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静脉采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标本采集法,其方法简单,容易掌握。但由于多种因素使采集的标本发生不合格,出现溶血、凝血、血量不够等现象,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又延误了诊断。为提高血标本采集的成功率,现将其原因及对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我科1997年9月~1998年9月共采集血标本4920份,发生不合格标本306份。其中溶血标本230份,血量不够标本57份,凝血标本19份。对每一份不合格标本,由质控小组根据记录了解病人情况,向操作者追查操作规程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2.
余长发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418-4419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放置时间及方式对凝血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招募的健康成年志愿者100例,进行凝血和血常规检验,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标本采集方式、放置时间及方式对凝血功能检验与血常规检验结果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采集、放置时间及方式均会对凝血与血常规相关指标产生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控制其对指标的干扰,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对凝血检测项目的影响,以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的情况下进行PT、APTT、TT、Fib的检测。结果 APTT和TT放置4 h后测定结果与放置2 h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5 min与离心10、15 min相比,PT与APTT测定结果显著降低(P<0.05),严重溶血会使TT测定值明显延长(P<0.05)。结论凝血检测项目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试验应规范操作,才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抗凝血标本发生凝血的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标本发生凝血,不仅延误了检验的第一时间,耽误了病人的治疗,而且再次抽血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感有所下降。自2001年1月1日我院开展了新的检验项目血凝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我院检测血凝四项共发生凝血标本46份,其中标本中出现血凝块的18份,占39.1%。  相似文献   

5.
郭光辉  束振华 《海南医学》2010,21(24):108-109
目的研究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龙岗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采血不合格标本488例与其重抽后合格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测定;并对35例即送检合格标本立即进行凝血四项测定和室温放置2h、4h、8h与4℃放置2h、4h、8h再测定。结果采血量过多或过少、标本溶血以及室温放置时间过长都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准确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应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采集血标本与传统注射器斜刺股静脉采集血标本2种方法对血标本在凝血、溶血、采血量3个方面的影响。方法本科室将2014年1月至5月6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采血对象均为新生儿,采血部位均为股静脉,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的方法,将2组采血方法对新生儿血标本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在防凝血、防溶血、达到采血量3个方面统计学的差别有显著性。结论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减少了凝血、溶血现象,更易达到采血量,保证了血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标本量和红细胞压积(HCT)对凝血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STAGO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15例患者(不同标本量)和3例患者(不同HCT)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的采血量和HCT对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采血量超过或低于1.8 ml时所得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凝血检测标本采集要求抗凝剂和血液比例准为1:9时,HCT55%或者HCT25%时,标准采血量测定水平大于调整采血量后测定水平,测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标本采集量多少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异常HCT值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凝血酶原时间(PT),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测定(下称三项)是诊断凝血障碍的常用的筛选方法,其在DIC的诊断及病情监测,指导治疗上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三项检查的实验影响因素、标本稳定性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标本来源 全部实验标本均采用血库献血员血液,以3.8%枸橼酸钠按血浆与抗凝剂9:1抗凝(除检查方法6的比例不同外),立即分离血浆,并按下列方法分组备测。 二、检查方法及分组 全部标本均用Coag-stat血液凝固时间分析仪及其凝血三项配套药盒测定。KPTT用手工操作法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真空采血法对血标本溶血及凝血指标检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采集血液标本的434例受试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实验组采用BD真空采血法。对两组血标本的溶血率和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探究血标本溶血对凝血指标的影响作用。结果实验组血标本凝血率为3. 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 58%(P 0. 05),在采血成功率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标本的凝血指标PT、TT二者差异显著(P 0. 05),aPTT、Fbg并无显著差异(P 0. 05),另外,血标本随着溶血程度的增加凝血指标检测的差异程度也逐渐增大,重度溶血情况下,和非溶血组比较,PT、TT和Fbg检测数据差异显著(P 0. 05),aPTT并无显著差异(P 0. 05),尤其TT指标检测,轻微溶血对其影响显著(P 0. 05)。结论Ⅰ期临床试验中使用真空采血法能有效降低血液标本的溶血率,从而保证凝血指标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合称凝血四项,其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该试验对标本要求特殊,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探讨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4年8月~2006年8月我院进行术前凝血四项检查中,其中一项以上异常,但经重新抽血复查为正常的标本300份。均排除仪器和试剂因素。1.2方法①观察血液标本是否凝固;②观察血液标本中有无小凝块;③…  相似文献   

11.
张俊娣 《吉林医学》2013,34(17):3470-3471
目的:对临床动脉血气采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住院治疗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60例,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进行直接动脉采血;乙组患者62例,采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系统留取动脉血;对两种动脉血采集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乙组患者采集标本的无效腔气体率、凝血发生率、标本稀释发生率和患者采集标本时配合度、疼痛情况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系统留取动脉血可有效地降低采集标本发生无效腔气体、凝血发生率、标本稀释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采集标本时配合度,安全性较高,可依据患者的情况尽心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及血液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方法:分析标本中有无溶血、凝块、脂血及离心时间,不合格标本重新采集;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对前后两次标本,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全部数据与标准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标本发生溶血、出现凝块、脂血与离心时间不足,均影响检测结果,与重新采集标本检测结果配对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静脉采血及标本处置符合试验项目的要求,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实验诊断数据误差,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液标本质量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检测凝血指标的2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水平,分析导致凝血指标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标本放置时间、温度对常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志愿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常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分别采集两管标本,BD凝血真空采集血管作为A组,国产抗凝管作为B组,同时将A组血浆分别置于室温和冰箱中保存,在即时、2 h、6 h、8 h上机检测,分析不同标本温度、放置时间、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A组PT、APTT、FIB与B组的比较,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而A组TT检测值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冰箱保存8 h后APTT和TT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室温保存下的血浆标本,4 h检测结果的TT结果显著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8 h后PT、APT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结论不同真空采血管质量不同,对检测结果也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当根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合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在检测时间方面凝血标本最宜在4 h内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各种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每日跟随护士并观察采集凝血标本的整个过程,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标本,退回后重新采集,分析原因后归纳总结,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采血不顺利是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的操作的不当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也是工作中的普遍现象.结论落实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及操作规范化,同时应该加强实验标准化以及质量控制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标本量与红细胞压积对凝血项目检测作用。方法:运用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例血栓性或无出血性病症的住院病患展开检测,对比不同采血量与HCT对凝血四项检测的结果影响。结果:采血量低于或者超过1.8ml检测结果有着统计学差异,标本采集要求血液和抗凝剂比例是1:8.,HCT25%或HCT为55%,标准采血量的测定水平会大于采血量调整后测定水平,结果测定有着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标本的采集量多少会对凝血检测的结果准确程度产生影响,而异常HCT值会对凝血检测的结果准确程度带有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莹 《求医问药》2014,(18):44-45
目的 :探讨可引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方法 :对2014年3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为异常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23例患者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这23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采血的方法不规范,有7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处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规范,有4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错误地使用了血凝试管和抗凝剂。结论 :采血医生采血的方法不规范、采血医生处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规范以及采血医生错误使用血凝试管和抗凝剂是临床上引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主要原因。临床检测人员应对上述情况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凝血技术主要应用于术前常规检查 ,及对心脏术后口服抗凝药和溶栓药物的监测等。测定常用的凝血指标有 :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  ( 1)抗凝剂为 10 9mmol/L枸橼酸钠 ,与血液比例为 1∶ 9,必须严格按照此比例 ,否则影响结果。标本30 0 0r/min离心 15分钟 ,室温 3小时内测定完毕 ,4℃不超过 5小时测定。 ( 2 )溶血标本和乳糜血标本对结果有影响。 ( 3)试剂不能变质、过期、室内温度、仪器温度及试剂的预温要达到操作规程要求。关于国…  相似文献   

19.
赵春香 《甘肃医药》2013,(2):130-132
目的:通过对于本院凝血四项可疑结果复查的数量及原因的分析,总结出凝血四项可疑结果出现的原因,从而为提高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本院门诊、病房凝血四项总测定人员共941例,可疑结果复查35例,复查后符合程序,确认错误结果21例,并分析其错误原因。结果:门诊标本的复查率明显低于病房,正确结果的复查率高于病房(P<0.05),其中标本因素导致的错误13例,试剂因素5例,仪器因素3例。结论:通过对标本采集、试剂管理及仪器质控等可以有效减少凝血四项检测的可疑率。  相似文献   

20.
张悦梅 《当代医学》2013,(35):107-108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收集、贮存、运输中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客观作用。方法2012年10-11月所收集的1980例血液标本为例,分别对其进行凝血[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4项]检测。结果1980例血液标本中,105例标本与基准数据有误差,误差率为5.30%;在这105例误差标本中,血液标本中出现小凝块的有11例,采血量和抗凝剂的比例失调有85例;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注入肝素抗凝后送检的标本共5例;在留置针位置进行采血时,标本混入肝素和无关液体的标本共4例。结论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和检查时机的不同都会导致凝血结果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