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颅面联合入路前颅底肿瘤切除与缺损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颅面联合入 切除侵犯前颅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术。方法:手术根据肿瘤术。方法:手术根据肿瘤原发部位、大小及周围侵犯 程度进行分型。硬脑膜及前颅底骨缺损,使用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及颞肌骨膜瓣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2.
颅底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远孝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1,15(1):27-30
近年来颅底肿瘤外科发展较快。如何处理颅底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问题是头颈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对颅底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采用自体组织移植的手术类型进行了总结,并分别对前颅底、中颅底和后颅底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做了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设计个性化游离腓骨瓣成形修复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3例上颌骨区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2~55岁。其中行上颌骨次全切除4例,全上颌骨切除9例。手术根据术前CT表现在上颌骨三维图像上模拟截骨切除范围,将健侧上颌骨镜像复制到患侧缺损处,再根据镜像后的骨形态设计个性化腓骨修复的3D模型,根据3D模型进行腓骨雕塑成形和上颌骨缺损修复。分别从口腔、鼻腔、眼功能及外形恢复等方面观察3D打印辅助设计个性化游离腓骨肌皮瓣成形修复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的疗效。结果随访5~40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危象皮瓣坏死,余12例皮瓣全部成活。13例患者随访期间,经CT或MRI证实均未见肿瘤复发。3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腭瘘,余10例患者可经口进食,无鼻腔反流。11例患者发音效果满意。全部患者鼻腔通气良好。全部患者未出现视力下降和复视,眼位正常。术后外观恢复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估。13例患者VAS平均数为8分,除1例皮瓣坏死患者,余12例患者对外形修复满意。结论3D打印辅助设计个性化游离腓骨瓣成形修复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不仅能保全口腔、鼻腔和眼的功能,而且能获得较满意的外形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颅底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颅底缺损的修复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30例颅底缺损修复者的临床资料。颅底骨质缺损修补术20例,其中钛网修补12例,自体髂骨修补2例,裂层额骨修补2例,单纯颅骨外膜修补4例;硬脑膜缺损修补6例,其中带蒂颅骨外膜修补3例,带蒂颞肌筋膜修补2例,游离颞肌筋膜修补1例;颞下窝软组织缺损修补8例,其中带蒂颞肌修复颞下窝5例,带蒂颞肌及胸锁乳突肌联合修复颞下窝3例。结果:术后短暂性脑脊液鼻漏3例,无症状性颅内积气3例,少量硬脑膜外血肿及脑膜炎各1例。结论:颅底手术中采用适宜的外科技术和修复材料进行一期颅底修补,对于减少术后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科1995年10月~2006年10月应用多种不同的组织皮瓣对64例外鼻部分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430例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颅底病变手术处理与缺损修复的疗效分析,总结其病变类型、部位、特点及其手术处理与修复的方法,为临床提供有益经验。方法 对1982年2月至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颅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0例颅底病变患者中,男265例(61.6%),女165例(38.4%);患者平均年龄36.1岁(2.5~76.0岁);左侧颅底病变173例(40.2%),右侧178例(41.4%),累及颅底中部和两侧者79例(18.4%);累及前颅底116例(27.O%),中间颅底57例(13.3%),侧、后颅底174例(40.5%),有83例(19.5%)累及颅底2个或2个以上的区域。430例病变中肿瘤283例(65.8%),外伤76例(17.7%),先天性病变42例(9.8%),感染性病变18例(4.2%),原因不明11例(2.6%)。283例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54例(35.8%),恶性129例(30.0%)。全部病变均经手术处理,其中2次手术43例,3次手术5例,4次手术4例,5次手术1例,6次手术3例,共行手术514例次。行颅底骨缺损修复95例(22.1%),行脑膜修补117例(27.2%);发生术后并发症27例(6.3%)。2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手术时血管破裂,行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后引起脑疝而死亡,无术中死亡病例。结论 颅底病变中大多数为肿瘤患者,男性患者较多,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和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前颅底手术进路及其缺损修复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30例前颅底手术,采取了鼻侧额下和鼻椎侧翻进颅入路,术野宽广,无角度,便于颅内病变切除,不牵拉额叶脑组织。用带蒂的全额肌皮瓣或颅骨骨膜瓣修复前颅底骨质缺损面积大于国外同类报道,不植骨,不加入工材料支撑,抗感染能力强,易成活,就近取材,操作简便,不会有死骨形成或排异反应,无长时间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鼻中隔软骨瓣重建鼻颅底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软骨瓣转位重建鼻颅底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对30具成人湿性尸头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对5具冰冻保存的成人新鲜尸头标本进行鼻内镜下重建鼻颅底缺损的模拟手术实验.结果 鼻中隔软骨瓣上边长38.17~49.95 mm,平均(x±x,以下同)为(44.19±5.82)mm,鼻中隔软骨瓣下边长50.85~63.16mm,平均为(56.83±6.65)mm,鼻中隔软骨上下径长23.52~31.74 mm,平均为(27.93±3.48)mm,鼻中隔软骨前后径长16.55~24.83mm,平均为(20.83±2.12)mm.模拟手术显示以鼻中隔软骨瓣重建鼻颅底缺损的操作可行.结论 鼻颅底缺损在长(27.22±4.91)mm、宽(13.03±3.44)mm的范围时,可在鼻内镜下应用鼻中隔软骨瓣转位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9.
刘慧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1,7(2):113-114,T004
目的 总结报告鼻翼缺损修复手术体会。方法 6例鼻翼缺损根据外伤缺损面积及患者年龄分别采用旋转皮瓣,推进皮瓣修复和复合耳廓组织移植修复。结果 6例均一次手术成功,形态和功能良好。结论 该术式对鼻翼缺损小于2cm者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上颌骨大型缺损时,缺损腔巨大,口鼻腔穿通,会导致患者严重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然而,由于上颌骨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尤其是缺损区骨组织缺乏,修复难度很大,我们首次为1例上颌骨切除患者行双侧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缺损,在上颌骨低位重建骨组织支持,后期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瓣进一步修复缺损,重建牙槽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应用吻合血管的逆行颞浅动脉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逆行颞浅血管蒂的游离耳廓组织瓣,探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鼻部分缺损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切取以颞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耳廓复合组织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颞浅动、静脉远端与面动静脉吻合游离移植修复部分鼻缺损15例,其中鼻翼修复13例,鼻尖修复2例。组织瓣的大小范围为2·5cm×2·0cm~4·0cm×2·5cm,血管蒂的长度为5~8cm,平均6·5cm。结果15例患者游离移植的耳廓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重建的鼻翼与健侧对称、鼻尖外形美观。耳廓供区不遗留明显畸形。结论吻合血管的逆行颞浅动脉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血管蒂长,克服了顺行耳廓复合组织瓣血管蒂过短的问题,可成为颞浅动脉耳廓复合组织瓣设计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下应用带血管蒂的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硬膜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8例应用带血管蒂的鼻中隔黏骨膜瓣鼻内镜下修复术后颅底硬膜缺损及创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前颅底血管外皮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Kadish C型)、筛窦癌1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3例、颅底类癌1例、脑脊液鼻漏伴反复颅内感染1例.其中前颅底缺损6例,中颅底缺损2例.手术采用内镜经鼻入路,直视下获取以鼻后动脉为蒂的一侧鼻中隔黏骨膜瓣.组织瓣覆盖硬膜缺损后,周缘敷以明胶海绵,并用生物蛋白胶固定,鼻内以碘仿纱条、水囊及膨胀海绵支撑.术后5~7 d撤除全部鼻内支撑物.结果 1例鼻中隔瓣部分坏死,其余7例鼻中隔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7 d有脑脊液鼻漏,再次手术探查以腹部脂肪封堵漏口成功,术后随访6~24个月,颅底组织愈合良好,无延迟性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采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硬膜缺损是一种可靠的颅底重建方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method 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epairing skull base defects and dural defects using vascular pedicled nasoseptal mucoperiosteal flaps through an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follow-up data for 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endonasal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defect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with a vascular pedicled nasoseptal mucoperiosteal flap between July 2008 and March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ll patients were male. The age of these patients ranged from 28 to 60 years (average 41 years). The diagnosis for these patients included one hemoangiopericytoma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one olfactory neuroblastoma (type of Kadish C) , one ethmoid sinus cancer, three local recurrent cancers of the nasopharynx after radiotherapy,one carcinoid of skull base and one traumatic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with recurrent intracranial infection. There were six anterior skull base defects and two middle cranial fossa defects. An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ical approach was used for the repair. A pedicled flap using the nasal septal mucoperiosteum based on the posterior nasal artery was harvested from the ipsilateral side. The tissue flap was used to cover the dural defects. The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gelatin sponge and fixed with fibrin glue. The nasal cavity was packed with iodoform gauze, a Foley catheter balloon and Merocel in this sequence to secure the flap in place. Nasal packing was removed 5 to 7 day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Partial septal flap necrosis was found in one case, but the flaps in the other 7 cases survived. A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occurred in one case 7 days after surgery. This was re-explored and successfully repaired with abdominal fat.All cases healed well, with no delaye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or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during the 6 to 24 months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The vascular pedicled nasoseptal mucoperiosteal flap is a reliable choice for 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3.
游离组织瓣修复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游离皮瓣在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修复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99年3月-2009年3月颅底手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的游离皮瓣共25例,其中背阔肌肌皮瓣9例,腹直肌肌皮瓣6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3例,前臂皮瓣2例,腓骨骨肌皮瓣1例.颅底缺损类型分别为颅骨25例次,脑膜10例次,脑组织3例次,鼻腔鼻窦13例次,黏膜14例次,皮肤20例次.结果 23例(92%)游离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坏死,1例部分坏死.5例(20%)患者出现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脑疝死亡1例,颅内感染2例和脑脊液漏2例.结论 游离组织瓣修复技术可靠,适用于晚期颅底复发肿瘤,同时涉及皮肤或黏膜手术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其在儿童鼻颅底病变的治疗上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鉴于儿童解剖特点及手术的难度,此类手术并不普及.本文对儿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现状、相关解剖及鼻内镜鼻颅底手术重建的方法和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儿童鼻颅底病变的诊疗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鼻内镜下颅底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41例鼻颅底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伤性视神经病7例,脑脊液鼻漏11例,颅底肿瘤12例,蝶窦巨大囊肿8例,翼腭窝肿瘤4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结果11例脑脊液鼻漏修补获得成功,视神经减压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愈合;12例颅底肿瘤手术,术中均能很好暴露肿瘤,1例术中损伤海绵窦,经处理后出血得到控制,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愈合,所有病例无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肿瘤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无复发。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基层医院开展鼻内镜下颅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颅底病变手术处理与缺损修复的疗效分析 ,总结其病变类型、部位、特点及其手术处理与修复的方法 ,为临床提供有益经验。方法 对 1982年 2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颅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30例颅底病变患者中 ,男 2 6 5例 (6 1 6 % ) ,女 16 5例(38 4 % ) ;患者平均年龄 36 1岁 (2 5~ 76 0岁 ) ;左侧颅底病变 173例 (4 0 2 % ) ,右侧 178例(4 1 4 % ) ,累及颅底中部和两侧者 79例 (18 4 % ) ;累及前颅底 116例 (2 7 0 % ) ,中间颅底 5 7例(13 3% ) ,侧、后颅底 174例 (4 0 5 % ) ,有 83例 (19 5 % )累及颅底 2个或 2个以上的区域。 4 30例病变中肿瘤 2 83例 (6 5 8% ) ,外伤 76例 (17 7% ) ,先天性病变 4 2例 (9 8% ) ,感染性病变 18例(4 2 % ) ,原因不明 11例 (2 6 % )。 2 83例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 15 4例 (35 8% ) ,恶性 12 9例(30 0 % )。全部病变均经手术处理 ,其中 2次手术 4 3例 ,3次手术 5例 ,4次手术 4例 ,5次手术 1例 ,6次手术 3例 ,共行手术 5 14例次。行颅底骨缺损修复 95例 (2 2 1% ) ,行脑膜修补 117例 (2 7 2 % ) ;发生术后并发症 2 7例 (6 3% )。 2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 ,手术时血管破裂 ,行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后引起脑疝而死亡 ,无术 相似文献
18.
利用延伸的斜方肌肌皮瓣一期修复7例面部、颊部及舌体的缺损,均获成活。讨论了斜方肌肌皮瓣的设计及手术方法,认为此皮瓣具有蒂长、血供丰富、供皮区面积大、不损伤肩功能及胸部外形等优点.是修复颌面部缺损的最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 ,2 5岁。因左鼻塞 1 0余年 ,涕中带血、头痛、恶心、左眼球突出及流泪 1个月 ,于 2 0 0 0年 1月 1 7日入院。患者曾于 7年前在外院行“左鼻息肉”手术 ,未行病理检查。体检 :左眼球向外前移位 ,视力、视野正常 ,无复视。左鼻腔可见灰白色肿物 ,表面糜烂、质脆、易出血 ,无臭味。CT扫描示双筛窦、左鼻腔及颅内有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额叶底部有 3cm× 4cm肿块影 ;骨窗见左筛板、双侧眶纸板及鼻中隔有骨质破坏、消失。鼻腔肿物活检病理报告为嗅神经母细胞瘤。 2 4日在全麻下行颅面联合径路肿瘤切除术。先于前额发际后 3.5cm处… 相似文献
20.
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累及颅底的手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9例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累及颅底的病例,其中良性病变12例,恶性病变17例。经鼻侧进路手术17例,颅鼻联合进路6例,上颌骨截除并眶内容剜出3例,经额和经面中部揭翻入路各1例,还有1例行颈廓清后于颈外动脉插管作区域性化疗。其中有18例行颅底骨缺损修复,修复材料为自体筛骨垂直板、犁骨、鼻中隔软骨、中鼻甲和额骨或额窦内板。14例脑膜修补,修补材料为自体肌肉、筋膜和帽状腱膜等,除1例因手术进路选择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