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花灸法”首载于王焘的《外台秘要》。用绳量度,在背部取穴四个,称为“四花”,其穴膈俞、胆俞,以艾炷直接灸之。四穴同时点燃,犹如四朵火花,故命名“四花灸法”。这种疗法具有温经通络,活血祛瘀,补益气血,健  相似文献   

2.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痨瘵"的著名穴位之一。通过文献考证发现,"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原出于唐代崔知悌所著《骨蒸病灸方》,《外台秘要》辑录其中内容,且为现存记载该穴最早的医学著作;"四花"穴最初以折绳测量法取穴,《针灸聚英》将其定位在"膈俞、胆俞",今人多以后法取穴;其主治已从最初的"骨蒸"发展至肺系疾病、痤疮、妇女绝经后潮热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麦粒灸四花穴联合局部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在膈俞、胆俞(四花穴)行麦粒灸法,配合患侧面部穴位行电针及麦粒灸。结果:治愈2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结论:麦粒灸四花穴联合局部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四关的临床运用已有不少论述,但将“四关”与“四化”结合起来运用的功能分析则很少涉及。笔者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四关与四花相伍具有调理气机之功能,现述于下:“四关”即合谷与太冲之合称,《针灸大成》把“四关”列为奇穴,“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四花”首载于《针灸聚英》即胆俞与膈俞的合称,亦为奇穴。“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直接灸四花穴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TP化疗方案,观察组化疗同时采用直接灸四花穴(膈俞穴、胆俞穴)。结果: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体力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体力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小(P0.01);治疗后两组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观察组增加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直接灸四花穴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膈俞穴是临床常用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该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同时也是“四花穴”之一,是治疗血症的要穴。“血会膈俞”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府会太仓……血会鬲俞。”此后历代便以此为“经典论据”,医家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症。近年来,笔者应用此穴颇有所得,兹举数例,供同道参考。[例1] 孙××,男,48岁,1988年5月19日诊。  相似文献   

7.
"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健康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去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直接灸四花穴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加艾灸组(40例)和单纯化疗组(40例).两组均采用诺维本十顺铂(NP)化疗方案,化疗加艾灸组化疗同时采用直接灸四花穴(膈俞穴、胆俞穴)治疗,每穴施灸3壮,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及卡劳夫斯基(Karnofsky)体力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化疗加艾灸组患者血清CSF、IL-2水平较单纯化疗组升高(均P<0.01),TNF水平较单纯化疗组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Karnofsky体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但化疗加艾灸组Karnofsky体力评分较单纯化疗组高(P<0.01).结论:直接灸四花穴能提高肺癌化疗患者血清CSF、IL-2水平,降低TNF水平,从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患门”为一经外奇穴,位于背部,首见于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中国医藉考》说该书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同时并见于新旧《唐书》。《通志·艺文略》作《灸劳法》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崔氏骨蒸方》三卷。《外台秘要》作《崔氏别录》、《灸骨蒸方图》,方中侍郎知悌撰。《国史经籍志》作:崔知悌《灸劳》一卷。  相似文献   

10.
自《难经·四十五难》言“血会鬲俞”后,历代诸多针灸医籍中均描述了膈俞穴擅治血病,并强调了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膈俞的临床使用情况,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检索1979~2012年间相关文献8284篇,发现膈俞穴适应症广泛,  相似文献   

11.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芥子灸四花穴(双侧膈俞、胆俞)治疗盗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盗汗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白芥子灸四花穴治疗;B组采用口服左归丸治疗;C组将小米粉碎成末并与水调和成糊后,贴敷四花穴。治疗22 d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汗症中医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汗症中医症候体征量化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92.5%,B组分别为27.5%和75.0%,C组分别为12.5%和50.0%。A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及治疗后汗症中医症候体征量化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及治疗后汗症中医症候体征量化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芥子灸四花穴是一种治疗盗汗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夜间汗出症状。  相似文献   

13.
1 脏腑咳《千金异方》:肝咳则刺足太冲。心咳则刺手神门。脾咳则刺足太白。肺咳则刺手太泉。肾咳则刺足太溪。胆咳则刺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太阴。《丹溪心法》:肺胀咳嗽不得卧,但可一边眠者,可左侧者灸右足三阴交,可右侧者灸左三阴交立安。《普济方》:肺咳穴肺俞。治肺痿咳嗽穴肺俞。治肺气咳嗽穴膻中。  相似文献   

14.
膈俞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膈俞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日前.国家中管局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已将膈俞穴纳入首批招标的36穴之中.本文将有关膈俞穴占籍记载及近20年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崔氏,名知悌,唐朝鄢陵人,生于公元650年,卒于公元685年,系唐代著名医家,其生平精研医学,曾著《崔氏纂要方》等书,发明”结核同源”之说,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然历代医史专著对其很少提及,其所著医书亦未见流传下来。笔者近阅《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发现该书收录了不少崔氏关于灸法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崔氏所创四花穴资料的分析、验证,认  相似文献   

16.
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认为肝气失常、神失所养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提出疏肝调神的治则治法,并据此制定整合针灸治疗方案,即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方案。一针指针刺时主辨肝气虚实,肝气实则平肝气、调神志,主穴选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肝气虚则补肝气、安神志,主穴选取太冲、内关及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印堂。二灸指精灸和刺络法,其中精灸取细小的艾绒精准刺激穴位,以补为通,选取位于任脉的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巨阙、膻中为主穴;刺络为泻以调脏腑,选取五脏俞之心俞、肝俞为主穴。三巩固指运用耳穴和背俞穴埋针,其中耳穴多选取心、肝二穴,背俞穴多选取刺络五脏俞对应的五志穴。  相似文献   

17.
背俞穴厚薄规律B超探讨86例730003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连维真310000空军杭州医院B超室吴筱辉脊俞穴,《灵枢·脊俞》”灸之则可,利之则不可。”而《灵枢·刺疟篇》云:“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肢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风疟,疟发则...  相似文献   

18.
胃脘下俞穴与胰腺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胃脘下俞是背部的经外奇穴,用于糖尿病(消渴)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此穴的定位、归属历代有不同记载,但都将之归于经外奇穴,而对该穴的研究则甚少。本文根据胃脘下俞穴的部位、与内脏器官的联系特点以及胃脘下俞穴与胰腺的相关性,认为应将此穴归属于背俞穴,临床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主穴。1 胃脘下俞穴沿革胃脘下俞(EX-B3)据考证出于《龙衔素针经》[1],别名胃下俞[2]、俞[3]、胰俞[4]、胃管下俞三穴[5]、胃管下俞[6],属经外奇穴。就本穴所含穴位点数,各书记载有异。早在《千金翼方》曰:“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依此,《奇穴…  相似文献   

19.
膈俞穴按摩治疗胆绞痛疗效总结刘文泰,李丽华,吴红刘庆海(050091)关键词:胆绞痛,膈俞,按摩胆道蛔虫病、胆石症和胆系感染,常引起剧烈胆绞痛。发作时,病人辗转哭闹、全身出汗、痛苦异常,西医治疗多用解痉药和镇痛药,但往往收效不佳。笔者用膈俞穴按摩法治...  相似文献   

20.
略论各家“背俞”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俞,主要是指位于背部第一侧线属足太阳经的、大多数以“俞”为名的穴位。“俞”又作“输”,具有“内外相输应”的含义。《太素·气穴》谓:“按其处,应中(灵枢作“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就是这一特点。篇中具体提到了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在其后《甲乙经》所引用的《明堂孔穴》专书中,才记载全部背俞穴。这些都属于“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