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咽旁间隙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常与颈部大血管、脑神经、颅底有密切连系,手术死亡率为13~66%,即使在手术成功者中,尚有30%患者可因结扎颈动脉而有严重脑血管紊乱、可致残废。作者们通过对62例(女35,男27;16~67岁)患者的手术经验,探讨了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与颈动脉、脑神经的关系,及手术范围等。42例(67%)于术前曾获确诊。术后病理诊断如下:化学感受器瘤29,神经鞘瘤23,神经纤维瘤7,交感神经胚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神经节瘤各1根据临床、血管造影、术中发现和组织学检查等,发现21例肿瘤源起自颈动脉体,16例起自迷走神经节或干,10例累及交感神经颈上节及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8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探讨。结果 8例患者主要以声嘶和颈部包块为特点,其中7单发,1为多发副神经节瘤,7例为良性副神经节瘤,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散发患者7例,1例为家族性发病。6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和颈静脉孔之间的上颈部或局限于颈静脉孔区,2例为咽旁的巨大肿瘤且其中1例伴有颅内侵犯,1例多发副神经节瘤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体瘤。5例患者进行了琥珀酸脱氢酶相关基因筛查,3例患者携带有突变。结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有相似之处,需加以鉴别。CTA和增强MRI对定性诊断有价值,增强MRI和颞骨CT则能提供较多的手术所需信息。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选择颈侧入路或辅以Fisch A型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有一定恶性倾向,需注意全身筛查和随访以及家系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 2001 年 1 月~2021 年 7 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145 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体会.结果 本组病例中,包括神经鞘瘤 99 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 21 例,副神经节瘤 18 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1 例,节细胞神经瘤 1 例.其中 111 例以局部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症状,96 例肿瘤位于颈部.本组患者中 144 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多见青年、中年群体,神经鞘来源者最常见.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恶性者需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2岁。系“左颈扪及肿瘤四年,压迫时咳嗽”于2005-02-26入院。自觉4年来肿瘤渐大,压迫时剧烈咳嗽,无其他临床症状。人院时体检仅扪及左颈部下颌角下方肿瘤约4cm×3cm,有搏动感,活动度小,不随吞咽上下移动,压迫时有咳嗽。曾于2004年6月于当地医院住院手术治疗,但术后症状及肿瘤依旧,手术情况不详。2005年2月来我院查MRI示左颈动脉体瘤(图1),B超亦提示搏动性肿瘤约4cm×3cm。入院后全麻下行左颈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颈动脉分叉处,包绕左颈动脉,易出血,迷走神经穿梭于包块中,肿瘤4cm×3cm×2cm大小,完全剥离肿瘤,但不得不损伤迷走神经。术后病理: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后1天出现吞咽困难,发声嘶哑,饮水呛咳,伸舌稍偏左,左上睑下垂,但耸肩能完成,检查见左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术后1周症状稍有缓解。经治疗后患者术前症状消失,17日后出院。因出院后回老家,术后1年失访。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一例原发于喉下副神经节的肿瘤。女性,44岁。因患甲状腺胞瘤曾长期服用甲状腺制剂,5年后发现喉痛,吞咽困难、咳皿、吸气性喘鸣逐渐加重。检查见声门下及气管上部左侧壁有一无蒂肿块,气管明显狭窄,甲状腺左叶肿大质硬。两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显示左甲状软骨翼板有5.5×2.5×2.5cm血管丰富的肿瘤,并伸入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65岁,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和严重干咳就诊。当时发现其左颈郭有一肿块,伴有声嘶,咽下困难和体重下降。肿块大小约2×2cm,可活动,无压痛,其他检查未见异常。两天后作左颈部探查,发现左侧颈部迷走神经有两个梭形肿块,将肿块全部切除。最后病理检查证实上部较小的肿块是神经节瘤,下部的是神经鞘瘤。术后病人情况良好,仅有轻微声嘶,直到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3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前行影像学与专科检查后,均在全麻下行肿瘤完整切除,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极其罕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颈部或咽旁的无痛性肿物,早期无呛咳、声音嘶哑等迷走神经受侵犯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而影响治疗。结论CT、MRI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有重大意义。正确选择手术径路及掌握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及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化学感受器瘤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临床较少见 ,我科收治 2例发生于颈动脉并明显突向咽侧的化学感受器瘤 ,经介入栓塞治疗后效果尚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43岁。进行性咽不适感 3年 ,加重 1年 ,2年前发现左眼裂较右眼裂明显缩小 ,两眼大小不一 ,1 997年 1月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左颌下稍隆起 ,左咽侧壁隆起约 7cm× 4cm× 3cm大小 ,表面粘膜光滑 ,质中等硬 ,以“左咽神经鞘膜瘤”入院。行手术切除 ,术中发现肿物呈索状 ,上下极不易分离 ,质韧 ,不能切除 ,只取了少许组织活检 ,术后病理报告为化学感受器瘤。因肿瘤范围…  相似文献   

9.
延伸至鼻咽侧壁的颈动脉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亦称化学感受器瘤 ,属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上内侧的结缔组织中 ,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约 0 .3cm~ 0 .5 cm,棕红色 ,其功能主要是感受血中的酸碱度、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温度变化。通过神经反射 ,调节呼吸及心跳节律。颈动脉体生长的肿瘤临床比较罕见 ,此瘤对放疗及化疗无效 ,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Albert(1889)首先结扎颈总动脉 ,成功的切除了肿瘤。据文献报道一般手术死亡率为 5 7% [1 ] 。 4 0年代医学界认为半数的颈动脉体瘤是恶性的 ,主张不论大小和它出现的症状如何 ,一律采用手术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 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联合B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手段,3例诊断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诊断符合率为27.2%。1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例恶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行术后放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8例患者合并其他颅神经或交感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10例经4~132个月随访(中位时间41个月)均生存,肿物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对该病提高认识。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常难以避免,并发症较多,因此需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11.
[英]/MillerFR…//Head&Neck.-1996,18(1).-67~77咽旁间隙肿瘤罕见,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5%,多属良性(78%)。回顾1980~1992年分析51例经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女28例(5%),男23例(45%),平均年龄48岁(18~78岁),病理分类如下;腮腺深叶肿瘤9例(其中良性混合瘤5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腺样细胞癌1例),小涎腺多形细胞腺瘤15例,神经鞘瘤9例(来自迷走神经6例,颈交感干3例),副神经节瘤8例(包括迷走球瘤6例,颈动脉体瘤2例),淋巴瘤4例以及鳃裂囊肿、神经纤维瘤、炎性假瘤、淋巴样组织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77例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分析如后:在77例中,男40,女37;年龄17~73岁,大多数在50岁以下。根据临床和肿瘤的组织学结构,确诊为良性的66例(其中有化学感受器瘤35,神经纤维瘤20,神经鞘瘤10,神经节神经纤维瘤1)。恶性11例(肉瘤6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交感神经胚细胞瘤1例)。应当指山,在多数情况下,术前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很困难,只有在术中才能确定。本文77例有57例(74%)确定了肿瘤的原发部位:颈动脉体27,神经节和迷走神经干16,交感神经丛和其  相似文献   

13.
副神经节瘤是血管性神经内分泌良性肿瘤,多源自神经岭和肾上腺,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常与大血管、颅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关系密切,由含神经内分泌颗粒的主要细胞和非分泌性支持细胞构成,瘤细胞排列成高度血管性的小泡形,易与神经内分泌性类癌、无色素性黑素瘤、转移性肾细胞癌、甲状腺髓样癌混淆,文献中仅3%有真正恶性表现,3%有因此茶酚胺分泌致成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用网硬蛋白(reticulin)染色有鉴别意义。耳鼻喉科所见副神经节瘤多为与中耳有关的迷走神经球体瘤或颈动脉体瘤。发生于喉部者少见,文献记载约70例,82%出…  相似文献   

14.
神经鞘瘤为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908年Veroca首次报导。为头颈部少见肿瘤之一,发生于咽部及起源于颈交感神经链者更为罕见。作者报告二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第一例诉咽痛已数月,左侧咽后壁有3×4厘米肿块,软腭被推向下,肿块下极至舌根平面。全麻下颈侧切开摘除肿瘤,术后出现Horner氏综合征。组织学证实为神经鞘瘤;第二例发现右颈无痛性肿块约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临床诊治喉副神经节病的水平。方法总结喉副神经节病1例诊治的全过程,并对文 献进行复习。结果经右颈侧进路,从右梨状窝外侧壁切开暴露下咽腔,见右侧杓会厌皱裂隆起,黏膜下切除 肿瘤约3.0cm×3.0cm,术后6年肿瘤复发。结论喉副神经节瘤的治愈依赖于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对 肿瘤完整地切除。  相似文献   

16.
误诊为腮腺肿块的面神经鞘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收治了 3例表现为耳前下腮腺肿块的面神经鞘瘤 ;1例原发于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 ;2例发生于颞骨外腮腺区面神经干 ,手术切除并送病检证实。3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 33~ 40岁。病程 1年 1例 ,10年 2例。 2例术前诊断为腮腺肿瘤 ,1例曾因误诊行单纯肿块切除致左侧完全性面瘫。肿块大小分别为 1 5cm× 1 0cm× 1 2cm、4 0cm×3 0cm× 2 5cm和 2 5cm× 3 0cm× 2 5cm。术前有完全性面瘫的 1例行乳突根治 肿瘤切除术 ,面瘫没有变化 ;另 2例行腮腺浅叶 肿瘤切除术 ,术后出现面瘫 ,1~ 2个月恢复。病理诊断 :神经鞘瘤 (A…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例 1:患者男 ,36岁。因右上颈部无痛性肿块缓慢生长 1年入院。查体 :右颈动脉三角区 5cm× 5cm大小搏动性肿块 ,未闻及血管杂音 ,触压肿块可引起呛咳。右颈总动脉造影 :颈总动脉分叉处微血管团块影 ,结构模糊 ,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各分支未见异常。初步诊断 :颈部肿块性质待查 (右颈动脉体瘤 ,神经鞘瘤 )。手术治疗 :术中见肿瘤包绕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外动脉 ,解离肿瘤失败 ,结扎颈总动脉 ,整块切除肿瘤。术后对侧偏瘫、失语 ,呛咳 ,患侧面瘫、舌瘫。术后 2个月 ,面瘫及舌瘫恢复。术后 1年 ,偏瘫恢复 ,可胜任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在迷走神经鞘瘤切除手术中如何保护发音功能。方法:分析1997年1月-2001年9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迷走神经鞘瘤10例。手术中显露肿瘤后探查迷走神经,确认肿瘤起源于喉返束还是非喉返束。在肿瘤外外侧非喉返束位置作1-2cm长小切口,纯性撕开切口,轻柔操作切除肿瘤。结果:起源于迷走神经喉返束的4例中,术后无声嘶2例,另2例声嘶术后5-12个月消失。起源于非喉返束的6例术后有1例声嘶,5例无声嘶。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对起源于非喉返束迷走神经鞘瘤行切除术后可完整保护发音功能;而对起源于喉返束者需加用神经刺激器与手术显微镜以提高保护发音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鼓室球体瘤一例杨劲松,叶胜难,郭养源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发源于颈静脉球项部化学感受器的血管性肿瘤,或贯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处的鼓室底壁,或紧接中耳粘膜的鼓岬部。这种肿瘤是由上皮样化学感受器细胞组成,又名化学受体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约有半数位于颈静...  相似文献   

20.
我科收治嗜铬细胞瘤伴颈动脉体瘤及颈静脉球体瘤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9岁。主诉左耳搏动性耳鸣16个月,于1996年8月21日入院。耳鸣与脉搏同步,按压左颈动脉后耳鸣消失,无耳聋、耳痛、眩晕、面肌抽搐、面瘫、声嘶及呛咳等症状。7年前发现左侧舌肌萎缩。1972年行左肾上腺肿瘤切除,确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989年8月因左颈部肿块行左颈外动脉结扎,肿瘤切除。病理报告:颈动脉体瘤。体检:血压19.0/12.0kPa。左耳鼓膜局灶性充血,尤以后下象限为著。鼓气耳镜外耳道加压试验,见左耳鼓膜局灶性充血加剧。左舌肌萎缩,其余烦神经无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