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恶性病变与常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差异.方法 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癌34例,乳腺黏液癌39例,同期诊断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0例,对3组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差异.结果 乳腺乳头状癌的病灶直径≥2 cm(76.47%)、边界清晰(52.94%)、边缘无毛刺(73.53%)、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2.35%)、病灶内部等回声(35.29%)、无微小钙化灶(55.88%)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黏液癌的病灶边缘无强回声晕(79.49%)、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4.62%)、病灶内部混杂回声(64.10%)、病灶内部等回声(25.64%)、无微小钙化灶(74.36%)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存在差异,可以作为术前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间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与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两种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特点与病理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种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大小、形状、血流信号、病灶周边毛刺与边界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上有差异明显,有助于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增生、癌前病变及乳腺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差异同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和蛋白印迹检测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纤维腺瘤)、癌前病变(乳腺囊性增生症)、非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中Annexin A1的表达情况。结果Annexin A1的染色评分在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为1.5328±0.45603;在20例良性病变为1.3250±0.56928;在20例癌前病变为0.9125±0.40324;在20例非浸润性导管癌为0.1550±0.20125;在40例浸润性导管癌为0.1038±0.12004。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癌3组间差异显著(P<0.01)。乳腺囊性增生症、良性增生、乳腺癌3组间差异显著(P<0.01)。良性增生与正常组织之间,非浸润导管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中Annexin A1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绝经与否、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否等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印迹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Annexin A1表达水平在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下调程度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及恶性度密切相关,提示Annexin A1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趋势预测、早期诊断、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Tuberin和磷酸化Girdin(p-Gird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2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5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31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Tuberin及p-Gird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Tuberin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59.6%和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berin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无关(P>0.05)。Tuberin在管腔A型、管腔B型、HER-2(+)型和三阴性乳腺非特殊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0%、40.0%、31.3%和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irdin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原位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38.4%和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irdin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及HER-2状态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ER、PR无相关性(P>0.05)。p-Girdin在乳腺非特殊浸润性导管癌的四种分子分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92.0%、62.5%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berin与p-Girdin在乳腺非特殊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Tuberin的表达明显降低,可能具有抑制乳腺癌增殖、侵袭、转移的作用,而p-Girdin的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因子Livin和Caspase-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增生和10例乳腺癌旁组织(距癌组织≥4 cm,组织学结构正常)标本中Livin、Caspase-3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Livin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3%,高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旁组织的25.0%和10.0%( P<0.05);Caspase-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5.7%,明显低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旁组织中的75.0%和80.0%(P<0.05);Livin蛋白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显著升高(P<0.05),但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下降(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Livin蛋白与ER、PR表达负相关(P<0.05),与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P> 0.05.Caspase-3蛋白与ER、PR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与c-erbB-2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Livi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可能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标志,并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Caspase-3在Livin抗凋亡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激活转录因子-3(ATF-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TF-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ATF-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95%(85/105)、48.98%(24/49)和11.43%(12/1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ATF-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导管原位癌组和癌旁乳腺组织,导管原位癌组ATF-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ATF-3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ATF-3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有关,可能作为预测乳腺癌恶性程度和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Dai WB  Zheng YW  Mi XY  Liu N  Lin H  Yan J 《癌症》2007,26(10):1095-1098
背景与目的: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4,TRAF4)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研究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TRAF4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及不同侵袭能力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AF4在70例乳腺癌组织和1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AF4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A-231(高侵袭)和MCF-7(低侵袭)中的表达.结果:TRAF4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浆、核阳性表达.其浆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78.57%)、非浸润性导管癌(88.57%)和浸润性导管癌(91.43%)中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核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64.28%)中显著高于非浸润性导管癌(28.57%,P<0.01),在非浸润性导管癌中高于浸润性导管癌(5.7%,P<0.05).TRAF4总蛋白在乳腺癌高侵袭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低侵袭细胞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F4在乳腺癌细胞核中表达明显降低,与乳腺癌侵袭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acid,LPA)受体的三种亚型(LPA1、LPA2和LPA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35例)、癌旁组织(14例)、乳腺纤维瘤组织(15例)和正常乳腺组织(8例)中的LPA受体的三种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乳腺癌组织中这些受体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LP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纤维瘤组织(P<0.05)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最大直径≥2cm乳腺癌组显著高于直径<2cm组(P<0.05);浸润性导管癌也显著高于其它浸润性乳腺癌(P<0.05)。LPA2与LPA3在乳腺癌、癌旁、乳腺纤维瘤和正常乳腺四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P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在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男性乳腺癌内源性性激素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乳腺癌少见,占所有乳腺癌的1.0%—1.4%。男性乳腺癌病因不明,不少人认为其发生与性激素内分泌紊乱有关。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0例男性乳腺癌组织中内源性雌二醇(E_2)、孕酮(pg)和睾酮(Ad)的表达,探讨其生物学意义。临床病理资料 10例男性乳腺癌,年龄51~65岁,平均58.6±6.3岁。肿块最大径≤3cm 7例,>3cm3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6例。单侧乳腺癌9例,双侧1例。原有男性乳腺发育和男性乳腺小叶增生病史者6例。单纯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9例癌细胞侵犯胸大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SAP3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配对5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ASAP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SAP3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弹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SAP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0%(82/139),在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2/50),ASA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1)。ASAP3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原发灶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月经状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ASAP3与乳腺癌原发灶弹性评分相关(P<0.05)。结论:ASAP3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分子,且与肿瘤硬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因子Clust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增生和10例乳腺癌旁组织标本中Clust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Clusterin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乳腺增生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及71.4%,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Cluster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增生及乳腺癌旁正常组织(P<0.05)。Clusterin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lusterin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Clusterin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可望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标志物及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人乳腺癌中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Gp96)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葡萄糖调节蛋白 94 (glucose -regulatedprotein ,GRP94 )的表达与乳腺癌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Dako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 30例乳腺癌中的GRP9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30例 ,其中有淋巴结癌转移的 15例 ,GRP94阳性 1例 ,弱阳性 5例 ,阴性 9例 ;无淋巴结癌转移的 15例 ,GRP94阳性 10例 ,弱阳性 2例 ,阴性 3例 ;有淋巴结癌转移组GRP94表达低 ,无淋巴结癌转移组GRP94表达高 ;(P <0 0 5 ) ,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GPR94的表达与转移有关 ,低表达者往往有转移。  相似文献   

13.
隐性乳腺癌(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乳腺癌较少见,本文报告33例,占1953年4月至1985年底4,986例乳腺癌的0.7%。本病首发症状是转移性腋下肿块,乳腺触不到肿块,乳腺外检查亦无可疑征象。经手术治疗的20个乳腺标本中13例(65%)大体标本查不出病灶,10例(50%)镜检未见原发癌。检出的10例原发癌均为浸润性癌。本组5年生存率为60%(根治术为90.9%,保守治疗为25.0%)。应指出,不明原因的腋部肿块均应切检及乳腺X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可手术的隐性乳腺癌宜行根治术,乳腺内、外检查未发现原发病变的腋转移癌应按乳腺癌治疗并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mi-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和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小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Bmi-1)表达,并取其中43例(51.2%)乳腺癌新鲜肿瘤组织和癌旁的正常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Bmi-1表达。结果: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mi-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0%(47/84)。43例乳腺癌新鲜肿瘤组织中Bmi-1mRNA阳性表达率为67.4%(29/43)。Bmi-1过表达与临床晚期及ER阴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Bmi-1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以及PR、c-erbB-2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Bmi-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i-1过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Bmi-1可能成为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的新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76例患者的资料。共302个病灶,均经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每个病灶至少取3针。肿瘤级别的诊断依据是Bloom-Richardson组织学分级法。统计学方法应用科恩卡方检验,评估的内容包括低估率、高估率、不同大小(小肿瘤组:<1.0cm,中间组:1.0-2.5cm,大肿瘤组:>2.5cm)病灶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穿刺活检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72.0%(simple κ=0.52;95%CI,0.38-0.61),穿刺活检对Grade 3级的诊断符合率89.7%(61/68),Grade 2级诊断符合率66.7%(120/180),Grade 1级诊断符合率65.8%(25/38)。穿刺活检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总体高估率22.0%,总体低估率5.9%。当肿瘤体积增大时,穿刺活检容易出现较高的低估率,大肿瘤组42.4%,中间组21.9%,小肿瘤组16.0%(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能够准确预测高级别浸润性乳腺导管癌,肿瘤体积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穿刺活检的准确性,造成较高的低估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簇集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增生和10例乳腺癌旁组织(距癌组织≥4 cm,组织学结构正常)标本中簇集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簇集蛋白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乳腺增生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 %(4/20)及71.4 %(50/7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簇集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增生(χ2=17.143,P<0.05)及乳腺癌旁正常组织(χ2=19.048,P<0.05);簇集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χ2=4.667,P<0.05)且与组织学分级(χ2=5.233,P<0.05)及淋巴结转移情况(χ2=4.667,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χ2值分别为0.024、0.406、0.091,均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簇集蛋白与ER、PR的表达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2、-0.290,均P<0.05),与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r=0.129,P>0.05)。结论 簇集蛋白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可能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标志物,并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FG-E8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检测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FG-E8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MFG-E8阳性表达率为81.5%(44/54),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1),统计分析结果发现MFG-E8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 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存在MFG-E8的高表达。MFG-E8的高表达是促进乳腺癌侵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触及肿块的乳腺微小癌应用X线技术早期诊断。[方法]选择伴有高危因素的绝经后乳腺局限性增厚者作X线摄影检查,对其影像诊断与病理证实的微小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确诊的4例微小癌中有2例浸润性导管癌(0.7cm×0.5cm和0.9cm×0.8cm)的X线征象分别为恶性集簇钙化和导管内钙化;另1例浸润性导管癌(1.0cm×0.5cm)的X线征象为恶性钙化1例导管内癌(即原位癌1.0cm×0.8cm)的X线征象为0.7cm×0.4cm的小结节。[结论]选择性的X线摄影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潜伏性乳腺微小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1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EGFR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正常乳腺组织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块的大小无关。结论 p53和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乳腺增生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ELISA法半定量及定性质检测根据Page标准分为三级的52例乳腺增生症(FCD),5例正常组织(NVB),6例早期浸润性导管癌和18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端粒酶活性。结果 端粒酶活性在乳腺增生症Ⅱ、Ⅲ级即有表达,测定值及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低于癌组织,按NVB、FCDl、FCD2、FCD3及IDC的顺序递增,Ⅱ与Ⅲ级差异具显著性,Ⅲ级与早期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导管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在乳腺癌癌前阶段(不典型增生)即发生,是癌变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