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BCS患者进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11例患者在CT扫描后2周内均在DSA下行介入治疗,其中CT图像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1例成像均满意,不但清晰显示了肝脏、脾脏的病变,而且也清晰显示了肝静脉、副肝静脉、下腔静脉以及侧支循环血管情况。结论:MSCTA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检测肝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临床初诊疑为肝血管疾病的患者,行64层MSCT后,对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根据结果来判断MSCT对肝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29例都能清楚显影肝动脉、肝静脉及门静脉三维图像及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肝血管造影,对肝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动门脉期三维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肝癌和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在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和最大密度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包括肿瘤供血血管及变异血管、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隔离症患者的胸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后处理重建图像资料。结果:12例病例,9例为肺叶内型,3例为肺叶外型;10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可显示12例异常供血血管(其中7例来自胸主动脉,5例来自腹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1例引流至奇静脉,1例引流至半奇静脉,其余均引流至下肺静脉。结论: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走行,对肺隔离症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即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102例患有原发性肝癌的病人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价值.结果 用MSCT(多层螺旋CT)扫描的102例病人中,在肝中的癌结节一共被检查出123个,在处于延迟扫描的时期、处于门静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动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平扫的各被诊查出有96、89、112、62个病灶.确诊概率分别是:78.05%、72.36%、93.49%、50.40%.结论 MSCT(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很大,足目前更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病人采取心电门控MSCT(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所得出的数据采取三维重建,当中17例和以往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0例病人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全部显示成功,高达100%。对中段和远段的显示,横断面图像要比重建图像明显。7例呈现内支架8只。6例塔桥手术以后呈现桥血管15桥。17例多层螺旋CT呈现冠状动脉狭窄19处,通过DSA检查显示20处。结论:冠心病采取MSCT进行诊断,可以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后处理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主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数据传输至ADW4.2工作站行后处理,包括遮盖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SSD)和仿真内镜(CTVE)等各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升主动脉瘤2例,降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瘤9例以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各4例。结论:16层螺旋CT横断面及三维图像能够快速、准确、无创、全面地显示动脉瘤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与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肾脏病变及肾血管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因肾脏疾病进行MSCT扫描与CTA检查的患者94例。整理94例患者MSCT扫描图像与CTA重建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共同评估观察MSCT扫描图像与MSCTA重建图像,对肾脏及血管病变的检出个数与扫描检查优势进行分析。结果 MSCT扫描对94例患者检出病灶结节共58例,其中肾实质病变36例,囊性病变9例,肾畸形者12例,肾动脉血栓1例;CTA技术图像对94例患者检查出病灶结节共73例,其中肾实质病变37例,囊性病变9例,肾畸形12例,肾血管病变15例。MSCT对肾实质病变检出例数较多,对血管病变检出例数劣于CTA技术。CTA技术图像对94例患者病灶检出例数较MSCT平扫多(χ~2=22.267,P0.05)。结论 MSCT扫描图像对肾实质结构变化显示突出,CTA各项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全面的准确显示病变区,在多角度体现肾脏与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MSCTA有利于影像医生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显示,准确掌握患者肾血管解剖走形,为临床提供重要影像学资料,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泌尿系检查中的扫描方法及多层面重建(MPR)、三维容积重建(3D)、曲面重建(CP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重建功能强大的有利条件,对474例患者行泌尿系平扫,167例行双期、延迟期扫描.根据病变情况对72例进行了MPR、3D、CPR等重建。结果:474例患者中,占位性病变包括良恶性肿瘤、结核等297例:囊性病变包括囊肿、积水等98例;正常79例,重建后MPR、3D等均显示优秀。结论:16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技术,后处理图像优秀,将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指导骶髂关节(SIJ)穿刺活检与关节内注射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及影像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拟行SIJ穿刺患者21例共42个关节,术前行容积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作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 thin)、容积再现技术(VRT)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并根据所得任意平面二维或三维立体图像选择穿刺靶点,分析各种重建图像对SIJ关节穿刺的指导意义。结果 21例穿刺均术程顺利,无并发症。结论 MSCT三维重建在指导SIJ穿刺活检及关节内注射中有较高应用价值。以c-MPR和VRT两种后处理技术最为适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布-加综合征(BC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6例临床中经过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的BCS患者,回顾分析其入院时彩色超声诊断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并根据患者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阻塞情况进行分型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病理诊断分型为:肝静脉型8例,下腔静脉型14例,混合型4例。超声诊断结果为:肝静脉型7例,下腔静脉型13例,混合型3例。1例混合型误诊为下腔静脉型,2例漏诊。诊断准确率为88.5%。结论彩超在诊断断布-加综合征中有较高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PV)、肝静脉或下腔静脉(IVC)癌栓的处理。方法总结1993年1月~2002年1月采用肝切除和癌栓取出术治疗HCC合并PV、肝静脉或IVC癌栓68例,其中PV癌栓63例,肝左静脉癌栓1例,肝中静脉癌栓合并PV左支癌栓1例,肝右静脉、IVC合并PV右支癌栓1例,IVC癌栓2例。结果6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其中2例患者在术后30d内死亡,术后30d病死率为2.9%,其余6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肝切除和癌栓取出术治疗HCC合并PV、肝静脉或IVC癌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就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观察。方法:10例患者,先行中上腹常规MRI扫描再行肝静脉、下腔静脉MRA检查。结果:常规MRI发现1例存在两支肝静脉同时狭窄,3例肝段下腔静脉处狭窄,其中1例下腔静脉肝段及以下广泛血栓形成。MRA显示6例肝段下腔静脉狭窄,1例肝静脉狭窄、变细,3例肝段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变细。其中3例发现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全部病例均显示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门脉高压表现。结论:MRA检查对诊断布—加综合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015年确诊HVOD的15例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5例患者CT平扫表现为肝脏增大,肝实质密度均匀减低,增强呈"地图状"强化,门脉期明显;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肝段变细,肝静脉显示欠清晰。病理学表现为肝窦淤血、扩张,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结论病理检查对确诊肝小静脉闭塞病影像诊断有重要价值,CT增强检查是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e occurrence of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is reported in India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tient was a young man, various clinical diagnoses were made and he finally died after an attempted membranotomy for suspected membranous obstruction in the inferior vena cava. Autopsy revealed classical E. multilocularis infection of the liver with direct spread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the right atrium and through the diaphragm into the base of the left lung. It also had caused an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to the hepatic venous flow by direct physical pressure distorting the proximal intrahepatic por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n addition the patient had multi-valvular lesions of rheumatic origin and a terminal infective endocarditis due to staphylocc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用磁共振机和自动注射器对147例患者行肝脏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10~15ml(0.2mmol/kg),注射流速为2ml/s。注射后30s和70s进行双期扫描。结果:147例肝动脉期、门脉期影像显示良好,并能很好地显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4例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因各种原因双期显影不佳。结论:磁共振行自动高压注射对肝脏进行增强扫描,对肝脏许多疾病的诊断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引导在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需进行脐静脉置管的60例早产儿进行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置管前应用高频探头测量引导路径各段的长度,估算导管插入长度,置管术中根据超声测值预判导管顶端置于脐静脉肝内段时开始进行实时超声引导,缓慢引导导管顶端通过门静脉左支囊部、静脉导管到达下腔静脉内,而未进入右心房内,回抽血顺利,固定导管后,超声扫查再次确认导管顶端置于下腔静脉内,引导结束。结果 60例研究对象中脐静脉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93.3%(56/60);术前超声测量引导路径预判导管插入深度(7.70±0.72)cm,实际置管深度(7.59±1.20)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具有很好的导航作用,且可明确置管失败的原因;术前应用超声检查可观察置管路径各段的情况,且术前超声测量引导路径预判导管插入深度可给实际置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门腔分流器械.包括子、母两个钕铁硼永磁体和介入操作器械。它基于磁压榨技术原理.通过介入途径分别将子、母磁体置入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子母磁体自动对位相吸后压榨门静脉壁和下腔静脉壁。两周后.在二次介入操作下将子母磁体取出,门腔分流道即建立。主要用于门脉高压症微创分流手术。优点是介入下操作,门腔分流道建立后体内不存留任何异物.分流道可保持长期通畅.而且分流道口径不会扩张,可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经超声检查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已发生肺动脉栓塞,均接受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180例患者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全部成功,滤器全部置入在肾静脉水平下方1~3 cm的下腔静脉之内,无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部血栓形成,149例(82.8%)随诊1、6、12个月,其中55例(30.6%)随诊超过36个月,均未见有滤器漂移、变形、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腔静脉通畅率约95.6%.结论 腔静脉滤器置入是目前治疗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A 19-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with fever, haematuria, general malaise, pain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pelvis and a full feeling in the left lower abdominal quadrant of the abdomen. His history mentioned a varices operation. During admission he developed an acute abdomen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both legs. CT of the abdomen showed a pathologic mass and absence of the vena cava inferior. Laparotomy revealed extensive thrombosis in widened veins. Clinical improvement occurred following adequate thrombolysis. 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vena cava inferior results from aberrant development during organogenesis. Patients are typically asymptomatic, but may present with venous insufficiency at a young age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Absence of the vena cava inferior can be accompanied by other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such as dextrocardia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Diagnosis is made using CT or MRI. Treatment consists of lifelong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if necessary,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