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对脑脊液淋巴瘤细胞内质网进行立体、动态、定量研究。方法:将所观察脑脊液细胞分为正常淋巴细胞组、淋巴瘤细胞组,内质网以荧光探针DiOC6(3)标记后,得到内质网的断层扫描图像、荧光强度地形立体分布图并且定量测量内质网的荧光强度值。结果:与正常淋巴细胞相比,淋巴瘤细胞内质网空间立体分布有明显差别,平均荧光值明显增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瘤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SCM )技术对脑脊液淋巴白血病细胞 ,淋巴瘤细胞内质网进行立体、动态、定量研究。方法 :将所观察脑脊液细胞分为正常淋巴细胞组、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鞘注治疗后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淋巴瘤细胞组。以内质网荧光探针DioC6(3)标记后 ,得到内质网的断层扫描图像、荧光强度地形立体分布图并且定量测量内质网的荧光强度值。结果 :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淋巴瘤细胞与正常淋巴细胞相比 ,鞘注治疗前后淋巴白血病细胞相比 ,内质网空间立体分布有明显差别 ,平均荧光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对脑脊液淋巴白血病细胞线粒体进行立体、动态、定量研究.方法将所观察的脑脊液细胞分为正常淋巴细胞组、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鞘膜内注射治疗后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以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tracker Green FM标记后,得到线粒体的断层扫描图像、荧光强度地形立体分布图,定量测量线粒体的荧光强度值.结果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357.13 60.99)与正常淋巴细胞(269.38 5 6.11)、鞘膜内注射治疗后淋巴白血病细胞(317.41 57.57)相比,平均荧光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线粒体空间立体分布有明显差别.结论采用CLSM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联合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检测脑脊液中脑膜癌细胞CEA的表达部位并定量测定其荧光含量,探讨该技术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以CEA标记脑膜癌细胞及对照组脑脊液细胞,采用LSCM技术获得脑膜癌细胞扫描图像并定量测定CEA荧光强度值。结果脑脊液中脑膜癌细胞的CEA表达为阳性,且部位在细胞浆中;CEA平均荧光值(36.80±17.17),与对照组(4.87±1.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LSCM检测脑脊液细胞中CEA的表达可为脑膜癌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脊液白血病淋巴细胞脑鞘注治疗前后细胞内DNA、RNA相对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LSCM)对1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550个白血病淋巴细胞和鞘注治疗后脑脊液中380个白血病淋巴细胞内DNA、RNA相对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同时用荧光强度地形分布图像表示,并与正常脑脊液中小淋巴细胞内DNA、RNA相对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脑脊液白血病巴细胞内DNA、RNA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鞘注治疗后细胞内DNA、RNA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三者DNA、RNA荧光强度地形分布立体图像也存在着显著的判别;治疗前似圆柱菜,其顶部显强白色荧光,连成一片,完整无损,治疗后呈锯齿状,顶部显白色荧光,较治疗前弱,山峰较多,分散,连连;对照组似圆锥形,顶部显白荧光。结论:利用LSCM对脑脊液白血病淋巴细胞内DNARNA相对含量的定量分析可为CNLL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化疗药物的筛选、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脊液中白血病淋巴细胞及鞘注治疗后细胞的立体形态特征。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15例争性淋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550个白血病淋巴细胞和鞘注治疗后脑脊液中380个白血病淋巴细胞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成像观察,并与正常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进行对比。结果:脑脊液中白血病淋巴细胞的胞体明显增大,核完整,呈桔黄色荧光,胞质呈火红荧光。鞘内注射治疗后脑脊液中白血病淋巴细胞胞体缩小,不规则,胞核不完整,有断裂、缺损。而正常淋巴细胞胞体较小,呈圆形,核比例大,胞浆量少,核呈绿色荧光,胞质呈弱绿色荧光。结论:LSCM可为CNLL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化疗药物的筛选、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揭示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蛋白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特点及规律。方法 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构建包含20例正常成人肺组织、15例胚胎肺组织、100例肺癌原发灶及其相应的55例淋巴结转移灶的765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该芯片中TTF-1蛋白的表达。用Leica 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试组织芯片上TTF-1蛋白的表达强度。结果 胚胎肺泡上皮细胞核TTF-1阳性单位(PU)值小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不同类型肺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均小于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肺腺癌和肺小细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均大于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肺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大于肺大细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肺的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均大于其癌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P〈0.001,P〈0.05);肺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与其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基本相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癌细胞胞核TTF-1的PU值与肺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患者性别无关(P〉0.05);TNMⅡ-Ⅳ期癌细胞胞核TTF-1的PU值大于Ⅰ期(P〈0.001)。结论 TTF-1的表达量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肺癌细胞核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并依次减少;肺癌细胞核TTF-1的表达具有癌组织类型差异性,腺癌和小细胞癌相对较高,鳞癌和大细胞癌极少;TTF-1胞核高表达的肺癌易发生转移,TTF-1胞核高表达的肺的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癌细胞为具有明显转移能力的肺癌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网织红细胞及其荧光强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检测结合核酸荧光染色技术在网织红细胞(Ret)及其荧光强度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和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130例贫血患者与30例正常人群比较,其Ret绝对值及其Ret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轻度降低或显著降低;荧光强度的变化差异较大,表现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IFR)降低,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MFR)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HFR)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网织红细胞荧光强度分析是骨髓造血系统抑制和恢复较敏感的指标,可作为某些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及对判断和监测骨髓的损伤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者利用计算机辅助的细胞核形态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39例根治性切除的贲门癌病人的癌细胞核平均截面积(A)和平均核圆形因子(NRF)。贲门癌组的癌细胞核A和NRF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贲门癌侵及胃壁全层或更深和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核A显著大于仅侵及肌层和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贲门癌的A显著大于女性。结果提示:该法可以用于贲门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作为贲门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利用计算机辅助的细胞核形态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39例根治性切除的贲门癌病人的癌细胞核平均截面积(A)和平均核圆形因子(NRF)。贲门癌组的癌细胞核A和NRF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贲门癌侵及胃壁全层或更深和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核A显著大于仅侵及肌层和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贲门癌的A显著大于女性。结果提示:该法可以用于贲门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作为贲门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VEGF、核内 EGFR及CD105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手术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VEGF、核内 EGFR及CD105的表达情况,分析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四格表确切概率检验,两者相关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在3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和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内 EGFR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值(MVD)在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分别为(17.3±5.6)和(8.9±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VEGF与核内 EGFR的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EGF、核内 EGFR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 MVD值与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肿块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解剖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 MVD呈正相关性(r =0.516,P=0.004),VEGF的阳性表达与核内 EGFR 的阳性表达、核内 EGFR 的阳性表达与 MVD 之间无相关性(P >0.05)。结论 VEGF、核内 EGFR及CD105在早期 NSCLC均有表达,VEGF、核内 EGFR的表达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AM)、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联合检测用于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7例肺癌(肺癌组)、30例肺良性疾病(肺良性疾病组)、42名正常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TAM、NSE、SCC-Ag、Cyfra21-1水平,比较3组患者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的差异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的差异。结果①肺癌组血清TAM、NSE、SCC-Ag、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小细胞肺癌组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鳞癌组和腺癌组(P〈0.05),鳞癌组血清SCC-Ag、Cyfra21-1水平均高于腺癌组和小细胞肺癌组(P〈0.05),TAM水平在3种病理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肺癌组单检TAM、NSE、SCC-Ag、Cyfra21-1及联检(TAM+NSE+SCC-Ag+Cyfra21-1)阳性率分别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小细胞肺癌组NSE阳性率显著高于鳞癌组和腺癌组(P〈0.05);鳞癌组SCC-Ag、Cyfra21-1阳性率均高于腺癌组和小细胞肺癌组(P〈0.05)。③单检TAM、NSE、SCC-Ag、Cyfra21-1与联检(TAM+NSE+SCC-Ag+Cyfra21-1)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1.87%、42.86%、29.87%、53.25%、93.51%,特异度分别为90.3%、97.2%、98.6%、95.8%、88.9%,准确性分别为85.9%、69.1%、63.1%、73.8%、90.6%,联合检测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结论血清TAM、NSE、SCC-Ag、Cyfra21-1检测对肺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判断肺癌病理类型有重要临床价值,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ASSF1A和PCNA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39~71(57.5±8.6)岁。鳞癌22例,腺癌12例。TNM分期:Ⅰ~Ⅱ期13例,Ⅲa期21例。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ASSF1A和PCNA在肺癌组织组和正常组织组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RASSF1A表达水平(1.39±0.42)较对照组(5.28±2.25)明显降低(P〈0.01);而PCNA表达水平(2.44±1.13)较对照组(0.77±0.33)明显增加(P〈0.01)。随着病变进展,RASSF1A表达降低,PCNA表达增高(P〈0.05)。≤50岁组RASSF1A表达水平低于〉50岁组(P〈0.05),而PCNA表达水平高于〉50岁组(P〈0.05)。肺癌组织中RASSF1A与PCNA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r=-0.84,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RASSF1A降低而PCNA表达增强。两种基因异常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探讨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BA)的CT影像特征,为肺癌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63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延迟时间25~ 30 s,扫描时间8~12 s;并将上述轴位图像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选取最佳观察角度,充分显示BA的CT影像特征.结果 原发性肺癌组BA显示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肺癌组较正常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组患侧较健侧BA明显增粗(P<0.05).原发型肺癌病灶内支气管动脉主要表现为断断续续、迂曲增粗、交织成网状;相关肺动脉可被包绕,表现为残根状,截断及受侵变窄.结论 64层CTA能安全、直观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CT影像特征,为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p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CR单链长度分析法检测肺癌、癌前病变和正常肺组织的MSI。结果癌前病变组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癌组(P〈0.05)和正常肺组织组(P〈0.01),肺癌组M$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组(P〈0.01)。结论3p上MSI阳性对于肺癌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早期肺癌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80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Bcl一2和VEGF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VEGF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VEGF和Bcl-2的表达在高、中和低分化肺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肺癌TNM分期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VEGF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os);而Bcl-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表达无差异性(P〉0.05)。VEGF、Bcl-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和Bcl-2的高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两种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对肺癌患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离体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及毒胡萝卜素诱导大鼠皮层神经元内质网应激的作用特点。方法体外培养SD乳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元纯度,Hoechst33258单染法观察凋亡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及测出细胞凋亡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的亚细胞结构。结果 SD乳鼠皮层神经元可纯化体外培养,对培养7d后的神经元进行NSE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计数NSE阳性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为(95±3)%,在TG浓度为2μmol/L作用时间为24h时离体培养原代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最高为19%±0.54%,P〈0.05。神经元细胞在2μmol/LTG作用24h后神经元呈现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核周内质网,线粒体结构模糊不清,包膜破损,且出现染色质浓集、核固缩、细胞皱缩、核碎裂。结论体外改良的培养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神经元,在毒胡萝卜素诱导的神经元内质网应激时,线粒体改变引起的变化可能是下游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维医异常黏液质证候大鼠模型性腺轴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选用90只性功能正常的雄性 SD 大鼠,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余80只为造模组,采用芫荽实+菠菜实+湿寒性环境的干预条件建立异常黏液质证候模型,20 w 后从证候组中筛出阳痿病证模型后,将其余证候模型分为证候模型组、自然反证组,反证2 w后,观察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下丘脑:正常组结构完好。证候模型组基质疏松,轻度水肿;超微结构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基质密度下降,线粒体水肿呈空泡样病变,内质网扩张,神经元核膜界线不清。自然反证组有轻度修复。(2)垂体:正常组结构完好。证候模型组基质疏松,轻度水肿;超微结构发现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普遍空泡样变。自然反证组有轻度修复。(3)睾丸:正常组结构完好。证候模型组可见生精小管明显变形,间质减少,生精细胞数量及层数明显减少;超微结构显示支持细胞核形不规则,细胞基质密度变深,内质网扩张呈囊泡状,精原细胞及精母细胞有坏死。自然反证组轻度恢复,但较正常组区别明显。结论维医异常黏液质证候大鼠模型性腺轴形态学可发生改变,提示性腺轴形态学改变可能是该证候引起的性腺轴神经内分泌改变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