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胃不和则卧不安”河北省涞水县医院 (074100)刘兴武关键词胃失和降,失眠症,中医药疗法“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  相似文献   

2.
陈魁 《新中医》2009,(12):115-116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素问·逆调论》日:“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张氏医通·不得卧》日:“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相似文献   

3.
“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意思是说,胃病或胃肠不适可使人入睡困难。  相似文献   

4.
1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利则卧不安”语出《索问·逆调论》篇。经云:“不得卧而患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认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对此论中的“卧不安”,历代注家多有分歧、有认为指手卧不安或不能平卧的,如高峰’一氏云:“卧当解释为争卧较为适宜,并非睡眠之谓、不安当为辗转不宁,起居不安之状。据此,’‘胃不和则卧不安”可释为由于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胃气便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使人不得手卧而…  相似文献   

5.
过去有些医家论失眠因素之一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医师写脉案常引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汤”,这是转引的误解。原来《素问·逆调论》的不得眠不指睡眠(失眠),指的是不得平卧,今所谓“端坐呼吸”,原文如下:“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喘鸣)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  相似文献   

6.
失眠的发生多因脾胃为患。《素问·逆调论》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 ,“阳明者 ,胃脉也 ,胃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不得卧》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原因 :“脉数滑有力不眠者 ,中有宿食痰火 ,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胃不和者 ,多因痰阻中焦。起因多端 ,或因饮食不节 ,食滞中焦 ;或因中土失运 ,积湿生痰 ;或情志郁结 ,气郁生痰 ;痰郁生热 ,痰热中阻。失眠主要病变在心 ,心主藏神 ,心神被扰则神不安宁而致不眠。因足阳明胃经通过足太阴牌经而交接于心 ,又有足阳明经别属胃 ,散之脾 ,…  相似文献   

7.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原文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愿闻其故。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文意为阳明经气逆,脾胃功能失调,可致卫气不能按时入阴,卫气流行不从其道,阳不入阴,故而出现不得安寐的现象。"卧不安"已成为当今较普遍的现象,同时"卧不安"致"胃不和"也成了临床上  相似文献   

8.
《灵枢·邪客篇》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足乔)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又《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相似文献   

9.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按原文其意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人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寐本乎阴,神为主也,卫气内入则寐,外出则寤"。  相似文献   

10.
正原文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阳明者,为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气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夫"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言:“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然考张氏所举吐血诸案,尚包括支气管扩张咯血等.所以其言“吐血之原由于胃”之“胃”为中医之胃,非西医之“胃”.现将张氏吐血证治之要诀归结于下,以供临证时参考.1 镇冲气、降胃气为止血之要务,代赭石、半夏为首选之良品 张氏遵《内经·厥论篇》:“阳明厥逆呕血”之论,认为“阳明指胃腑而言,以传递、腐熟水谷为职,以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者也,故愚治吐衄之证,方中皆重用赭石”,又云“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者也”.因此提出了“赭石、半夏以镇冲气,使之安其故宅”,“夫血为气之配,气为血之主,气安血自安矣.此所以不治吐血,而吐血自止也”.故张氏在其所订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健胃温降汤等皆用此二味以镇冲降胃.  相似文献   

12.
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内经》冠此以“厥头痛”之名。“厥”,气逆也,其病机正如张介宾所释“厥逆于经上于头而为痛,曰厥头痛”。头痛是一个症状,常出现于多种外感内伤杂病中,临床以头痛为主症、脏腑经脉证候为兼证,辨证定经、取穴配穴是针灸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1 阳明经气逆头痛 《灵枢·寒热》篇云:“阳迎(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阳明者,胃也。胃经热盛气逆壅遏于上不得下行,热盛气逆故头痛,其痛特点为脑中热  相似文献   

13.
一、火热扰心,神不守舍《素问·热论》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火性炎上,不论感受外邪都而化火,还是七情化火等,皆可上扰神明,引起失眠等症。临床常可遇到由于肝热、胃火等波及心神,火热内窜而致夜寐不安的病人,根据其临床表现选用朱砂安神丸等方药化裁而获效,可谓此论之佐证。二、胃失和降,痰浊中阻“胃不和则卧不安”,为人所共知,然其病机何在?《素问·逆调论》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  相似文献   

14.
胃虽属于中土,而与肺“土金相生”;大肠虽司传导,而与肺相表里。三者部位虽异,而气息相通。凡气血之往来,经络之贯注,津液之敷布,脏气之交换,莫不休戚相关,彼此互通。是以喘虽属肺而恒与手足阳明——大肠、胃有关。《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何以致喘?缘“阳明如市”,水谷杂居,虽曰气血之本,实乃“藏污纳垢”之所,一旦痰食秽浊蓄积其中,则气化被阻,肺失降令,气逆不下而喘息之症作矣。且“阳明主阖”,其经脉以下行为顺,胃气不降而肺气得平者鲜矣。故《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熏  相似文献   

15.
《素问·阴阳别论》云 :“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此条文作为经典 ,对后世探讨闭经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对该文的理解和解释不一 ,使人们在运用上受到影响 ,现本人不揣浅陋 ,对该条文作粗浅小议。1 从“发心脾”的异议谈起  对本节经文 ,诸家对“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同理解 ,如张景岳 :“二阳 ,阳明也 ,为胃与大肠二经……盖胃与心 ,母子也 ,人之情欲本以伤心 ,母病则害及其子。胃与脾 ,表里也 ,人之劳倦本以伤脾 ,脏伤则连于腑。”马元台曰 :“女子有不得隐…  相似文献   

16.
<正>《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开阔了从脾胃角度开启治疗不寐的先河。现代研究也表明失眠患者中有胃肠病约占13.6%[1],近一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患者存在失眠的症状[2],由此可见对有胃肠道疾病的失眠患者,病因大多可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引《下经》原文,"人有逆气不得卧,……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古今各位医家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8.
李云 《吉林中医药》2009,29(9):739-740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冲气上逆、脾胃虚弱是“胃不和”的主要病机。卧不安,一指失眠,二指气喘不得平卧。阳明胃腑与肺相通,与脑相连,经络相互贯通,疾病即可相互影响,因而“胃不和”而致“卧不安”。治疗可采用消食导滞、温阳建中、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之法,使胃气调和,升降有序,“卧不安”不治可愈。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长期以来被误解为因胃肠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睡眠不好。笔者载思之余 ,勉图蚊负 ,对该句试作诠释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逆调”者 ,失调之谓也 ,也即逆乱之意。张志聪曰 :“调 ,和也 ,顺也 ,言人之阴阳水火 ,营卫气血 ,表里上下 ,皆当和调 ,逆调则为病矣。”该篇主要论述因人体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逆乱失调而致的寒热、逆乱等病证。经文如下 :“帝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卧而…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是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良方。原书论本方证治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从以上所论,可看出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中用本方论治,虽然临床证候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寒之气上逆犯胃,故可用一方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