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世福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7):2319-2319
目的:了解不同原因惊厥后痫波发生率,及时发现癜痫和癜痫综合症。方法:对46例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本组46例患儿出现波19例占39.1%,其中热性惊厥组(26例)痫波10例占38.5%,低钙低镁组(6例)痫波1例占16.7%,癫痫组(6例)痫波6例,性脑炎组(2例)痫波2例。结论:对惊厥患儿应及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尽早发现癫痫和癫痫综合症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热性惊厥组video—EEC痫波特征与患儿年龄有无惊厥史发热程度及本次惊厥持续无关。 相似文献
2.
3.
小儿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急症、小儿各年龄均可发生。我科1994年3月至1995年3月诊治168例,其中135例作脑电图(EEG)检查,并与其临床表现关系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5例,女50例,发病年龄~1岁8例,~3岁42例,~6岁38例,~12岁40例,>12岁7例。1.2 临床表现:患儿皆因惊厥而就诊,起病30分钟内诊治者极少数,绝大多数惊厥发生1~6小时内。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35例占25.93%,强直性抽搐53例占39.26%,限局性抽搐47例占34.81%,呈持续状态16例(其中病毒脑炎6例)占14.29%。绝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4.
5.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紊乱的一种症状。常提示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且惊厥易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而预后又常取决于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现将我科1987年1月至1989年10月所收治的258例新生儿惊厥,216例进行脑电图(EEG)检查,作临床与EEG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儿童热性惊厥NSE与视频脑电图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视频脑电图在热性惊厥儿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40例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和30例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在发作以后的第1天和第7天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NSE进行检测。同时对所有患儿在发作第1天、第7天和1个月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在惊厥后24h和7d 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E浓度在单纯性惊厥和复杂性惊厥中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NSE恢复的越慢,脑电图的异常率越高。结论患儿NSE在发作以后24h内明显增高,尤其是复杂性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的异常率和NSE浓度变化有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24小时脑电图(AEEG)监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意义,对118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结果,AEEG总异常率为40.7%,痫样波检出率6.8%。年龄≤2岁与>2岁组、体温>38.5C组与≤38.5C组、首发组与反复发作组比较,后者AEEG异常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0.01)。提示,发作次数越多AEEG异常率越高。对AEEG异常和有痫样放电的患儿均应给以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9.
孔慧斐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3(4):36-37
<正>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在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起病年龄多数在6个月至3岁之间。FC反复发作时将有可能引起脑功能损伤,因而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3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发病后早期的脑电图,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小儿热性惊厥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0 5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5例患儿中复发 6 1例 (5 8.1% )。首发年龄 8个月~ 3岁 5 2例 (4 9.5 % ) ,初发体温 <39℃ 4 7例 (4 4 .8% ) ,有热性惊厥家族史者 4 5例 (4 2 .9% ) ,缺铁性贫血 35例 (33.3% ) ;低钠血症 39例中惊厥≥ 2次 2 4例 (6 1.5 % ) ,而血钠正常 31例中惊厥≥ 2次仅 3例 (9.7% ) (P <0 .0 1) ;6 0例患儿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①首发年龄小、初发体温低、热性惊厥家族史阳性、缺铁性贫血及低钠血症均为复发的危险因素。②对于缺铁性贫血、低钠血症及伴有心肌损害的患儿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小儿惊厥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治措施。方法对93例惊厥患儿的发病情况、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93例中,6个月~3岁婴幼儿共63例(67.7%);病因复杂,多数有发热,发作时或发作后体温≥38.5℃56例(60.2%);临床可有大发作、细微发作、惊跳、烦躁不安等多种表现;止惊剂首选地西泮,新生儿首选苯巴比妥钠,42例(45.2%)于入院当日止惊,76例(81.7%,含当日止惊者)于3d内止惊,用止惊剂平均1~5次;使用单种止惊剂共57例(61.3%),联合或交替使用止惊剂者36例(38.7%)。原发病治愈85例,好转8例,治愈好转率100%,93例患儿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小儿惊厥以婴幼儿最多,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发热为最常见诱因,惊厥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而及时吸氧、正确使用止惊药物及时控制惊厥、治疗原发病是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小儿惊厥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小儿惊厥的病因与治疗体会.方法 对龙岩人民医院儿科住院213例小儿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婴幼儿惊厥病因以热性惊厥为主[136例(82.42%)],其次为颅内感染[18例(10.90%)],〉3~6岁儿童仍以热性惊厥为主[16例(66.67%)],〉6岁儿童惊厥病因以癫痫为主[4例(57.14%)],新生儿惊厥以缺血缺氧性脑病为主[9例(52.94%)],其次为颅内出血[4例(23.53%)].结论 热性惊厥为小儿惊厥的主要原因,其次为颅内感染、癫痫,新生儿则以缺血缺氧性脑病为主,其次为颅内出血,小儿惊厥病因众多复杂,寻找病因,治疗病因,尽快控制惊厥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热性惊厥(FC),又称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首次发作年龄一般为出生后6个月至3周岁间,平均18~22个月[1],部分患儿会导致儿童癫痫的发生[2].我国儿童发病率约为3.9%[3].脑电图(EEG)是FC的常规检查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FC患儿108例,男76例(70.4%),女32例(29.6%),男女比为2.4∶1;年龄3个月~10岁,平均3.6岁,其中3个月8例,4个月~1岁13例,~3岁42例,~6岁24例,~10岁21例;首次发作41例,反复发作67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与脑外伤及转变为癫痫病发作的关系。方法:对50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追问病史及脑电图(EEG)检查。结果:部分患儿有脑外伤病史,EEG检查符合脑外伤改变。结论:热性惊厥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外,可能与脑外伤有关,脑外伤可加重病性及转为癫痫可能。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视频脑电图监测效果的影响,提高视频脑电图监测成功率.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1月在本科进行的视频脑电图检查133例,将2010年9月以前监测的65例患儿设为对照组,以后监测的6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对观察组患儿在视频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全程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成功率.结果观察组68例患儿中,视频脑电图监测成功61例,有缺陷的6例,因病情变化中断监测1例,成功率为89.7%;对照组的65例患儿中,视频脑电图监测成功45例,有缺陷的15例,失败5例,成功率为69.23%.比较2组患儿监测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小儿视频脑电图监测由于患儿不会主动配合,过程中常因电极脱落、患儿哭闹等使监测结果存在较多缺陷,采用护理手段进行干预后,能有效提高小儿视频脑电图监测成功率,减少监测缺陷,更好地辅助诊断,此方法应在小儿视频脑电图检查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时脑电图(EEG)特征与继发癫痫发作以及FC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我院200例6月~6岁患儿FC、EEG的特征以及与FC的转归.结果首次FC发作时EEG异常率为33%;EEG异常率与年龄、体温、发作次数有关,与FC家族史无关.EEG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局灶性和FC持续时间>15分钟)有关.15例患儿有发作性棘波,随访3~5年,用苯巴比妥间歇性预防治疗,有5例复查10次以上仍有棘波,最后诊断癫痫.结论 FC患儿的EEG研究发现EEG异常与发作年龄、再发次数、体温、临床特征有关,与家族史无关.5例最终转归为癫痫,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9.
对34例热性惊厥(FC)患儿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34例脑电图结果正常23例(67.7%),异常11例(32.3%)。异常者中发作性EEG异常4例,非特异性异常7例。EEG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有关系,可作为推断本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许华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9):2834-2834
在儿科急诊中,经常可以遇到小儿惊厥。其中最常见的是高热惊厥。但也可由其它疾病引起。(如癫痫、化脓性脑膜炎等)。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小儿带来很大影响。现将38例典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