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静脉球体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 tumor)是颈静脉一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 jugular tumor-tympanicumparagangloma)的统称[1].由于本病临床比较少见,且症状往往同局部其它病变相混,故诊断存在困难,甚至被误诊,作者等人统计误诊率高达64.9%[2].而其治疗问题因临床特性和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也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指出其致死率可达5%-13%[3-5].因此,对于这类病例一旦确认,进行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以下介绍一例其诊治经过将有助于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性,手术要点。方法:单纯颈动脉体瘤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颈静脉球体瘤及同侧同时患有颈动脉体瘤者,一律采用大“S”形切口,显露颈静脉孔和岩尖的颞下进路。结果: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瘤体均彻底切除且完好保留了颈内动脉。5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3例肿瘤切除彻底,2例有意姑息切除瘤体,经1~3年随访,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化学感受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一家系4例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情况。先证者为左侧颈静脉球体瘤伴左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亲妹妹为右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堂妹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右侧颈静脉球体瘤,先证者堂哥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左侧颈静脉球体瘤。4例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行颈部超声、CT或CT血管造影(CTA)、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例术前行血管栓塞。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均无肢体偏瘫或死亡病例。随访24~29个月,无复发。术后半年堂哥声嘶消失,堂妹声嘶无明显好转。术后1年堂妹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颞骨CT示右侧颈静脉球体瘤。结论:颈部超声、CT、CTA、MRI及DSA是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指导治疗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进行血管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术中使用显微镜可提高术野清晰度,避免大血管及神经损伤,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球体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颈动脉球体瘤的诊断手段、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法。方法:总结诊治8例颈动脉球体瘤的经验。以术前磁共振、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采用动脉外膜下剥离及颈外动脉切除,彻底切除颈动脉球体瘤。结果:按Shamblin分期3例为Ⅱ期,5例为Ⅲ期,有家族史者3例。5例Ⅲ期的病人,采用了动脉外膜下剥离及颈外动脉切除的方法,均保全了颈总和颈内动脉,瘤体获全切,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本文介绍的手术方法可以成功地切除颈动脉球体瘤。  相似文献   

5.
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鼓室体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经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2例局限十中耳的颈静脉球体瘤的临床资料。对鼓室体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式进行讨论认为后鼓室进路根除鼓室体瘤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颈动脉球体瘤(carotid body tumor,简称CBT)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ubMed收录文献进行检索,收集均有临床资料完整报道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采用Matas训练方法,用自制颈动脉压迫器训练,压迫左侧颈总动脉训练共60天后在全麻下将瘤体整块切除;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已经恢复正常劳动,无任何颅神经受损与大脑缺血表现.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结论 CBT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外科手术.对于估计术中必需牺牲颈内颈总动脉才能彻底切除肿瘤者,术前建立患侧大脑侧枝循环,直接栓塞颈内颈外动脉与颈总动脉,术中切除包括颈动脉分叉处在内的瘤体,出血量少,术后没有任何颅神经与大脑缺血等并发症,方法简单,安全有效,相对于行血管移植者手术简单可靠,手术时间缩短,有利于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8.
GTME多见于30~60岁女性,是源自位于鼓室底的鼓室球体或颈静脉球体的非嗜铬性神经节旁瘤,临床特点是浸润性生长和局部破坏性生长,按Bwown法将其分为5期,即:O期肿瘤局限于鼓室或中耳腔内;  相似文献   

9.
鼓室球体瘤(GT)虽然是中耳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但是其诊断和治疗复杂。尽管仍有文献报道建议把放疗作为治疗GT的首选方法,但一般认为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大量文献探讨了GT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胆脂瘤中耳炎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胆脂瘤中耳乳突炎的手术策略及术式选择,比较远期效果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至2003年随访3年以上的266例(269耳)经手术治疗的胆脂瘤中耳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切除外耳道后壁的乳突鼓室成形术(canal wall down,CWD)、保留外耳道后壁的乳突鼓室成形术(canal wall up,CWU)与改良的保留骨桥的乳突鼓室成形术(intact—bridge tympanomastoidectomy,IBM)三种常用术式的特点及远期效果。结果对各组干耳时间、语言频率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缩小程度进行比较。各组听力提高幅度及气骨导差缩小程度比较,CWU组的效果与CW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86,P〉0.05),而改良IBM组优于CWD与CWU组(F=125.167和59.438,P值均〈0.05)。在一次或分期手术的病例中,CWU与IBM的干耳时间[分别为(6.0±1.6)周和(5.0±1.9)周]较CWD组[为(9.0±2.8)周]缩短(F值为56.327和30.639,P值均〈0.05);CWU组(24.6%)术后复发率高于其他2组(CWD组为6.0%,IBM组为7.0%。Х^2值为6.162和6.007,P值均〈0.05)。结论根据胆脂瘤病变范围选择不同术式仍是外科治疗的原则,手术通常以CWU开始,根据术中所见决定开放范围。改良IBM因其良好的暴露,以及保留低位骨桥等处理,胆脂瘤病灶清除彻底。鼓室骨性外壁完整,可最大限度维持中耳腔容积,干耳率与听力改善等远期效果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11.
报告1994-1998年诊治颈动脉球体瘤3例,术前误诊及诊断不明确2例,手术+放射治疗1例,手术切除2例;临床均治愈。指出诊断应有颈动脉球体瘤三主征和B超三征,即颈部非甲状腺肿块包绕颈动脉并见颈动脉壁局限性增厚,管腔受压变窄;肿物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部并可见其大小范围;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等临床可以诊断。结合彩超及/或DSA和MRI的诊断更佳。治疗上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或缓慢阻断或术时测颈内动脉残压;麻醉可清醒麻醉或清醒麻后全麻。手术先于颈总动脉下放橡皮带或细导尿管,结扎颈我动脉,术时尽量行肿瘤剥离术。术后应注意脑部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2.
鼓室体瘤1例     
患者,女,67岁。因“左耳耳鸣,听力下降,伴耳部肿胀20d”就诊。患者于入院前20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鸣,呈“咚咚”声,伴听力下降、耳胀、头晕等不适。曾到当地医院诊治,给予抗炎治疗,无好转,遂来我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左耳廓无畸形,左外耳道可见淡红色新生物,表面较光滑,充满外耳道,鼓膜不可见。  相似文献   

13.
颈静脉球体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水平,研究其误诊因素,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的临床、术前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资料。结果47例中34例首诊时误诊(72.3%),误诊疾病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外耳道肿物、神经性耳鸣、Bell麻痹、慢性咽喉炎、神经性耳聋、眩晕、突聋、声带麻痹。术前,影像误诊8例(17.0%),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及血管瘤;病理检查10例,误诊8例(80.0%),分别为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血管瘤、炎性息肉、鳞状上皮及角化物。结论颈静脉球体瘤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表现,CT及MRI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2 0岁。因舌体右侧萎缩 ,右侧耳鸣 2年 ,复视 ,自觉走路不稳 ,进食反呛 6个月入院。体检 :生命体征平稳 ,轻度贫血貌 ,神清 ,右眼外展不能 ,额纹对称 ,口角无偏斜 ,面部浅感觉正常 ;伸舌右偏 ,舌体右侧肌束震颤明显 ;肌肉明显萎缩 ,右侧咽反射弱 ,右侧耸肩弱 ,右侧指鼻试验较差 ,Romberg征 (± ) ,四肌肌力V级 ,双侧Babinski征( - )。右侧鼓膜混浊 ,标志不清。血常规 :血红蛋白 87g/L ,白细胞9.3× 1 0 9/L。纤维喉镜 :鼻咽部右侧明显隆起 ,粘膜光滑。纯音听力检查 :右耳传导性聋 ,气导 40~ 5 0dB ,骨导 2 …  相似文献   

15.
易漏诊的胆脂瘤型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和提高对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水平 ,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 对 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 (31耳 )中 2 1例 (6 7 7% )无明显耳漏史 ,2 2例有鼓膜独特部位 (松弛部 ,紧张部后上方 )轻微变化 ,如内陷、隆起、小肉芽、盯聍样覆盖和针尖样穿孔 ,有 9例看不到穿孔。听力损失以中、轻度传导性聋为主。鼓室功能曲线呈B型变化为特征 ;X线诊断符合率为 4 1 9% (13/31) ,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 80 6 % (2 5 /31) ;胆脂瘤侵犯部位范围是上鼓室、听骨链、鼓窦、乳突和中鼓室 ;约 35 5 % (11例 )病例分别有面神经骨管受损、脑膜暴露、迷路瘘管或 (和 ) 2种以上损害。结论 易漏诊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 ,往往容易漏诊和误诊 ,而其病变则呈隐蔽性发展 ,只是发展过程相对缓慢。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 ,危害甚大 ,须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颈静脉球体瘤的认识,以利于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静脉球体瘤12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 及效果.结果 颈静脉球体瘤早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中晚期常出现耳部症状及面神经麻痹等神经症状;MRI检查可见特征性表现:"椒一盐"征;根据肿瘤大小及部位、扩展方向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 颈静脉球体瘤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CT、MRI的应用提高了对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水平,手术的方式决定于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有无联合病变以及颅神经状况,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 ,2 1岁 ,未婚。因声嘶呛咳 1年 ,左上颈肿块 6个月 ,于 1999年 11月 8日入院。外院肿块活检 ,报告为颈动脉体瘤。入院后检查 ,一般情况好 ,左上颈可扪及搏动性肿块 ,但上界摸不清 ,左侧口咽、鼻咽壁隆起内移 ,表面光滑 ,左上睑下垂 ,瞳孔变小 ,悬雍垂右偏 ,咽反射迟钝。左侧声带位于旁正中位 ,伸舌偏左 ,左侧耸肩无力 ,入院诊断 :左侧颈动脉体瘤 ,后组脑神经及交感干损伤。DSA检查显示肿瘤供血丰富 ,主要由颈外动脉系统供血 ,椎动脉亦有分支参与。颈动脉分叉部增宽 ,全部被包绕在肿瘤内 ,向上已进入颅内。CT检查 :增强后显示…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9岁,右颈部包块2年余,于2005年3月14日收入我科。患者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包块,直径约2cm,无痛,自觉有搏动感,增长缓慢,近2年来包块逐渐长大至直径约4cm。入院体检:T36.4℃,P76次/min,R19次/min,BP147/85mmHg(1mmHg=0.133kPa)。右颈部胸锁乳突肌上份深面下颌角后下方可触及一约4cm×4cm大小的包块,质韧,无压痛,触之搏动感,边界较清晰,可轻度活动。颈部强化CT检查见右侧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5cm×4cm大小的肿块,增强扫描动脉区肿块明显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密度略有下降,与周围血管密度相等,颈部血管受压变细。数字减影…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例 1:患者男 ,36岁。因右上颈部无痛性肿块缓慢生长 1年入院。查体 :右颈动脉三角区 5cm× 5cm大小搏动性肿块 ,未闻及血管杂音 ,触压肿块可引起呛咳。右颈总动脉造影 :颈总动脉分叉处微血管团块影 ,结构模糊 ,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各分支未见异常。初步诊断 :颈部肿块性质待查 (右颈动脉体瘤 ,神经鞘瘤 )。手术治疗 :术中见肿瘤包绕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外动脉 ,解离肿瘤失败 ,结扎颈总动脉 ,整块切除肿瘤。术后对侧偏瘫、失语 ,呛咳 ,患侧面瘫、舌瘫。术后 2个月 ,面瘫及舌瘫恢复。术后 1年 ,偏瘫恢复 ,可胜任一…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48岁。因吞咽时咽部异物感伴声音嘶哑 2个月余 ,于 2 0 0 0年 5月 3 0日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尚好。于右侧胸锁乳突肌上 1 /3前缘内侧近舌骨处可触及一实质性肿块。口内可见肿块位于右侧咽腭弓后 ,双合诊示肿瘤光滑 ,质中 ,约4.0cm× 2 .0cm× 2 .0cm ,上极近鼻咽侧壁顶 ,下极平舌骨水平 ,未及明显搏动感。咽反射下降 ,伸舌时舌尖偏右 ,右侧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 ,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MRI示右侧咽旁间隙肿瘤 ,约 4.5cm× 2 .5cm× 2 .0cm大小 ,位于右椎前筋膜前 ,上极近颅底 ,下极平舌骨平面 ,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