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苗苗  费元敏  张忠南  尹静 《新中医》2024,56(6):162-165
基于络病理论,认为心力衰竭属心络病范畴,提出心络气虚阳微为心力衰竭的病机基础,络脉瘀 阻为心力衰竭病情发展的核心,络息成积是心力衰竭的最终病理变化。基于“络以通为用”的原则,结合心力 衰竭气、血、水三分病变的特点,提出分别侧重治以温阳、化瘀、利水之法,认为以益气温阳、补虚养络为 主,以活血化瘀、利水通络为辅,通补兼施,标本兼治,使心络通,气血行,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2.
心衰辨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衰病名,出自《圣济》和《医参》。又名心阳不振、心气虚,或称心之“气力衰竭”。言气者为阳,阻是气之体,气是阳之用,而阳气不振,则心气虚。又气为力之本、功之根。故“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则心力之内乏,乏久必竭,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衰而竭,则血行不畅,引起机体内外局部的血虚和血淤病理状态。故《医方考》曰:“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医门法律》亦云:“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  相似文献   

3.
仝小林院士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责之于气、血、水,气不足,则动力乏源,血必瘀滞,血不利则为水,故心衰之责,无非气、血、水,与西医强心、利尿、扩血管之治则相同。本文从态靶辨治理论出发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病案一则,此患者以虚态为主,瘀血、水停为靶,故以延命汤合真武汤态靶同调,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将中医传统临床诊疗思路与现代医学疑难问题有机结合,调态与打靶同施,标本兼顾,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苏钊 《陕西中医》2013,(11):1529-1530
名中医岳良明认为,心肾阳虚是导致心衰发生的直接原因,气(阳)、血、水病变构成了心衰病理实质的内涵,气(阳)虚→血瘀→水停的演变则是其病变规律。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治宜温阳利水、益气活血并治,以金贵肾气丸和栝楼薤白半夏汤为基础,随证化裁。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提出气阳虚乏、络瘀水停、络息成积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血水"同治分消为其基本治疗原则,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治法与芪苈强心胶囊组方概述辨证分型与处方用药,对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防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有伴发贫血,中医辨证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相关。心气、心血亏虚,气阳两虚,水液失于温化,留聚体内形成水饮;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加之脾虚失于统血,血不循经溢出脉外,加重了血虚之证;肾虚精髓不充,精血无以化生,肾脏失司,水液泛滥。因此治疗上应注重益气温阳,健脾补肾。  相似文献   

7.
正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櫄櫄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櫄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櫄櫄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櫄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櫄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心血管病患者的寿命与生存质量。翁维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从"气(阳)""血""水"立论,气(阳)虚、血瘀、水停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同时根据患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偏盛偏衰以及血瘀、水饮、痰浊的盛衰程度,结合时令季节、生活地域等特点,灵活多变地给予对证治疗。且尤其重视中药的合理与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吴伟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吴伟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心力衰竭就是其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其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黄衍寿教授,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阴阳为纲,将慢性心力衰竭简化为两类证候,其一为气阴虚血瘀水停,其二为气阳虚血瘀水停。心气(阳)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关键,常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基本方剂为《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本文通过一个临床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七一教授辨证论治心力衰竭有独到见解,其创制心衰1号方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李教授认为,心力衰竭多为虚实夹杂,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瘀阻滞、水饮内停为主。虚证主要为气血不足,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实证为水湿痰瘀内阻。本文介绍李七一教授运用心衰1号方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分析其独到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为诸因致心之气血阴阳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血脉通行受阻,水湿瘀血内停;其病理无外乎阳(气)虚、饮停、瘀血三端.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总体思路.笔者常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举3则验案,以供参考. 1 肝肾阴虚,心脉痹阻案杨某,男性,65岁.  相似文献   

12.
陈长龙  崔艳梅 《河南中医》2014,34(2):199-200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为基石、以五脏为核心构筑的理论体系,明确指出阳为阳经之卫气,阴为五脏之卫气(即脏气),卫气在阴阳中运行,卫气行于阳则阳气盛,行于阴则阴气盛,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  相似文献   

13.
高璐 《河南中医》2012,32(4):456-457
中医学认为,妊娠期日久,心气衰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津液输布紊乱.心气虚而渐致心阳亦虚,心气心阳俱虚则鼓动血液无力,致使血流迟缓或瘀滞形成瘀血.或气阳两虚水液失于温化输布,留聚体内形成水饮.当瘀血与水饮形成后,更伤心气心阳,使之更虚,病情愈加严重,终致本虚而标实的心力衰竭.如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分阴竭阳脱,热邪内陷心包、痰蒙清窍2型辨治;如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分心气亏虚,水邪上犯,痰热壅盛,气虚血瘀,阳虚水肿,阳虚气脱,气阴两虚7型辨治;如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分心气阴虚,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4型辨治.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识     
赵霞  邢舸  薛星符 《光明中医》2005,20(6):27-28
脾胃同居中宫,脾为阴脏,胃为阳腑,相互滋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胃为阳明多气多血,胃气是中气的主力,脾阳与胃气合,汇成中气。阳与气分之为二,合之则一。言阳是指其有温煦之能,言气是指其有运动之功。阳本身是气,气本质属阳(《内经》:“阳化气”)阳与气俱产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中,气离开阳则复化为水(观热气遇冷即变为水)是由阳而变阴,阳离开气则成亢阳(亢阳是壮火,《内经》“壮火食气”)是由生而变杀(《内经》:阳杀阴藏)气与阳合是春夏,万物生发,人体赖以生生,气血周流,百节灵通而动,气与阳分是秋冬,草木凋零,人体因之病惫,血液不运,…  相似文献   

15.
介绍刘明怀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病机为阳气虚衰,故治疗立足温阳,温肾阳以化气,温脾阳以运化水湿,自拟温阳健脾方治疗,并视患者病情加减药物组成及剂量,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从两方面阐述了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对脏腑生理病理,注重脾胃中气升降顺逆,谓心肺肝肾之气同升降,皆取决于中气,脾胃中气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精神之化源,及赖以升降之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脏腑各安其位而履其职,气血充旺,精神交泰。中气升降窒塞,脾土下陷,胃土上逆,则阳化匮源,阴生乏本。胃土上逆则火炎金逆,气为之滞而神为之飞;脾土下陷则水沉木陷,血为之淤而精为之遗。诸般上逆、下陷、左淤、右滞四维病变,悉归居中气升降乖违。故论治首重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顾四维。于内伤杂病,宗仲景“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之旨,谓“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基于此,论治血证多从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以燮理中气升降立法,环顾四维。文章对血淤、衄血、吐血、便血、溺血的病机及立法、遣方,逐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气血水三分论治的辨治方法。本文从气血水三分论治出发探讨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路径,认为气分、血分、水分为心衰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病理阶段,其中气虚阳微为心衰的发病之本,血瘀水停为发病之标。在治疗上,气分证当益气强心、温阳化气,常用方药有参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血分证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方药多为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瓜蒌薤白桂枝汤之属;水分证则治以利水渗湿、化痰逐饮,常用方药有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通过气血水三分论治心力衰竭,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6):533-53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亡原因,中医辨证为正虚邪实之证,即气(阳)虚、血瘀、水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本文通过改善心功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激活、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等方面综述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9.
利心方     
方名:利心方组成:黄芪30g,黄精15g,补骨脂12g,益母草30g,葶苈子12g。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主治:慢性心力衰竭。用法:日1剂,水煎分2次服。方解:针对心衰之气阳虚乏、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祝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病多与气、血、水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气(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治疗上当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诸脏同调,兼顾它证,方能诸症皆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