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痞满的病名主要见百、满、否塞、否隔、痞症、痞满等,与结胸、胀满相类似,需从诊断、病机、治疗上予以鉴别。1病名诊断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其源,首先见于《内经入其主要称为否、满、否塞、否隔,否与痞二者相互通应。《索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细……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索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阴所至,为积饮百隔。”《素;可·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这些皆指痞塞痞满之…  相似文献   

2.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3.
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的病名,但其可归属于“痞满”等范畴,痞满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该书中称为否、满、否膈等,在《伤寒论》中确定了其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景岳全书》中以“痞满”名立专篇进行论述,此后该病名渐趋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适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日“脏寒生满病”。  相似文献   

4.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正>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相似文献   

6.
痞的含义有二:其一,“痛也”;其二,“通否,闭塞不通”。简言之,痞即痛与不通,是对痞病主证和病机的高度概括。由于病因病位不同,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痞即痞病,指凡是引起以痛为主证,以不通为病机的一切疾病,由痰、食、水、瘀血或无形之邪阻塞形成,可产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内经》把痞称为痞饮、痞逆、否肿、否痛、否隔、否塞,仲景称之为痞满、痞硬满、痞硬,均是以同以复词的形式多方面解释了痞病,朱丹溪直接把痞块称为疟母,孙思邈把痞称为症瘕,说明了痞病之广泛;狭义痞专指仲景痞证,为无形之邪壅塞心下。  相似文献   

7.
论痰证     
论痰证沈施德(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上海200030)1痰证概述痰与痰证理论起始于《内经》,但无痰饮之分,只有“饮”的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  相似文献   

8.
“三厥”理论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调经论》所论煎厥、薄厥、大厥三种厥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理论,对后世眩晕、中风及现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指导意义。一、三厥的成因与病机 1.煎厥的成因与病机:有关煎厥的成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  相似文献   

9.
<正>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痞证就有论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汉·张仲景则称之为"心下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历代医家对本病在认识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仅就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思路略作梳理。1张仲景"和中"之法与泻心汤类方张仲景在治疗痞证以调和脾胃升降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治未病”,作为一种重点的预防疾病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第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相似文献   

11.
疟病,乃人体感受疟邪、邪居半表半里而出现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主证的一类病证。疟病在《素问》中已有专篇论述,如《疟论》、《刺疟》等篇。另外,在《素问》其它篇章中亦有提及,如《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夏伤于暑,秋必阂疟。”《金匮要略》所论之疟病,既有对《素问》相关论述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路昕  蔡辉 《河北中医》2009,31(3):467-46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中医学古籍中,虽无骨质疏松症病名记载,但在《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有类似的描述。《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  相似文献   

14.
从脾论治消渴病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为现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病因病机持点及临床表现,归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亦多有论及。今就诊治本病多从脾辨治作一初步探析。且从四群治的理论探源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云:“脾瘁……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病理机制中,古籍历有载录,在饮食失调方面,《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百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津仆击,…··用吸人…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其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逆顺》记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未劢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6.
王尧 《山西中医》1997,13(5):37-38
病机十九条中“皆”字析义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王尧关键词素问病机十九条皆《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之“皆”字,现在一般作“大多”、“多是”解。如中医高校教材《内经讲义》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注释为“皆:此处作‘大多’解”〔...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同病异治”,见于《素问·病能论篇》及《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而其对同病异治思想的阐发可见于《黄帝内经》其他多篇。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发现《黄帝内经》分别从时代、地域、体质、时节、疾病、药物、医者等7个方面阐释了同病异治理论,深刻体现了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参”的人体观、“恒动常变”的疾病观、医患“标本相得”的治疗观。同病异治要求整体、动态、个体化地分析和治疗疾病,是一个充满思辨的过程,为中医奠定了临床治疗的思维导向,迄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疾病,以起病仓急,如矢石之中的,又如暴风之疾速而命名,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关于中风,前贤今哲,阐发良多。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养生保健及防治疾病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