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对是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两味中药相伍使用的用药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从临床疗效而言,这种配伍组合的方式,使药对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从而能够产生更有效更安全的临床效果。药对并非两药简单加和,而是有其特有的配伍原则,其配伍需遵循七情和合、中药性能、功效主治三方面原则。本文根据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的关系以及药对配伍原则和特点,对补虚药之间的相互配伍(补气药与补血药配伍、补气药与补阳药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配伍、补血药与补阴药配伍、补阳药与补阴药配伍)加以剖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药对与方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是方剂中常常同时并用的两味药,纵观六版《方剂学》出现频率较高的是针对气血阴阳、脏腑与主要症状的,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1针对气血阴阳不足药对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阴阳互根,阴阳相生,气血的正常运行,阴阳的平衡是人体生理所必需的,一旦失常就需调整,历代医家制方充分考虑到这一要则,用药配伍上常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3.
基于《药方论》探讨运气学说制方理论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曾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过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汉语、天文、历法等知识的衰弱,其亦为医学界所尘封,深奥理论难以发扬,甚至被认为是玄学而到了一度要被废除的地步。作者认为运气学说内涵丰富,其理论对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发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药方论》为引子,对运气学制方理论做了阐述,初步探讨了运气学说四气五味配伍方法以及君臣佐使配伍结构的由来及其价值,以期与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芍药-甘草药对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的配伍比例层次分析芍药-甘草药对的量效关系规律。分析可知,《伤寒论》中共有25个经方用到芍药-甘草药对,其配伍比例主要有3个层次,分别为1∶1;3∶1;3∶2。芍甘以1∶1等量配伍,常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2比例配伍,常以通降营气,调和营卫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1比例配伍,常以通降中焦营气以治腹痛,或助补益下焦营血为主要功效。芍药-甘草药对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既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柔肝,通降营气,健脾和中,两者配伍,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广泛。  相似文献   

5.
"风升生"是最早关于风药的概括,亦是后世研究风药的开端。慢性肾小球疾病是一类以慢性进展、易于反复为特点的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生发展与风邪及气、血、水关系密切。风药不但能疏散风邪,而且在调节脏腑气机、祛风除湿、祛瘀通络等方面独具优势,因而在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五味中之辛味能兼通四气,复兼四味。历代医籍有关气味配伍的记载有很多。如辛行淡渗、辛甘化阳、辛散咸软、辛散酸收、辛开苦降等配伍方法,充分体现了辛味药物在方剂配伍应用中的广泛性特点。因此,认真研究、总结辛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并进而探讨其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辛味药为例,探讨其在方剂学中的作用,发现:辛味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运动"二字。这与中医学对机体的认识的主旨思想"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相一致。作用机理在于:以其"动"的特性,协其他药性之偏以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即以偏纠偏。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王庆其对若干中医学理论问题的见解。将中医学对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是人体与自然、形与神、气与血的一种和谐状态;将老年人体质归纳为两大特点:一是肾常不足,肝常有余;二是气常怫郁,血常有瘀;对中药复发配伍"君臣佐使"的新解读:君药对病机、臣药调体质、佐药除症状、使药和胃气。这些理论的提出,为中医学临床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老年病指明了方向,为复杂疾病的临床组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病人症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以及胃镜、病理等 ,应用对药配伍 ,灵活加减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有一定作用 ,介绍于下。1 郁金配菖蒲 郁金辛散苦泄 ,性寒清热 ,入气分以行气解郁 ,入血分以凉血消瘀 ,为血中之气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很早就重视药对的配伍研究,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在临证慢性肾炎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药对。中药复方是中医辨病辨证的理论精髓,药对是中药复方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既体现了一定的配伍原则,又包含药物的性味归经,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风药疏肝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属木,体阴而用阳,肝之病变常表现在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失调两方面,疏调肝气是其基本用药法则.疏泄肝木之药,多为行气走窜之品,如青皮、川楝子、香附等,久用或过用有损气致虚之虞.而风药禀轻灵之性,彰显木气升发之象,能畅达肝气以顺应肝木之曲直,因其在方剂中配伍用味少且剂量亦轻,不致有损气之偏,此为行气疏肝之品所不及者.肝主藏血,血虚则孳生内风,又易招致外风内舍,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行气药过用易耗损肝血,滋血药又常恋邪滞气,权衡之法,是在滋养肝血药中,少用1~2味风药,引药入肝,直达病所,既可顺应肝木之性,又能振奋气机,可促使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1.
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二者关系密切,临床上治疗各种气血病证时,常常采用气血双调并治的方法,故治疗血分证时常常配伍气分药。然而血分证有血虚、血瘀、血溢、血寒、血热之证候不同,又有病位之异,再加男女老幼有别,故治疗血分证配伍气分药时,不同证型、不同病位、不同群体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李铁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总结提炼出很多活血中药"药对"配伍,常用活血药对有桃仁配伍红花、当归配伍川芎、当归配丹参、丹参配伍桂枝、香附配伍郁金、乳香配没药、三棱配伍莪术等。在运用活血中药药对治疗胸痹心痛同时,或兼行气,或兼补气,或兼养血,或兼泻热,或兼温阳,或兼破血等,辨证论治,权衡用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理气药在方剂中的增效作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配入活血剂,气行以助血行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充于脉,赖气以行。气滞则血凝,血瘀则气滞。故治瘀血病证,既不可纯事活血化瘀,又不宜单行其气。法当活血化瘀与行气并用,使气行则血行,以助祛瘀之力。如血府逐瘀汤,方以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理气宽胸之柴胡、枳壳、桔梗疏畅气机,诸药相合,相辅相成,气血并调,行气以助活血祛瘀之力,加速瘀血消除。临床用于胸中瘀血所致的胸痛、头痛、心悸、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与道家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本就有“医道同源”之说,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角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两味和三味药物的配伍使用。在古今文献中不乏关于对药、角药临床应用的记载,但是其理念形成却又各有所异。作者认为对药、角药的形成理念也遵循道家的思想,而此文旨在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角度来探讨单味药、对药、角药在“道”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刘嵌 《西部中医药》2006,19(12):5-6
益气活血药由补气药和活血化瘀药配伍而成.药物配伍的理论主要源于"七情",相须、相使为其基本配伍关系,另外还有协同增效配伍、拮抗与协同并存的配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汉代名家张仲景医方中峻猛药物配伍特点,分别举例介绍峻药与峻药配伍、峻药与缓药配伍、药性相反药物配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方剂配伍中佐药与它药的关系和作用最为复杂.考察表明,历代医家对佐药虽有所阐述,但侧重从反佐和治疗兼症确认其配伍作用.现代则归纳为佐助、佐制和反佐3个方面作用,在保留历代认识基础上,每一作用都增加了多种新的内容.本文认为,掌握佐药多种作用和配伍关系,有助于因病因方制宜,科学精准地选用佐药.  相似文献   

18.
杨洁 《西部中医药》2013,26(4):12-13
通过分析姜制法对中药作用的影响以及生姜药对配伍中生姜的作用,探讨姜制法与姜的药对配伍关系。以便进一步深入了解姜制法与生姜药对的关系,揭示方剂中药物配伍与炮制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合理调配方剂、制作更多姜制中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方剂学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伍理论始终都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作为基本原则,其中散收配伍理论独具辨证思维特色。本文对仲景经方、历代名方中的散收配伍药对做一简单概述,且略述了一下散收配伍药对的现代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温里药配伍活血药后活血药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变化的角度揭示活血温里复方中活血药与温里药的配伍内涵,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以活血药赤芍为例,用一类温里药分别与之配伍后,对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目的是从药物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角度阐明和发现活血温里复方中活血药与温里药的配伍内涵,同时对复方配伍药物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在本研究中,将活血药赤芍分别与温里药胡椒、吴莱萸、肉桂、小茴香、花椒配伍后灌胃小鼠,用HPLC法测定小鼠体内不同时间的芍药苷血药浓度,结果显示,以上5味温里药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芍药苷的血药浓度。对照组(赤芍)与实验组(温里药配伍赤芍)比较,芍药苷血药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1,P<0.01)。通过本研究,还得到了适合活血温里复方药物配伍机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为中药复方药物配伍机理药代动力学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