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2008年5月~2009年7月采用自拟中药方结合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方法: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均用利巴韦林静脉点滴,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泻黄导赤散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7%)、对照组(76.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黄导赤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陈杰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12):1578-157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6例,两组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解毒退热汤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症状、体征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体温、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部分患儿临床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病毒性脑炎、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2012-04—2012-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HFMD 80例,并与西药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该病一般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柯萨奇病毒A16型(Coxl6)和肠道病毒7l型(Ev71)为最常见的两种病原体。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该病流行季节长,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方法:运用自拟清热解毒方联合使用利巴韦林、甲泼尼龙、对症处理等现代医学综合手段.结果:85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无任何并发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抗病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清热透疹汤口服。两组均以4天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和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清热透疹汤联合西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对167例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感控防治结合,辅以中医治疗,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结合健康教育及隔离措施等,积极预防并治疗并发症发生。结果:本组患儿10d基本痊愈127例,10-15d恢复29例,15d恢复11例,无死亡病例,预后良好,无院内感染。结论: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措施能减少并发症,加强感控防治及消毒隔离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此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病毒可通过呼吸飞沬、直接接触、病毒污染的玩具、食物等传播,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86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加中药金银花10 g、紫草10 g、黄连10 g、板蓝根10 g、甘草6 g、生石膏10 g,水煎分3~4次口服,1剂/d;对照组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1次/d,4 d为1个疗程。2组均于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观察2组儿童退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2%,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率58%,总有效率91%;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儿童退热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联合使用中药和西药。结果全部患儿2日内退热,手足疱疹未再发展,口腔溃疡明显好转者56例。5天后伞部患儿均体温正常,手足疱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临床以发热,手、足、口及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样皮损为主要表现。该病属于中医温毒类疾病。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64例,并与西医治疗的39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卫平 《河北中医》2006,28(7):548-548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肠病毒71所致的一种肠道病毒传染病。此病传染性强,病毒可通过呼吸飞沫、直接接触或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食物等传播。2000-10~2005-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1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年龄1岁4个月~7岁,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期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是一种感染肠道柯萨奇A组16型(CoxA16)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临床分为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近年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2009年10月~2010年7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手足口病38例,并与32例西药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儿科自 2 0 0 2年 3月~ 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6 3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3例中 ,男 4 2例 ,女 2 1例 ,男、女之比为 2∶1;年龄最小者 6个月 ,最大者 4岁 ;6~ 12个月 8例 ;13个月~ 3岁 5 0例 ;3~ 4岁 5例。1.2 临床表现  (1)发热 :6 3例中 39例有发热 ,其中 37~ 38℃ 12例 ,38.1~ 39℃ 2 1例 ,39℃以上 6例 ;发热持续半天者 5例 ,1天者 18例 ,2天者 12例 ,3天者 4例。(2 )皮疹 :全部病例均出现皮疹 ,其中单纯出现疱疹者 2例 ,丘疹者 4例 ,兼有疱疹及丘疹者 33…  相似文献   

19.
李红英  李青荷 《山西中医》2012,28(12):55-5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护理手足口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49例在医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组(观察组)26例和西医常规护理组(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与治疗同步,均以5天为1个观察期,1个观察期结束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1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26%;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手足口病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湿热毒盛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中药汤剂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治疗6天。结果:口腔疮疹及疼痛消失时间治疗组(2.94±0.58)天和(2.36±0.52)天,对照组为(4.11±0.65)天和(3.15±0.60)天,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8.3%、对照组8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湿热毒盛型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