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芳静  张华锴  郭选贤 《河南中医》2010,30(12):1165-1166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温热大师叶天士《温热论》,是叶氏为卫分证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其中“在卫”表明阶段,可通过阶段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排除分析法、寒温详辨法四种方法判断;“汗之”明确了卫分证的治则,即导邪外出;“可也”暗含禁忌,用药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
蔡鸿彦 《中医药通报》2010,9(6):33-33, 32
"在卫汗之可也"是温病邪在卫表的治疗大法,"汗之"非方法乃是目的,辛凉清解,宣郁达邪,微汗病解。临床不可过早应用寒凝,宣郁给邪以出路是其应用要旨,后学当学而思之。  相似文献   

3.
“在卫汗之可也”是叶天士提出的温邪侵犯人体卫分的治则。叶天士认为“卫分证”之“汗”法非辛温发汗法,实为辛凉解表透汗之法。在临床中应用银翘散治疗小儿温热病卫分证,可起辛凉解表透汗之功,临床疗效确切。该文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探析其在小儿温热病卫分证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温病卫气营血证的治疗提出了根本大法,实为治疗外感温热病之圭臬。然其言简、其意奥,尤以“汗之可也”颇令人费解,初学者往往难尽这其意。本文力图详尽阐明卫分之大法,以  相似文献   

5.
《温热论》中有关卫气营血4个阶段的治法,是叶氏在研究温病过程中的重大成果。其中,温病邪在卫阶段,若不辨之,动辄则用汗法解表,往往可致伤阴助邪,变证蜂起。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正确认识温病肺卫阶段的证、治规律和特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温病学派争议颇多,笔者根据温病发病规律,探讨温病卫分证的病理生理,提出了温邪在肺(经)不在表,邪不在表不可汗,温热伤阴可汗等见解,“在卫汗之可也”的实质非为汗法,而是辛凉开肺,宣透郁热。  相似文献   

7.
徐超男  万强 《国医论坛》2014,29(1):64-64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卫汗之可也”是卫分证的治疗总则。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一治则,首先要弄清何谓“汗之”,“汗之”是不是汗法,何谓“在卫”,“在卫”是不是在表。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治则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强调的不是“津与汗”的治疗方法,而是重视阴精的理念。温病不同阶段,温热病邪伤阴程度不同,顾护调养阴精的重点亦不相同。邪在卫分,温热之邪结聚,郁遏气机,宣降失常,治以辛凉轻清疏透,兼清热生津,药选连翘、牛蒡子、栀子皮、桑叶、薄荷、淡豆豉,配合麦冬、花露、芦根汁等。卫分不解,传入气分,温热毒邪深入,热伏于里,津伤更甚,当急泻热、补津液,心胃火燔者,选黄连、石膏泻热养阴;心火上炎,舌绛干,津液亏损者,予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胃津亡者,予玉女煎清胃热滋阴。气分不解,热邪深入营血,煎灼津液,脉道不利,津少化血乏源,当“先清营热,勿得滋腻为稳”,药选犀角、玄参、羚羊角等。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药选生地黄、牡丹皮、阿胶、赤芍等。邪入血分,还可能伤及阴精,当“甘寒之中加入咸寒”,选用甘咸寒濡润之品。温病治疗需全程顾护津液,气分强调汗,通过辛凉清解之法,透邪外达;卫分侧重津液,泻热养阴,可战汗透邪;营血之分关注津液,侧重血,清热化瘀凉血并用,脉道通利,津液自行;血分重伤津液累及阴精,则滋厚填精,急以救阴。  相似文献   

9.
"在卫汗之可也"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治疗温病的根本大法之一。意旨温热病邪所致的各种卫分证,通过汗法,可以祛除表邪而解除表证,从而切断温邪内陷之变。  相似文献   

10.
笔者读王孟英《温热经纬》之《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注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之"汗之"之义,至今各注家以及学者仍智者见智,使吾辈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1.
桃李芬芳 后继有人 叶天士去世后,他的学生忙完老师的丧事,恋恋不舍地相继离开了老师的家乡,各自发展去了。 顾景文回到家乡时,带走了随老师在洞庭湖上随手所记的《温热论》初稿。当时泛舟湖上,老师随口而出,自己随手而记,语句未加琢磨,尚欠精炼。回到家乡后,他潜心研读,广访名师,广查资料,对《温热论》认真加以  相似文献   

12.
“淡以通阳法”是通阳法的一种,历代医家阐述甚少。清·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专有论述,近代医家在叶天士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笔者通过学习,在临床实践中也有所体会。本法不仅是治湿温的一种重要法则,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湿热之邪、阻结阳气所引起的多种病症。现将“淡以通阳法”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银香  刘锦灿 《光明中医》2009,24(3):412-413
《伤寒论》太阳病篇对“汗”精辟独到的论述及对与汗相关的临床经验见解,成为后世医家的辨治准绳。篇中明确提出汗法的用法要点,如以汗出辨虚实、应汗当汗、汗法有度等,或论汗与血津液、阳气密切相关,现阐述如下:1汗与营卫相关《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反映体内阴阳的平衡与否。汗乃人体阴津阳气互相作用的产物,为阳气所主,阴津所化。营属阴,卫属阳,汗与营卫密切相关。外邪袭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如“太阳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汗法"种类的统计和对张仲景运用"汗法"治疗疾病技巧的探讨,说明"汗法"这一治病的主要方法,在张仲景运用时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汗法"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外感病,而且还可用来治疗风湿、水肿、肺胀、黄疸、痰饮等及许多杂病.就其治外感而言,又有峻汗、缓汗、小汗、微汗、复汗、更汗、先其时发汗等不同;可见伤寒中之"汗法"与后世之解表法及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等的含义,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如能象张仲景那样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汗法,便会使很多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由此特别提示业医者,为了我们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一定要读四大经典,在反复研读经典时,从中便可吸取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相似文献   

15.
从叶天士《温热论》浅析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建梅  刘存莲 《陕西中医》2004,25(11):1054-1055
“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无疫之至,皆相染易”,其传播“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即病邪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其临床主要特点: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多;表现以热象偏重,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又易化燥伤阴。祖国医学中本病应属“温病”中“风温”范畴。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理论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18.
从温病学理论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伏气温病,其致病邪气因地域虽有寒热之分,但均以湿毒为主,因此宜命名为湿毒疫。《温热论》作为温病学家叶天士对于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论述温病的诊疗时有三方面特色:①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②以透邪为要的治疗思路;③辨别体质灵活施治。叶氏在温病学理论中的发挥,也启迪着中医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历来被认为是温病卫分证的治法。笔者认为此不是治法,而是治疗卫分证的准则,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卫分,适用于卫气营血四大证。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谬误难免,敬请指正。一、“汗之”的含义叶氏根据温病卫分证证候性质和特点,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之说。王孟英解释说:“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从字面上来看,“汗之”是使之汗出的意思。即以辛凉轻清宣透之法,清热解郁,调和营卫,疏散气机,自然微微汗出,邪热从汗而解。可见,  相似文献   

20.
仲景所著《伤寒论》冠古绝今,书中398条原文,太阳病篇所占178条,足以突出太阳病篇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太阳病的基本病机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其基本治则为辛温解表;“汗法”在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之正确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则变证从生.仲景在太阳病篇中对“汗法”有很详细的描述,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