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为脾肾两虚、痰浊瘀阻是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痰浊瘀阻贯穿于MS的始终,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胰岛素抵抗(IR)是MS各种症状的‘共同土壤’"的认识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c,MS)是指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lstance,IR)相关的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代谢以及生理紊乱,又称为X综合征或IR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中药山楂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代谢综合征(MS)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多种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病态[1]。而胰岛素抵抗(IR)则为这些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IR与空腹胰岛素水平、C肽、空腹血糖以及脂代谢的基本指标相关[2]。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多属"湿阻"、"肥满"、"消渴"、"眩晕"等范畴,临床多  相似文献   

4.
<正>代谢综合征(metabolism synthesis drafts,MS)与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的异常紧密关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MS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研究者认为,MS是多因素共同参与发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高胰岛素血症、肥胖、遗传及环境等起重要作用[2]。MS防治的关键是以纠正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全面防治心血管疾  相似文献   

5.
化痰降浊汤治代谢综合征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又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生化体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症候群。近年来笔者自拟化痰降浊汤治疗MS患者87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患者均符合MS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MS诊断标准:具备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健腹操加药茶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关于MS定义的全球共识的标准,选择新诊断MS患者160例,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给予中医健腹操加药茶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MS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患者的HOMA—IR显著降低,分别为(6.35±1.63)和(4.29±1.53),(P0.01);MS患者的HOMA-β水平水平显著提高,分别为(92.69±15.36)和(120.89±16.92),(P0.01)。结论:中医健腹操加药茶能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临床指标,减轻腹部肥胖,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滋阴清心汤治疗代谢综合征63例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代谢综合征(metasolic syndrome,MS)是指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关的代谢以及生理紊乱的疾病,又称X综合征,IR综合征。在我国MS的患病率为17.5%,并有逐年升高趋势。近年来笔者用自拟滋阴清心汤治疗MS患者63例,并观察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搜风顺气丸治疗代谢综合征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等多种成分异常聚集的症候群[1],其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IR).MS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MS)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微量蛋白尿等临床症候群,而胰岛素抵抗为MS疾病的病变基础,亦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发病前即(糖耐量低减IGT时)已出现,尤其在老年患者更突出.本文观察了复方淫羊藿冲剂对老年代谢综合征糖耐量低减相关指标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病理基础的一系列慢性病聚集,采用中医护理原则,对老年患者开展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促使老年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并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的药物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从经络辨证理论出发,从整体状态辨治,创立了"三焦经络瘀滞"理论。该文率先对姜良铎教授在门诊患者辨证论治中经常采用的三焦经络瘀滞理论进行了中西医临床特点研究总结,探讨其内在规律性。文中首先对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姜教授诊断三焦经络瘀滞的279例患者的中西医疾病特点。通过该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三焦经络瘀滞患者女性多见,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病程迁延,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常见,其现代西医疾病诊断与传统中医辨证症候群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三焦经络瘀滞症候群表现以热证状态居多,中年患者是三焦经络瘀滞的常见患病人群,西医诊断的相关信息有助于诊断三焦经络瘀滞。  相似文献   

12.
对热实结胸从三焦腑证立论的观点,提出了具体完整的的证治概要,并以临床举例显示其运用价值,从而印证中医三焦之腑的客观存在性及其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独立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热实结胸的形成机制、部位特征、病性特点和立法处方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热实结胸与三焦腑证的内在联系,进而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印证了中医三焦之腑的客观存在及其独立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在《黄帝内经》痹证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涵盖了五体痹和脏腑痹,亦包括风寒湿邪直接侵袭脏腑诱发的痹证。外邪伏留是致病的关键,透邪外出是本病的辨治要点。“顶焦”是仝小林在临床中以空腔归为“一焦”为依据,在经典的“三焦”的基础上,将颅腔和髓腔定义为“顶焦”,将“顶焦”增补进三焦系统,突出中医对神经及精神系统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四焦”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脏腑风湿中关于顶焦的诊疗为临床上许多难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的辨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论述张仲景对三焦整体的认识。"三焦"概念是人体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张仲景以三焦为工具阐述人体的气化功能,提出"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生理观,三焦生理特性为"气之终始""三焦分部"。疾病的病因、发病、发生发展均由"三焦竭部"(即气化失常致三焦阻竭,相互不通)产生。疾病的病因为外邪干忤经络;根本病机是三焦不归其位,上中下相逆。诊治疾病应"审查表里,三焦别焉",即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形、病势进行诊治。张仲景对三焦整体认识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为代表的秦汉医家对三焦认识基础上的综合和超越,丰富了"三焦"的概念,为后世医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述了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论治多部位结节。临床中大量肺结节患者多合并有甲状腺结节或乳腺结节,姜教授提出三焦郁滞是多脏腑同病、多部位同病的关键,是多部位结节形成的基本病机,临床表现除肝郁症状外尚有内热外凉、上热下寒、左右不通等三焦不通症状群,治疗以通调三焦为治疗原则,采用四逆散合升降散加减疏利三焦气机、解除三焦郁热,即流通气血,交通表里,通达上下,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多部位结节提供了有效治疗方法和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于洪  王强 《天津中医药》2007,24(4):313-314
干燥综合征以口干、眼干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机为少阳三焦经、腑瘀阻,失于通畅,使气血津液、水谷精气不能上乘,失于濡养润泽致燥;三焦气化、相火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停,阻滞三焦,水津失布,或日久化热,煎灼真阴致燥,最终导致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临床以和解少阳,疏利三焦为治则,辨病辨证相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卫气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人体之气,关于其与三焦的关系,有“卫出上焦”“卫出下焦”等多种说法.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卫气本于中焦,成于下焦,散于上焦,行于三焦,上述“出”字不可片面理解,可解释为发出、化生、长成、上传、宣散等多种含义.依据卫气与三焦的特殊关系,引申出补中焦,固下焦,调上焦和畅三焦来治疗卫气相关病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眩晕症以虚证多见,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展,皆能发生眩晕,而阳虚为主者,则可按三焦辨证进行分型辨证治疗,而阳虚所致眩晕,在中老年患者中并不鲜见,因此,此类辨证思维方法值得临床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胡思荣辨治咳嗽,在继承了先贤整体论及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务实地补充了自己的新解。临证中擅长运用温病学理论,倡导和调气机的指导思想,从三焦气化功能角度辨证,采用宣降同用,化润并举,上下分消等法论治咳嗽,引入因时参辨,灵活施药,发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优势,临证思辨,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