在人工气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ICU88例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人工鼻组。人工鼻组48例,采用人工鼻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过滤。常规组40例,采用呼吸机本身所带的加温湿化装置。观察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使用人工鼻能有效地保证呼吸道湿度、温度防止或减少外部细菌侵入,提高了呼吸道管理质量,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论人工鼻具有维持气道湿化,过滤吸人气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5.
<正>雾化吸入疗法的原理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将水滴撞击的微小雾滴悬浮于气体中,形成气雾剂而输入呼吸道,以进行呼吸道湿化或药物吸入的治疗方法,作为全身治疗的辅助和补充[1]。氧动雾化吸入疗法是帮助COP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和对照组各32例。人工鼻组:应用人工鼻接气管切开套管进行吸氧;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吸氧,气管切开套管口覆盖无茵纱布,定时滴湿化液,观察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人工鼻组在保证呼吸道湿度,过滤温化气体,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鼻有湿化温化过滤吸入气体的作用,能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不同呼吸机螺纹管气道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 :对61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先使用MR410型(吸气与呼气管路均无加热导丝),呼吸机湿化管道,48小时后改用一次性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两种气道湿化情况前后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一次性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可有效的减少痰液的粘稠度及痰痂的形成.结论 :使用一次性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湿化及加热,使吸入的气体更接近病人的体温,利于气道纤毛摆动,对改善和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结果,从而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患者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呼吸道屏障功能遭到破坏,使气体未经加温、加湿直接进入呼吸道,使呼吸道水分丧失增加,易形成痰痂,造成肺部感染。尤其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做好人工气道湿化工作防止痰痂形成,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方法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保障肺部气体交换。方法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25例患者痰液易于吸出,无呼吸道阻塞及感染。结论对25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操作方便、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的方法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保障肺部气体交换。方法: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25例患者痰液易于吸出,无呼吸道阴塞及感染,结论:对25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病人应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操作方便、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呼吸循环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重症监护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应用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病例越来越多 ,该法是目前抢救严重呼吸衰竭和危重患者的有效办法。但如护理不当 ,容易发生导管堵塞等并发症 ,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 ,有效预防气管插管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 湿化气道1.1 雾化 :鼻腔、呼吸道粘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当建立人工气道时 ,吸入气湿化不足进入肺内易引起气道粘膜的损伤 ,纤毛运动受限痰痂阻塞 ,导致肺部感染率升高。因此 ,维持呼吸道的温湿度是防止气管插管并发症的手段之一。要保持房间的恒定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的方法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保障肺部气体交换.方法: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25例患者痰液易于吸出,无呼吸道阴塞及感染,结论:对25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病人应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操作方便、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儿呼吸系统生理及解剖特点: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气道相对狭窄、干燥,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不全,咳嗽发射弱。膈肌位置较高等说明呼吸系统发育不全、呼吸运动弱,易于感染并导致粘液阻塞呼吸道而加重病情。雾化吸入疗法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将水滴撞击成微小雾滴悬浮于气体中,形成气雾而呼入呼吸道,以进行呼吸道湿化或药物吸入的治疗方法,作为全身治疗的辅助和补充。雾化吸入疗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与口服法相对用药剂量小、见效快、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雾化吸入疗法具有湿化呼吸道,使粘稠的分泌物变稀薄而易于咳出,方法:该疗法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常用的给药方法,结论:消炎、平喘、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对重症破伤风患者,采用气管切开、吸痰、吸氧和雾化吸入湿化呼吸道等系统护理方法,可以防止呼吸道梗阻,提高了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这种急救护理方法为进一步救治重症破伤风争取了时间,提高了破伤风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能解除呼吸道梗阻,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手术之一。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由于呼吸道的改路,空气未经鼻腔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易造成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干燥、结痂,痰液不易咳出而加重呼吸道阻塞,造成肺部感染。因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工作很重要,需熟悉和熟练掌握其护理程序及护理操作技术,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适合使用呼吸机老年患者的气道湿化方案。方法选择使用呼吸机的65岁以上患者40例,常规组20例采用雾化气道湿化的方案,观察组采用输液管持续滴注、气管内滴入吸痰必要时的方案,观察2组排痰效果和呼吸道清理痰液的时间。结果 2组排痰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吸痰后呼吸道清理痰液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采用输液管持续滴注和空气湿化,气管内滴入吸痰必要时的方案,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和清理呼吸道,预防由于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和呼吸道痰液清理不完全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ICU病房在2011年10月到2013午7月收治的80例行气管插管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取间断注射器推注法。记录两组痰液粘稠、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程度。结果:观察组中痰液粘稠、痰痴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4、4、2、1例.观察组中痰液粘稠、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12、16、9、9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气道的护理是ICU病房护理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气道建立的并发症,其中,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氧气雾化面罩(气切型)对气管切开后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7月~2012年6月以来的4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斯莱达医疗用品(惠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气切型),盖于气管切开口,在小药杯里持续加入配制的雾化液,根据医嘱及痰液的黏稠度调节氧流量,达到24小时持续湿化气道的目的;另一组采取间断气道湿化,气管导管口覆盖无菌湿纱布,根据医嘱q8h行雾化吸入,并比较两组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氧气雾化气道持续湿化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痰液湿化良好未发生痰痂形成病例,气道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比较多,所以未放入观察指标。结论:氧化雾化持续湿化气道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的湿化,减少患者气道水分的丢失,对改善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96年以来,共施行气管切开术31例,其中有机磷中毒10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7例,重型脑血管病14例。带管时间最短为3周,最长为145天。以精心细致的治疗和护理,均取得较满意效果,体会如下。1空气消毒术后由于空气不再经鼻咽部的过滤而直接进人患者肺部,所以空气消毒很重要。2%来苏水擦地每日2次,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每周进行乳酸熏蒸1次。2呼吸道湿化做好呼吸道湿化,有利于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染。湿化液配制:生理盐水200mL十庆大霉素24万”+a-糜蛋白酶10mg+氟美松5mg,每15~30分钟气管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