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HCV RNA增殖状态与T细胞亚群功能及血浆中IL-2和SIL-2R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和RT-PCR分别检测75例慢性HCV感染患者(其中HCV RNA阳性47例,HCV RNA阴性28例)外周血T细胞亚群、IL-2、sIL-2R的水平和HCV RNA。结果:慢性HCV感染患者周围血CD_3~ 、CD_4~ 淋巴细胞亚群,CD_4~ /CD_3~ 比值及IL-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IL-2R明显升高(P<0.01);血清HCV RNA阳性患者T细胞亚群,CD_4~ /CD_3~ 比值及IL-2水平显著低于HCV RNA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存在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HCV RNA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更甚,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可能是HCV持续增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HCVRNA增殖状态与T细胞亚群功能及血浆中IL-2和sIL-2R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和RT-PCR分别检测75名慢性HCV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L-2及sIL-2R的水平和HCVRNA。结果:慢性HCV感染患者周围血CD3 ,CD4 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比值及IL-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IL-2R明显升高(P<0.01);血清HCVRNA阳性患者T细胞亚群,CD4 /CD8 比值及IL-2水平显著低于HCVRNA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HCVRNA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更甚,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可能是HCV持续增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0例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显示:急性期患者的CD_4~ 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_8~ 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则有所上升(P<0.05),CD_4~ /CD_8~ 值低于正常对照组(1.08±0.28比1.45±0.15),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则明显升高(P<0.001),CD_4~ /CD_8~ 值与患者SIL—2R水平有负相关关系;恢复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可恢复到正常水平,SIL—2R水平也下降至接近正常。结果表明甲型肝炎患尤惠性期有一过性的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及T淋巴细胞的活化,提示细胞免疫与甲型肝炎的发病权理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并分析NTM肺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例NTM肺病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3~+CD_4~+%、CD_3~+CD_8~+%和CD_4~+/CD_8~+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TM肺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增多、CD_3~+CD_4~+%降低,CD_3~+CD_8~+%升高,CD_4~+/CD_8~+比值减低,且P0.05。结论 NTM肺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能为判定该类患者的免疫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复肌宁汤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MG)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方法将54例眼肌型MG病人给予复肌宁汤加减口服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T细胞亚群(CD_4~+/CD_8~+比值)改善情况。结果复肌宁汤治疗眼肌型MG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后病人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少、五心烦热中医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复肌宁汤治疗后CD_4~+/CD_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复肌宁汤治疗眼肌型MG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复肌宁汤可能通过调整眼肌型MG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紊乱状态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CD系列检测30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及CD_4~+/CD_8~+比值,并与正常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经间接免疫SPA法测定,冠心患者CD_3~+、CD_4~+及CD_4~+/CD_8~+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0.001),而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组与隐性冠心病组之间却无明显差别(P>0.05)。文中就T细胞亚群CD_4~+降低对冠心病发生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α1b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慢性乙型肝炎50例,慢性丙型肝炎20例,应用胸腺肽α1和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6个月,治疗后其PCR-HBV-DNA的阴转率为68.0%(3/50),PCR-HCV-RNA的阴转率为70.0%(14/20),较对照组(干扰素。α1b)的PCR-HBV-DNA的阴转率44.0%(25/50)、PCR-HCV-RNA的阴转率30.0%(6/20)为高,P<0.05。通过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sIL-2R及TNFα发现,治疗前CD_8~ (35.3±6.65%/27.1±4.28%),sIL-2R(820±141.9ng/ml/250±59.64u/ml),和TNFα(6.8±1.14ng/ml/2.55±0.38ng/ml)明显增高,经胸腺肽处理后,CD_8~ (28.3±4.85%)、sIL-2R(378±86.81mg/ml)和TNFα(3.94±0.53ng/ml)均明显下降,相反CD_4~1(38.6±4.90%)相应增高,P<0.01。说明胸腺肽通过调整T细胞活性,促进CD_4~ 成熟提高了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症状体征的采集以及免疫指标的检测,探究PBC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的关系。方法:采集90例PBC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Th1细胞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PB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4型,其中瘀血阻络证39例(43.33%)所占比例最大;主要症状体征分别为:身倦乏力74例(82.22%),绝经69例(76.67%),纳差48例(53.33%),脾肿大41例(45.56%)等。在细胞免疫方面,瘀血阻络证患者的CD8^+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相比更低(P<0.05),伴有血瘀证患者IL-6、IFN-γ较非血瘀证者高(P<0.05)。结论:PBC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瘀血阻络证占比最多,主要症状及体征有身倦乏力、绝经、纳差、脾肿大等;瘀血阻络证患者CD8^+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者相比更低;PBC血瘀证患者IL-6、IFN-γ较非血瘀证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primary liver cancer,HBV-PLC)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67例HBV-PLC患者,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iver cirrhosis,LC),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收集3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生化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流式方法检测3组患者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CD4~+T、CD8~+T、CD3~-CD19~+B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从CHB、LC到HBV-PLC进展中气阴两虚型比例增加,肝郁脾虚型减少;在肝癌Child、Okuda、BCLC分期中早期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晚期以气阴两虚型为主.HBV-PLC中气阴两虚型患者与肝郁脾虚型比较: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B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A/G、CHE、T淋巴细胞、CD8~+T细胞的计数和百分比、CD4~+T细胞计数均明显减少(P0.05).气阴两虚型的LC和HBV-PLC与CHB患者比较,其T淋巴细胞、CD4~+、CD8~+T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随着肝癌的发生和进展,患者逐渐由肝郁脾虚型为主转为气阴两虚型为主,气阴两虚型患者肝脏功能更差,细胞免疫减弱,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以及与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一流式细胞仪、ELISA法和RT-PCR检测了26例慢性HCV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其中HCV-RNA阳性17例,HCV-RNA阴性9例)。结果慢性HCV感染患者外周血CD_4~ 淋巴细胞亚群,CD_4~ /CD_8~ 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HCV-RNA阳性患者的CD_4~ /CD_8~ 比值明显低于HCV-RNA阴性患者(P<0.05)。结论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可能是HCV持续感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51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比值进行观察,按中医辩证分为脾气虚、肝胃(脾)不和、脾胃湿热3型,并与75例健康人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结果: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在CD_3、CD_4细胞低下,CD_4/CD_8比值降低(P<0.01),CD_8与健康成人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中医辩证分型无必然联系。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及容易复发有关,或为其潜在因素,故认为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应提高机体免疫机制,以健脾为主或少辅佐,减少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复发,并可定期检测免疫指标,为观察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联苯双酯降酶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联苯双酯降酶效应的关系,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256例,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不同中医证型,分别观察联苯双酯治疗后血清转氨酶的降低效应及联苯双酯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ALT的反跳效应。结果:联苯双酯对不同中医证型的ALT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AST,GGT的效应欠佳,联苯双酯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 ,脾肾阳虚4型ALT反跳率均较高,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肾阴虚型ALT反跳率最低,与其他各型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苯双酯对不同中医证型的ALT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联苯双酯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络,脾肾阳虚4型ALT反跳率均较高,肝肾阴虚型ALT反跳率最低,临床上不宜将联苯双酯的降酶作用作为慢乙肝的常规治疗措施,可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停用联苯双酯后ALT反跳率的高低,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CHB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术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组织中PD-1的表达,以同期住院的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并对100例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肝组织中PD-1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各组患者肝内PD-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P〈0.001)和0.822(P〈0.001)。不同炎症、纤维化程度患者PD-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分级、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分布主要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的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PD-1表达具有差异,瘀血阻络型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实证组显著高于偏虚证组(P〈0.05)。结论:PD-1在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与CHB病情及慢性化机制有着密切关系,与不同中医证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肝脏内PD-1表达可为临床治疗、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慢性病毒性肝炎279例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7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7例,女52例。全部病例经肝活检证实,其中轻度142例,中度91例,重度46例。慢性乙型肝炎274例,慢性丙型肝炎5例。中医辨证:湿热中阻53例,肝郁脾虚64例,肝肾阴虚29例,脾肾阳虚7例,血瘀血热101例,气阴两虚25例。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结果:(1)279例慢性肝炎在病理诊断分型中,轻度占50.9%、中度占32.6%、重度占16.4%。(2)在轻度慢性肝炎中,湿热中阻、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血瘀血热证.P=0.01、P<0.05。(3)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情况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P<0.01、P<0.05;血瘀血热证轻度与中度分别>重度,P<0.05。但该证在重度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4)脾肾阳虚与气阴两虚证在各病理分型中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肝炎患者以轻度居多,占半数以上。(2)慢性肝病的病变早期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证特点,病变部位多在气分;随着肝脏病理损害加重,病变部位及主导证型渐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3)治疗上主张早期宜注重清解湿热,疏肝健脾;中、晚期宜重视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 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 -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仙灵脾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CDe及eAg的影响.方法血清sIL-2R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HBeAg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复方仙灵脾冲剂可使血清sIL-2R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改善T细胞亚群,使CD4/CD8值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并且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使HBeAg阴转率提高.结论复方仙灵脾冲剂对降低血清sIL-2R、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CD8及HBeAg阴转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筛选NAFLD患者176例及健康对照组60例,观察记录两组人员中医证侯、肝功能、血脂、B超、CT肝脾比值结果,根据临床证候对`NAF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4组,与对照组及各组间相互比较,分析辨证分型与客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NAFL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肝郁脾虚居多(29.54%)。各临床分型与对照组相比其客观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各组间比较ALT升高多集中在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TG升高多为痰瘀互结型,LDL、TC升高多为肝肾不足型,CT肝脾比值降低以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为甚,B超呈重度改变多发于湿热内蕴型。结论:NAFLD患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与HBV前C区变异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变异与宿主免疫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sPCR法检测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re-C变异,并用APAAP法检测T细胞亚群改变,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IL-2R水平.结果:在102例HBV DNA阳性CHB患者中HBV Pre-C1 896变异检出率达64%(65/102).变异株组及野生株组外周血CD4、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8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变异株组CD4、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野生株组(P<0.05);而CD8显著高于野生株组(P<0.01).变异株组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株组(P<0.01),两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变异株组较野生株组存在更为严重的免疫紊乱,并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宿主免疫,导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肝舒胶囊对慢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检测了肝舒胶囊治疗前后慢性肝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等指标,并以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结果肝炎组CD、CD、CD/CD、CD及CD显著下降(P<0.01),CD、sIL-2R显著增高(P<0.01),经过肝舒胶囊治疗后,呈相对应负性改变(P<0.05)。提示肝舒胶囊对免疫功能有显著改善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复合证证候分布与转变情况,初步揭示肝癌患者手术前后的中医复合证证候变化特点,为手术后肝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建立肝癌中医复合证证候定性和量化诊断标准,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58例肝癌手术患者手术前后中医复合证证候特点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中医复合证证候分布及变化情况:肝癌患者手术前肝血瘀阻证、湿热内蕴证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2.1%、20.9%;肝癌患者手术后以湿热内蕴证、脾气虚弱证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1.8%、21.0%;手术后肝血瘀阻证减少,脾气虚弱证增多,两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复合证证候量化评分结果:肝癌患者手术前量化评分最高的两个证候是:湿热内蕴证22.66分、脾气虚弱证17.75分;手术后量化评分最高的两个证候是:脾气虚弱证24.98分、湿热内蕴证23.31分:手术后肝血瘀阻证减少,脾气虚弱证增多,两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均呈现肝血瘀阻证和脾气虚弱证的症状,因此需重视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但术后肝血瘀阻证有所减少,脾气虚弱证增多,应该对活血化瘀和健脾益气力度有所调整,肝癌术后中医辨证论治应更重视健脾益气.肝癌患者手术前后湿热内蕴证均较多,手术前后变化无差异,故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均应重视清热利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