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是指在萎缩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其病机较为复杂,脾虚是其病机之基础,血瘀是其病机之核心,毒邪是其病机之关键,虚、瘀、毒并见,互为因果,据此确立了益气化瘀解毒法为治疗CAG癌前病变的基本大法,从而为其治疗提供一种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张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虚、毒、瘀,脾胃亏虚为其本,内外合毒为其因,胃络瘀阻为其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治疗以扶正解毒化瘀为大法,以其经验方胃痞汤随证加味,在临床上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相似文献   

4.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杨晋翔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的临证经验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摄等方面的认识。杨教授指出气阴亏虚、胃络瘀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两大基本病机,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大法,并应针对不同情况,合理准确地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6.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病机学说。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机,提出了"脾虚络阻毒损"为CAG的基本病机,"脾虚""络阻""毒损"是CAG病机演变中的基本因素,多表现为脾胃亏虚→胃络瘀阻→毒损胃络的病机演变规律。其中脾胃亏虚是CAG的始动因素、发病之本;胃络瘀阻是CAG致病的关键条件;毒损络脉是CAG发展为癌前病变的重要因素。本病的表现较为符合络病发病的特点,通过络病理论可以更好地阐明CAG的病机特点,更加深入了解CAG的病机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进行探讨,提出脾胃气(阳)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要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机,宜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活血化瘀、通络消痞为治则,以健脾活瘀方加减治疗。健脾活瘀方由党参、白术、黄芪、丹参、三棱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养胃、活血通络等功效。临床案例表明:健脾活瘀方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可有效治疗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8.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 1995— 2 0 0 1年 ,笔者以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 ,近代多以胃痞称之。祖国医学认为 ,“久病必虚”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亦提出了“病初在经 ,久病入络”之见解。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程迁延 ,多由饮食不节 ,情志所伤和劳逸失当所致 ,久则脾胃损伤 ,脾胃即损 ,中气亏虚 ,推动无力 ,气血运行不畅 ,则血行瘀滞。故脾胃气虚血瘀 ,乃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临床中 ,随病因、病机不同结合临床症状分为脾虚夹瘀型、阴虚木横型和阴虚夹湿型。1 脾虚夹瘀型形体消瘦 ,面晦少…  相似文献   

9.
对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研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将其分为虚、瘀、毒三方面,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病证结合、中西互参,立法遣方精当。并列举典型案例,以佐证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发展为临床常见慢性胃病,其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且西药难以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导师张怡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本病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本病病机多为脾虚夹瘀毒,在门诊上应用健脾化瘀解毒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显著。分享张怡教授运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治法,以上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毒”立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强 《辽宁中医杂志》2014,(12):2560-256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而且涉及多脏腑。其病机,过去多认为以虚为主,如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尤其强调阴虚。但近年来的研究多认为:该病属虚多夹实或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之一是"瘀毒互结",即"瘀毒"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始终,由微至著,是中医证候演变和转归的关键。"瘀毒"并不等同于血瘀或"癌毒",而是癌毒的前期状态,在临床上完全可能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络病范畴,从络病学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胃络瘀阻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病程后期脏腑失于濡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至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导师姜树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微观辨证学具体情况辨证论理,以"散瘀通络、畅达中焦,滋阴补虚、和胃宁络,开瘀散结、消坚化积"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慢性萎缩新胃炎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孙洁纯  潘以丰 《新中医》2024,56(1):200-2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炎-癌转化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本病进行辨证论 治。笔者通过浅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为胃之关”的中医理论来探讨CAG 的病因病机,总结得出其病 机为本虚标实,可从脾肾亏虚角度进行论治,兼顾瘀、毒、湿等标实之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大法。方法:引用经典文献,结合临床认识,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及辨治规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虚"是本质,"瘀"是结果;在此基础上,临床辨证可分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3型论治。结论:采用补虚化瘀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重要的大法。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属于中医"胃痞""胃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方法多样。现基于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进行论治本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脾虚,标实主要是指湿热和血瘀等致病因素,本虚标实相互交织,导致本病症状复杂、病程缠绵、久治难愈,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运用健脾益气法、清化湿热法、化瘀通络法等进行治疗,或单法应用、或多法联用,随证治之。通过从本虚标实病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启泉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机为气、湿、毒、瘀、虚,提出"热毒血瘀"为主病机,将调气、化湿、解毒、祛瘀、补虚方法运用到治疗当中。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赵卫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本为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胃络瘀阻,其中肝郁脾虚为本,气滞、胃络瘀阻、湿热是其标,治疗大法为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佐以清热祛湿、化瘀散结、解毒化瘀,用升降通顺的胃炎合剂进行加减,有层次、有针对性地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初以气滞、湿阻之实证为主,久可伤及脾肾,累及阴阳气血。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之本,气滞、湿阻、血瘀为致病之标,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则是该病发病特点,病机关键在于因虚、因滞致瘀.瘀热交结。临床除结合患者的临床证候整体辨证外,注重对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微观辨证;治疗以健脾理气、祛瘀清热为基本法则,善用自拟的萎胃治疗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使处方药物鲜明且针对性强。同时注意调节、疏导患者情志.身心并治,整体调理。  相似文献   

19.
张声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初以气滞、湿阻之实证为主,久可伤及脾肾,累及阴阳气血。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之本,气滞、湿阻、血瘀为致病之标,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则是该病发病特点,病机关键在于因虚、因滞致瘀.瘀热交结。临床除结合患者的临床证候整体辨证外,注重对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微观辨证;治疗以健脾理气、祛瘀清热为基本法则,善用自拟的萎胃治疗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使处方药物鲜明且针对性强。同时注意调节、疏导患者情志.身心并治,整体调理。  相似文献   

20.
胃癌前病变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的关键病理环节,防治和延缓本病进展对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张声生教授将本病的核心病机总结为毒瘀为标、虚滞为本,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病之源,"毒""瘀"在胃黏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毒瘀互结是胃癌前病变的关键病理节点,也是本病逐渐向胃癌演变的重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