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何有效地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非常的重要.本文着重从桡骨远端的解剖、分类方法、复位标准、治疗原则进行了叙述,并对当前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经皮穿针术、外固定架技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腕关节镜技术、人工腕关节以及植骨技术的应用等及其并发症进行描述,使其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2例,术后随访5~22个月,关节功能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34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90.4%。  相似文献   

3.
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8例。结果16例获随访6~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2(4~6)周。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良率87.5%。结论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够维持良好的对位对线,能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87例,根据AO分型的不同类型骨折及其粉碎程度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辅以克氏针固定以及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毒架等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对78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优44例,良21例,可11例,差2例,优良率为83%.结论 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越来越为各国学者所重视,随着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损伤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微创手术治疗开始受到重视,在早期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理改变及目前临床微创治疗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手术后1~3年,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腕关节功能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侧腕关节的屈、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P<0.05),桡偏、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腕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组(47例)和闭合复位组(39例),关节镜组患者采用腕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关节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长于闭合复位组(t=19.311、3.333、2.069,P<0.001、P=0.001、P=0.042)。术后3个月,关节镜组患者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活动度均明显大于闭合复位组(t=7.820、4.299、3.515、3.740、3.643、5.066,P均<0.001),Cooney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组(t=6.194,P<0.001);关节镜组患者中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22例、良20例、可3例、差2例,明显优于闭合复位组患者的腕关...  相似文献   

8.
评价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康复介入时机及方法等.认为术前应作好周密准备,术后康复治疗方法、定期随访对肘关节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动态外固定和静态外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日期随机分为动态外固定组(46例),即外固定支架固定3周后对球面关节进行部分解锁、允许腕关节活动;静态外固定组(32例),为外固定支架球面关节一直锁定、腕关节固定。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天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部分患者加植骨及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6~8周,骨折愈合后拆除。术后6个月采用Dienst评定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较高的优良率,动态固定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30%,显著优于静态固定组患者(P〈0.05)。结论动态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早及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块手术患者31例,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8岁;致伤原因均为暴力创伤.患者均先行掌侧入路显露复位掌侧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明显移位的桡骨颈骨折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与新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术疗效差异与可推广性.方法 2006年7月-2007年12月共收治O'BrienⅡ、Ⅲ型桡骨颈骨折18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6例,术后石膏固定6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术12例,术后石膏固定3周,石膏拆除后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比例.结果 18例患儿骨折均愈合良好,无畸形,在随访期无桡骨头过度生长,无桡骨头骨髓早闭及骨桥形成,无关节周围异位钙化灶.根据Tibone和Stoltz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评判,结果显示在治疗儿童明显移位的桡骨颈骨折方面,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术较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美观性强的特点.结论 儿童明显移位的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术具有一定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Mason 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切除术的预后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该类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桡骨头骨折23例,男11例,女12例.行桡骨头切除8例(Mason Ⅲ 型3例,Ⅳ型5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5例(Ⅲ型7例,Ⅳ型8例),其中板钉系统固定8例,螺钉合并克氏针固定7例.术后从肘关节活动度、X线片表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 AS)、患者满意度、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ASH)及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12~6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肘关节屈曲伸直弧度分别平均为132°及79.4°(P<0.01),患者满意度分别平均为9.1分及8分(P<0.05).Broberg &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平均93.9分,优9例,良5例,可1例,差0例;桡骨头切除组平均80.6分,优2例,良2例,可4例,差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DASH评分分别平均2.9分及18.1分(P<0.05).结论 Mason 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比桡骨头切除术更好的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患者满意度,建议此类患者优先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尽力重建或修复桡骨头.  相似文献   

13.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distal radial fractures,DRF)的效果。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82例,其中男33例(2例为双侧),女49例;年龄17~74岁,平均51岁。45岁以上患者中骨质疏松29例,骨量减少21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标准:A3型7例,B1型4例,B2型12例,B3型10例,C1型16例,C2型21例,C3型12例。本组61例单纯掌侧入路LCP固定,12例单纯背侧入路LCP固定,5例掌、背侧联合入路掌侧LCP桡侧1/3管状钢板固定,4例掌、背侧联合入路双侧LCP固定。其中辅助外固定支架或克氏针固定19例,尺骨骨折固定7例,骨移植恢复骨缺损39例。结果 术后随访12 ~ 48个月,平均20.7个月。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周围出现水泡3例,感染1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螺钉过长穿入伸肌间隔4例,骨折复位丢失,螺纹穿入桡腕关节2例,排异反应1例,骨折不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56例,良19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1%。结论 LCP治疗不稳定型DRF安全有效,能够坚强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尤其适用于骨折压缩粉碎性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桡骨小头骨折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头切除、人工桡骨小头置换等方法治疗桡骨小头骨折,并分析其疗效,总结适宜的桡骨小头骨折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1月-2008年5月收治的48例桡骨头骨折(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疗9例(均为Mason Ⅰ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8例(Mason Ⅰ型1例,Mason Ⅱ型14例,Mason Ⅲ型13例);桡骨小头切除8例(Mason Ⅲ型3例,Mason Ⅳ型5例);桡骨小头置换3例(Mason Ⅳ型).结果 平均随访2.6年(1~4.4年),2例桡骨小头置换分别随访6个月和3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其疗效,保守治疗优良率为8/9,切开复位内固定优良率为82%(23/28),桡骨头切除优良率为6/8,人工假体置换优良率为3/3.结论 桡骨小头骨折应该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方便早期的功能锻炼.Mason Ⅰ型骨折町以采用保守治疗;MasonⅡ型、Mason Ⅲ型和部分Mason Ⅳ型骨折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部分Mason Ⅳ型骨折无法通过内固定达到稳定固定的,可以选择单纯桡骨头切除或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桡骨头骨折合并尺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对2004年8月-2011年1月收治的桡骨头骨折伴尺侧副韧带损伤行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4例获得随访且资料完整.按改良Mason分型:Ⅱ型6例,Ⅲ型15例,Ⅳ型3例.分别采用普通螺钉、Herbert钉、空心螺钉、可吸收钉及微型钢板固定,骨折粉碎严重行桡骨头置换术.侧副韧带复合体的修复采用直接缝合,如不能缝合则重建韧带. 结果 本组获得10~ 84个月随访,平均37.1个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18例,良4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2%.结论 对于MasonⅡ型以上的桡骨头骨折合并尺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应首选桡骨头重建术,不能重建应行桡骨头置换.桡骨头重建术中在修复其他合并损伤后肘关节仍出现外翻不稳定,应对尺侧副韧带进行修复或重建.桡骨头置换术中应Ⅰ期修复及重建肘关节桡尺侧副韧带.  相似文献   

16.
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3年间的603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301例,女302例;年龄0.6~85岁,平均42.6岁。根据M櫣ller分型,A型282例,B型98例,C型223例;开放性骨折58例(9.6%)。非手术治疗134例,手术治疗469例。结果股骨远端A、B和C型骨折治疗后Neer评分依次降低,分别为73.4±13.9、64.9±14.7和59.2±14.8;手术治疗组Neer评分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B型骨折中单纯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和预后有较大区别。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应根据不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手术和内固定方法治疗,其中B型骨折应以骨折的累及范围和粉碎程度分为三种亚型,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方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移位骨折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总结临床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股骨远端移位粉碎性骨折的经验。 方法  1998年 2月~ 1999年 2月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9例 ,平均年龄 5 1.4(33~ 83)岁。均在C形臂X线透视机下切开复位 ,行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结果  9例手术均获得成功 ,骨折端复位良好 ,内固定稳固。经使用CPM锻炼 1周半以后 ,均能无负重主动屈膝活动 90°以上。 2~ 3个月以后 ,8例可以扶拐下地 ,患肢部分负重。 结论 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远侧AO ASIF分类的A、C1、C2型骨折具有较好疗效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桡骨远端骨折不同程度背屈畸形后腕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测定桡骨远端骨折背屈成角畸形后腕动力肌腱的滑动距离和力臂变化,为矫正临床上骨折畸形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7只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将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尺侧腕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与旋转电压计相连,测定肌腱活动距离 ,在桡骨远端、桡骨骨折向背侧成角10°、20°、30°、40°时,分别测定在腕屈曲45°至伸展45°、桡偏20°至尺偏25°过程中5根腕主要活动肌腱距离,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程度桡骨成角时力臂变化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桡骨骨折背屈成角显著影响腕动力肌腱的力臂,骨折畸形程度越大,力臂变化越大.背倾成角10°时即可引起力臂显著变化,背倾30°~40°时力臂变化很大.桡侧伸腕肌腱力臂显著增大,屈腕肌腱力臂显著减小.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背屈畸形显著影响腕动力学,临床上即使10°的背屈畸形也需要予以矫正,强调对此骨折完全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9.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3年1月- 2008年1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54例进行临床随访,根据桡骨短缩是否>4mm,分为桡骨短缩组(桡骨短缩距离>4mm)和对照组(桡骨短缩距离<4 mm),比较两组患者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和骨缺损程度、年龄、手术入路和术中内固定物选择、术中是否植骨、术后掌倾角和尺偏角、腕关节功能评分等情况。结果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为30%;年龄因素、术中是否植骨对术后桡骨短缩有显著性影响;C型骨折较B型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显著性增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的选择对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短缩组与对照组比较,掌倾角和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有所降低。结论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可导致桡骨轴向短缩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