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2.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脾肾虚损,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湿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湿浊积久,酿为浊毒,久则瘀毒互结,从而形成“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共同加速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答:传统观点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阳亢→阴虚阳亢→阴虚→阴阳两虚→阳虚的发展过程。而肾性高血压则与之有所不同,如采用单纯滋补肝肾等治法常难以奏效。由此提示肾性高血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临床体会,肾性高血压的病机演变多遵循水湿瘀阻→肝肾阴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瘀互阻→阴阳两虚、湿浊瘀阻的发展过程。其关键是“湿”、“瘀”为患,且常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谭毅  蔡海荣  赵帅  陈秀华 《新中医》2022,54(14):189-192
克罗恩病与虚、毒、浊、瘀关系密切,脾虚是致病之本,久病及肾,湿浊热邪是重要的致病之标,血瘀贯穿疾病始终,伏毒不解,变化丛生。治疗上,固护脾肾是治疗的关键,燥湿化痰以畅气机,活血化瘀贯穿疾病始终,清热解毒以防止疾病传变。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理特点:虚、瘀、湿、毒。虚者以脾肾为主,瘀者瘀滞脉络,湿者湿浊壅阻,毒者溺蓄之毒。病机在于脾肾虚衰,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治宜活血化瘀以祛邪,可清除肾血管微循环障碍,松弛血管平滑肌,改善肾血流,使肾脏血供好转,祛瘀而生新。治疗18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前期过用苦寒药物治疗,或因素体脾肾阳气不足,湿浊瘀毒内蕴,故疾病晚期易形成阳虚瘀毒的病理状态。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毒瘀胶着”,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常占杰提出温中逆挽法,重在挽救脾肾阳气衰败,祛瘀化湿,从而改善慢性肝衰竭晚期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并通过逆转脾肾阳气虚损的病理状态,挽救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7.
瘀毒致病是阐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认为瘀血、湿浊、湿热蕴结,久化瘀毒、浊毒,裹挟留滞,终成热毒,隐匿为害,导致本病迁延难愈。此外,焦虑、抑郁状态(郁)亦是CAG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讨瘀、毒、郁的内涵以及三者在CAG中的致病机制,并通过辨析瘀与毒、郁与瘀、毒与郁之间的关系,认为“瘀、毒、郁”互结是CAG的核心病机,其中“郁”可能是促进瘀血、湿浊、湿热转为瘀毒、浊毒,进而化生热毒的病理要素。  相似文献   

8.
赵章华 《中医研究》2006,19(1):57-60
肾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脏病的高血压,在原有疾病损害的基础上,血压升高会加重对肾脏的损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时控制血压,最大限度地保护肾脏,延缓肾功能衰退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细分脏腑阴阳,明辨邪正虚实,采取扶正祛邪、治病求本、标本兼顾之法,常可收到显著的效果。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积极探讨肾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陆鸿滨认为肾性高血压的病机演变如下:水湿瘀阻→肝肾阴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瘀互阻→阴阳两虚,湿浊瘀阻…  相似文献   

9.
张胜容教授认为“肾衰一病,脾胃先伤”,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肾两脏相互影响,逐渐走向衰败,并伴有湿、浊、瘀、毒等邪实混杂,贯穿全程.张胜容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证、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浊毒内蕴证及气阴两虚浊瘀互阻证.治疗上主张早期就应顾护脾胃,并根据慢性肾...  相似文献   

10.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痛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1.
费德升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34-635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的“癃闭”、“关格”、“水肿”、“溺毒”范畴。周富明主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近30年。近10余年来致力于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从慢性肾炎到慢性肾衰,是脾肾之气由虚而衰的过程,而湿浊瘀毒贯穿始终。因而提出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均在探讨之中,本文从湿、瘀、毒立论。认为:1.急性发病,湿热毒邪由气入血;2.慢性迁延,肝脾湿热瘀毒蕴结;3.久病成臌成症,湿浊瘀毒胶固;4.急黄重症,血分瘀热火毒炽盛。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CKD)属于中医学"水肿""淋证""癃闭""关格""肾风"等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水湿停聚、浊毒壅塞等证候,水道不通、浊毒伤肾、瘀浊阻络的病机贯穿CKD的全过程。浊毒日久致瘀,瘀久亦可蕴毒,毒瘀交互错杂,更伤肾气。治宜谨守病机,重视毒和瘀在CKD中的作用,采用解毒活血法,有利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张琪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琪研究员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理论造诣深厚 ,临床经验丰富 ,擅治内科、妇科等疾病 ,笔者有幸从师随诊 ,获益匪浅。现将张琪老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的经验总结如下 :CRF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 ,正虚邪实贯穿于CRF的始终 ,正虚主要指脾肾两虚 ,邪实主要与湿毒内蕴 ,血络瘀阻有关。脾虚运化失司 ,水湿内停 ,肾虚气化不利 ,浊不得泄 ,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 ,湿浊内蕴 ,日久化为浊毒 ,湿浊毒邪内蕴日久致血络瘀阻为患。其病势缠绵 ,证侯多变 ,难以速愈。因此 ,临床要明辨虚实轻重缓急 ,抓主要矛盾以恰当施治。1 肾功不全代偿期 :临床上…  相似文献   

15.
略论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病属中医学"痛风"、"热痹"等范畴。其发生与饮食不节、素禀失调、脏腑不和、高年体衰等相关。湿浊邪毒为致病之因。病程中有湿浊邪毒蕴热致瘀、留结骨节、酿成痰核、结出砂石、损伤肾体之变。在治疗上,因病期证候不同,可择用清热解毒、通络泄浊、化痰排毒、培补调和、软坚消结之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焦剑主任医师从脾肾湿瘀论治慢性肾衰竭贫血的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湿浊瘀血为基本病机。临床自拟肾性贫血方为基本方,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蕴证5种证型,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味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理特点为"虚、瘀、湿、毒",虚者以脾胃为主,瘀者瘀滞脉络,湿者湿浊壅阻,毒者溺蓄之毒。指出多肾之阴阳俱虚。中药保留灌肠对减轻危重病人的痛苦,延长生命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多认为有类似西医结肠透析和肠道吸附疗法的作用,而且能改善理化指标,延缓肾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性肾炎蛋白尿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众多医家多从健脾补肾着手进行治疗。本文认为肾炎蛋白尿的基本病机在于脾肾两虚,肾风、瘀血、湿浊是主要病理因素,肝胆失疏是其病机之变,常从健脾固肾、搜风剔络、活血逐瘀、分清化浊、疏利肝胆等方面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肠风"等范畴,其病位在胃、小肠、大肠,并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慢性肠炎多因"肝郁乘脾""湿浊困脾""脾胃阳虚""脾胃气虚"致湿浊瘀滞,浊毒伤络成瘀.故笔者根据病理特点自拟化湿醒脾,理气活血的肠府理气活血汤辨治加减,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叶景华论治肾性高血压的学术经验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0137)王莉珍沪上名医叶景华主任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有独特思路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阐述如下,以飨同道。1.肺脾肝肾功能失调,风火瘀痰浊毒互滞为肾性高血压主要病机。根据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