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症状 ,在《伤寒论》中有 10 0多个条文提到发热。有些条文虽未明言发热 ,但实际含有发热的表现。《伤寒论》中的发热是因外邪侵袭人体后引起的。由于邪入部位有深浅之不同 ,正气损伤程度有轻重之差异 ,故发热的情况亦各不相同。《伤寒论》关于发热的描述共有 13种情况 :发热、身热、外热、恶热、无大热、身大热、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潮热、往来寒热、微热、烦热、热甚。笔者试从辨证角度对其进行分析。1 发热所谓发热 ,除指体温高于正常之外 ,还包括患者体温正常 ,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或医生触诊病人有…  相似文献   

2.
针对古今医家对四逆散方证的病机认识有热厥、寒厥、阳郁或热厥轻证三种不同观点,进行辨析,认为四逆散方证病机当属“气厥”,即因气致厥之谓。这种观点,既与《伤寒论》厥证论治内容不矛盾,又和其方药机理相吻合,符合仲景的原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病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张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6):709-712
六经病存在特殊证型,临证应知常达变,悉心鉴别.本文对太阳病表寒化热证、阳明病胃中虚冷证、少阳病三焦水郁证、太阴病脾络瘀滞证、少阴病阳郁不舒证、厥阴病纯寒证和纯热证进行了初步辨析,冀对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6.
烦躁是临床常见的伴随症状 ,有时也是病人的主诉症状 ,特别是一些老年病患者更是多见。因此探求烦躁之病因病机对临床治疗颇有指导意义。早在《内经》就有“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肺痹者 ,烦满而呕”、“夫心胀者 ,烦短气”、“烦而不能食”等论述 ,指出因火、因痹、因胀、因虚均能致烦。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有关烦躁条文近 70条 ,对烦躁症作了详细阐发 ,因此从中探析其机理颇有必要。1 外邪郁闭致烦躁 ,多见于太阳、少阳病过程中第 38条“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此条是太阳中风 ,…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伤寒论》涉及脾骨证候的有关条文,分别从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后世医学家以脾胃为本作为治疗指导思想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9.
痛证是<伤寒论>所述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散见于三阴三阳诸篇之中.全书明言"疼痛"的条文达70条之多,约占整个条文的六分之一弱,如以含有疼痛之意的条文计算,可达200余条,占整个条文的二分之一强.<伤寒论>对痛症的论述就其分类有头痛、咽痛、胸痛、心下痛、腹痛、阴痛、四肢痛、腰背痛等,就其性质来说有烦痛、满痛、结痛、急痛、拒痛、硬痛、大实痛、微满痛等.  相似文献   

10.
依据<内经>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原理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病性证素"阳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阳郁"病性在《伤寒论》原文中的体现,"阳郁"病性成因与治疗,"阳郁"病性在临床中的应用三方面探讨了应将其列为病性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朱千赜  于志峰 《光明中医》2016,(11):1630-1632
虚劳为临床迁延难愈的疾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是中医归属于虚劳的现代疾病,笔者在跟师临证过程中认识到对于虚劳气阴两虚证以及脾肾亏虚证,甘温除热法收效不俗。现代人群生活方式可致脾胃多有损伤,虚劳患者气虚发热者亦不在少数。脾气健运是滋肾填精的桥梁,虚劳为病伴有发热辨明发热病机,气虚发热证时采取甘温除热法治疗往往有所成效。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寒热并调学术思想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对张仲景寒热并调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归纳其中18首方剂,并略谈本人的学习、实践体会,认为寒热并调的学术思想,现在仍广泛、有效地运用于临床,指导者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围绕着“寒邪伤阳”这个主线展开,一般情况下阴进阳退为病进、阳进阴退为病退,有一分发热,则留有一分阳气;在《伤寒论》中发热是正气与寒邪争抗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然而寒邪作用不同的病所(六经各具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兼夹不同的病因、结合不同的体质,所产生的发热则各具其特点,从中也可提示疾病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本文对《伤寒论》太阳经发热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展示伤寒六经发热与疾病传变转归的关系,以便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对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感染者,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具有发热性质的急性病症或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研究介绍了EBV致发热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剖析其致病免疫机制,进而从中医温病学视角,探讨该类疾病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特征,为中医温病学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调者,和也,平其不平也。"通过对前人治疗温病发热的经验总结,从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个方面对温病发热调治脾胃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现代综合征、癌症、医源性疾患以及心身疾病有所增加,人们在痛感现代医学的局限性的同时,将眼光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国传统医学。就心身疾病而言,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到的防治方法和理论体系,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综观《黄帝内经》,无论是对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预防,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本文仅就《内经》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基本特点作一探讨。 《内经》治疗心身疾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滕乔生 《光明中医》2010,25(7):1210-12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湿温病发热的疗效。方法对28例经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用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每天1剂,服2~4天。结果 2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消失,3例患者经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2天,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均恢复工作和学习。结论中医在治疗湿温病方面比西医效果显著,尤其是在退热方面。  相似文献   

19.
治疗1例症属气虚后外感暑湿,久治不愈之患,为内伤发热。采用清热凉血,养阴通络为主要治则,先后用8剂而愈。  相似文献   

20.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