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对照组19例,男12例,女7例.两组均给予间歇鼻胃管喂养;采用同一种早产儿特别配方奶粉喂养;早开奶,于生后12~36h开始喂养,从小量开始,开始1~2 ml /次,1次/2h,每天每次增加1~2 ml,辅助静脉营养,生后第一天输注5%葡萄糖液,第二天输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剂,剂量从0.5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逐渐增至3g/kg·d,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总液体量第一天50ml/kg,按10~15 ml/ kg·d增加,直至120~150ml/ kg·d;出现不耐受常规处理: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奶量应减少2~4 ml或停喂1~2次,排便不畅者予灌肠通便,有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者予纠酸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口服:0.5g/kg·次,一天三次,联合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min.这种治疗持续到患儿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以后.结果 监测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后无异常哭闹.结论 本研究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给予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原有的加奶困难、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喂养耐受性,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停止胃肠外营养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这两种方法 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汪爱萍  张英丽 《医学信息》2008,21(3):406-407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始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和生存质量,喂养不耐受是临床上早产儿最常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方法将两年间于住院期间出现喂养困难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g.d)治疗,对照组36例用吗丁啉治疗.结果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6.32%和72.22%,υ=0.40(<1.96),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6.74%和91.67%,υ=0.53(<1.96),P>0.05,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呕吐、奶量不增和胃潴留的症状缓解天数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对喂养困难的早产儿可以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以促进胃肠动力,提高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是指龄满28周不足37周而分娩的体重在2500g以下的活产新生儿,现提倡生后尽量经口喂养。对于无吸吮和消化力弱,出现胃肠不耐受的情况可采取经胃管和肠管喂养。滴注奶液的方法却遇到无法控制速度和奶量的问题。我院采用微量泵泵奶的方法,解决了以上早产儿喂养中出现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微量胃肠内喂养法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结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喂养不耐受7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微量胃肠道喂养法,观察组按照3h的间隔分别给予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稀释奶(根据体重稀释)各喂养6次后,如无不耐受给予全奶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持续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胎便排尽时间、平均出院时间分别为(14.6±2.5)d、(10.1±1.8)d、(5.1±1.2)d、(14.2±2.3)d、(19.2±2.3)d;对照组分别为(19.5±2.1)d、(13.5±1.3)d、(7.4±1.3)d、(18.7±2.5)d、(25.4±2.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吸吮出现时间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病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微量胃肠道内喂养法相比,改良微量胃肠道内喂养法更能有效地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体重增长及喂养并发症.方法将出生24h内入院、住院时间≥10天、无喂养禁忌症的早产儿按体重≤2000g或>2000g分为A组和B组,分别予早产儿配方奶及标准Ⅰ期婴儿配方奶以最大限度的胃肠喂养,比较两组的早期体重下降、平均体重增长和胃肠耐受性.结果两组早期体重下降数(85.7%vs 80.9%)、最大体重下降值(7±4.8%vs 5.5±3.9%)、体重下降>10%者(17.9%vs 6.4%)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晚发性酸中毒发生率(14.3%vs 6.4%)及1~4w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第2w后、B组第3w后的平均体重增长均>10g/(kg.d).结论选择合适的奶方和喂养措施,可以使早产低体重儿达到较好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7.
王欣  胡月婷  孙金金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0):1726-1728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护理辅助抚触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医院接收的8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均干预4 w.对照组行抚触干预,观察组行发展性照顾护理辅助抚触干预.干预4 w后,比较两组每日摄入奶量、睡眠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及上臀围);干预结束后行问卷调查,统计两组患儿母亲对本次干预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与对照比较,观察组每日摄入奶量大,睡眠时间长,每日体重增长量大(P<0.05);干预4w,两组体重、上臀围大于干预前,身长长于干预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重、上臀围更大,身长更长(P<0.05);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母亲对本次干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辅助抚触干预可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度,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患儿母亲对干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胎龄28~36w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记录每次胃残余量、喂奶量、临床症状及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每日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平均增加体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益生菌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小剂量红霉素组,益生菌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增加耐受奶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母乳及配方奶对早产儿消化道生长发育及黄疸的影响.方法将3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母乳及配方奶喂养组,采用B型实时超声显像法测定其生后第5、7、10d胃排空变化,并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早产儿随日龄增长,50%胃排空时间逐渐缩短.母乳喂养儿第5、第7d 50%胃排空时间短于奶方喂养儿,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生后第5、7、10d两组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母乳喂养儿较奶方喂养儿胃排空功能成熟快.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应用益生菌防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早产儿早期应用益生菌后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可以进行喂养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予常规喂养基础上加上益生菌喂养作益生菌组,另40例只予常规喂养的作对照组,喂养2周后监测两组早产儿的胃食管pH值变化。结果益生菌组早产儿反流发生的次数、反流超过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食管pH〈4总时间、反流指数分别是25.7&#177;5.2、4.5&#177;0.7、10.6&#177;1.1、32.6&#177;8.4、5.3&#177;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益生菌能改善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和减轻反流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婴儿体位评估工具(The infant position assessment tool,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早产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采集我院91例VLBW早产儿资料,按建档时间随机划分组别.常规组44例,予以常规鸟巢体位摆放;观察组47例,予以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比较两组康复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均较常规组短,出生14 d头围、身长明显较常规组高(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降低、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应用于VLBW早产儿,可促进生长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加快康复进程,且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免疫功能、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56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对照组给予谷氨酰胺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喂养14d后,比较两组患儿免疫功能、胃肠激素、体质量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免疫功能:观察组Ig A、Ig G、Ig M、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6.271,P0.05);胃肠激素: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178~8.211,P0.05);体质量:观察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2.340,P0.05)。结论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有助于改善儿坏死性小肠炎患儿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行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68例,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用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10m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连用7天。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结果用药组28.57%(10/35)出现喂养不耐受,低于对照组的54.54%(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用药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3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而用药组有2例出现,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两组中各有2例发生NEC,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由于早产儿胃肠道不成熟 ,常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 ,故早产儿全静脉营养 (TPN)成为儿科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基于国外近几年来有关静脉营养方面的进展 ,采用一种强化治疗方法 ,经一年的临床试用 ,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诊断标准  1 孕周 <37周出生的新生儿。 2 因各种原因不能经胃肠道喂养者。二、病例来源  1997年 8月至 1998年 8月间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使用强化治疗方法的 42例作为治疗组 ,1996年1月至 1997年 7月间符合诊断并使用常规静脉营养方法的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系出…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体重<2500g,身长<45cm,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尚不够成熟的活产婴儿.早产儿的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差,常出现喂养困难,生活能力低下,死亡率高.随着新生儿学科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早产儿可以存活下来,除积极消除疾病因素外,尚需我们的护士更新护理学理念,努力改变早产儿所处的环境,以促进早产儿建立最佳的神经行为发育,有助于早产儿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不同喂养方法时血浆胃动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对进奶量、生长情况、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及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将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1用的入液量、体格生长指标、大便性状、喂养相关并发症.测定喂养前及喂养1w后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显著增加(P<0.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P<0.05);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两组喂养1w后身长、头围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喂养前显著增加(P<0.001).结论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是早产儿生后早期较适宜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潴留常见于早产儿,是导致早产儿喂养困难、降低早产儿成活率的原因之一。目前对早产儿胃潴留有效的治疗措施尚不多见。我院试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胃潴留3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应用TPN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秋凤 《医学信息》2008,21(8):1462-1462
静脉营养也称胃肠外营养(TPN)是身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经静脉通道输入体内的一种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综合治疗手段之一。静脉营养液具有使用安全、吸收好、利用率高的优点,由于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喂养时易呛奶窒息,宜用静脉营养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帮助危重早产儿渡过难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在研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RCT文献,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3篇,C级14篇。共纳入1200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红霉素预防组加权均数差值(WMD)=-4.18(95%CI:-6.29~-2.08),红霉素治疗组WMD=-4.69(95%CI:-6.38~-3.00),两组均可较早实现全肠内喂养;胎龄≤32周亚组WMD=-5.15(95%CI:-12.60—2.3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低质量文献行敏感度分析,WMD=~5.48(95%CI:-11.66~0.69),红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霉素预防组住院时间(WMD=-1.10,95%CI:-3.65~1.37)和NEC发生率(OR=1.01,95%CI:0.24~4.2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13均体重增加(WMD=4.29,95%CI:-2.06~10.64)和NEC发生率(OR=0.68,95%CI:0.18—2.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WMD=-2.45,95%CI:-2.87~-2.04)、症状消失时间(WMD=-1.22,95%CI:-1.33--1.11)及住院时间(WMD=-9.70,95%CI:-11.92~-7.4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及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证据尚不足;对于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今后研究应确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剂量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改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中红霉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外营养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120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组与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经口或鼻饲早产儿配方奶,适当静脉补充液体;早期组在经口或鼻饲早产儿配方奶基础上给予早期胃肠外营养。检测患儿电解质与生长调节因子,比较两组免疫功能,记录出生时与月龄12个月时生长发育指标,统计胃肠外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组出生后3d血钾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血钙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早期组出生后14d血清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生长激素(GH)分别为5.33±0.96μg/L、66.95±12. 05μg/L、20. 69±3.61μg/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96±0.89μg/L、62.37±11.22μg/L、18.60±3.35μg/L(P<0.05)。早期组出生后14d 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常规组(P <0. 05)。早期组月龄12个月时头围、体重、身长分别为44. 90±1.93cm、9. 82±1. 89kg,74. 81±2. 60cm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3.62±1.88cm、9.15±1. 4kg、73. 06±2.43cm(P <0. 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外营养可以缓解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电解质紊乱,促进多种生长调节因子分泌,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有利于患儿出院后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