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再生医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应运而生的新兴治疗方法中,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具有无创、非侵入、高穿透及低衰减的优点,可有效刺激周围神经再生。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联合应用LIPUS和生物材料神经导管(NGC)可进一步提高轴突再生率,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极具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LIPUS联合声学功能NGC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科临床中四肢开放性损伤伴有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59/5,修复后功能完全恢复仅占10%~259/5(Luridborg),因此如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就成为骨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早在1873年,Hueter就开始用外膜缝合进行损伤神经的端端  相似文献   

3.
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水平   总被引:54,自引:5,他引:49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但其疗效仍不理想,尤其臂丛等高位神经损伤的诊治一直是临床医学的一大难题。当前,应强调动员多方面的力量,明确职责,协同攻关。首先,领导者的责任是不要急功近利,切实把握周围神经损伤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向的决策。第二,临床工作者的责任是要认认真真地做事,重点一是要明确周围神经神经的常见性,严防漏诊;二是要明确周围神经损伤手术指征,配合药物、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第三,手术者的责任是选择最终手术方法,酌情行神经松解、神经缝合、神经移植、神经移位术等。第四,研究者的责任是探索临床难题,主要包括神经再生缓慢问题、肌肉萎缩的变性与防治问题、灼性神经痛的治疗问题、手内部肌功能恢复问题等,应重视人类的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特殊性与规律性研究,提高周围神经损伤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在损伤后可以通过瓦勒氏变性反应实现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而受损神经发生瓦勒氏变性反应的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就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和再生研究领域中,有关巨噬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 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 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外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质量,近30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神经营养因子、施万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层黏蛋白等物质在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了解,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已由单一的显微外科方法发展到现在的神经移植、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目前神经修复方法做一个回顾.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损伤感觉终器退变与重建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灵长类动物指神经切断后感觉终器的退变和不同时间修复神经后感觉终器的重建过程,以证实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感觉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方法采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纤维镀银染色、非特异胆碱酯酶染色、感觉终器超微结构观察等。结果经计算机图象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结果:Meissner小体失神经支配30周基本退变消失。在小体消失前修复神经,再生神经纤维可以与残留的小体重建连接。Meissner小体消失以后不能再生。再生神经纤维长入真皮乳头,以游离末梢的形式恢复部分功能。pacinian小体退变缓慢,修复神经后可以恢复基本结构。结论:作者认为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重建感觉功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后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伤、手术可因盆神经丛和 (或 )海绵体神经损伤而造成勃起功能障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使损伤神经自我再生修复 ,完全恢复勃起功能。本文综述近年来勃起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试图寻找出一种促进损伤的勃起神经再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目前国内外导电性纳米神经组织工程,尤其是导电性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CNT)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导电性纳米神经组织工程及导电性CNT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导电性纳米神经组织工程相关研究目前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导电性CNT能促进雪旺细胞附着、生长和增殖,并能模拟神经髓鞘的导电功能,在刺激和引导神经生长及轴突再生方面起重要作用。结论导电性CNT在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有望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勇于探索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勇于探索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疗法韦加宁近10多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周围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的深入研究,其中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期收集了5篇有关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和加速神经再生方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给广大临床医...  相似文献   

11.
感觉小体退变与神经再支配的研究进展王金武综述范启申审校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重建也有了很大发展,在运动神经终板再生的基础上,又对感觉神经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感觉神经末梢植入皮肤后再生良好,但感觉小体退变和神经再支配的细胞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修复后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16只行双侧腓总神经切断1年后,随机分成退变组和修复术后1、3及5个月组。另设4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外膜缝合法修复神经后1、3及5个月行电生理学观察,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法显示脊髓运动神经元,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①失神经1年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为正常的4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晚期修复腓总神经1、3及5个月,脊髓运动神经元分别为正常的48%、57%和68%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可逐渐恢复正常。③随着再生时间延长,神经传导的潜伏期缩短、神经肌肉传导速度增快和动作电位波幅增高。结论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和神经电生理均表现再生迹象,提示晚期神经损伤仍有修复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工作中周围神经损伤很常见。人们认为周围神经损伤时不能恢复的,直到在十八世纪末期,才渐渐发现修复的可能性。有些周围神经的损伤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断端,神经外膜完整但是神经纤维断裂。在合适的条件下,近端的神经纤维能再生重新连接远端的神经纤维。但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损伤神经的近端会形成神经瘤和瘢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的细胞和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由多种细胞参与,并受多种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 子分子水平的调控,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损伤后 ,传统治疗方法是行外膜缝合。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 ,通过束膜吻合来改善其功能 ,仍不理想。近年研究表明 ,神经损伤后 ,其远端可以产生神经营养、神经趋化物质 ,能引导再生轴突准确地长入其远端正确通道。一、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发展概况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历史 ,大体可分三个时期。其中贯穿三种观点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难以分开。(一 )接触诱导观点与机械力学时期 :193 4年 ,Weiss把血浆灌注到一种特别设计的框架内 ,血浆凝固后依框架的不同形态形成不同方向的张力线 ,将神经细胞移入其中进行离体…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围神经损伤在工作和生活中较为常见。它的治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一神经外膜缝合期此期仅缝合神经外膜而未对神经束做对合处理,因此疗效欠佳。二神经束膜缝合期20世纪7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临床,使束膜缝合成为可能,并使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疗效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吻合口瘢痕、卡压、功能束错误对合等原因,疗效仍不令人满意。如果神经缺损较长,还需另取供区的功能性神经行神经移植。三分子生物学修复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进入了细胞分子水平,在损伤反应、再生机制和…  相似文献   

17.
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技术迄今已得到很大的改进,但神经功能仍停留在部分恢复的状态,人们对神经损伤修复中所涉及的神经、化学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所知尚少。已经证明许多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功能的发育、维持和调节等作用中至关重要,这些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和近年来分离鉴定出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本文综述了周围神经损伤和再生的过程及雪旺细胞和各种营养因子的作用.并展望病毒载体及细胞介导的DNA链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18.
崔玉明 《中国骨伤》2000,13(9):575-575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进行概述。1 不同缝合方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1 1 神经外膜缝合术 就是利用神经干外膜结缔组织层较厚的特点 ,进行断裂神经的对端缝合。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对神经干内干扰小 ,创伤反应小 ,抗张力强[1] ,但是 ,尽管应用了显微无创缝合技术 ,进行精细操作 ,但仍然不能使神经束准确对合 ,神经束之间的重叠、扭曲、偏位、嵌顿和滑脱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 ,吻合口结缔组织增生 ,阻碍了再生神经轴突通过 ,从而影响了神经的再生和恢复[1] 。1 2 神经束膜缝合术 这是利用包绕神经束的一层薄的束膜进行缝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常有大段神经缺损,修复大段神经缺损是骨科、显微外科的一大难题.自1932年Balane首次采用神经移植以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方法已在临床应用[1~4].70年代以来各国生理解剖及临床外科学者研究周围神经日益增加.特别对轴突再生、神经血循环、血管渗透性束膜屏障作用、神经本身的弹性、吻合口张力、电生理以及神经再生等方面都进行大量研究,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揭示了神经轴突再生自我完善的生物反馈规律,显露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环境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机制的相关文献,对其修复过程中的微环境变化进行综述。结果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依赖于损伤神经所在的微环境,包括神经再生通道建立、神经营养因子调节、炎性反应、激素调节、信号通路调控及酶的调节,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胞体轴突近远端的变化。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其修复微环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基因工程和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