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气滞胃痛冲剂为主治疗胃脘痛642例李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李永昌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克山161600)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3年来,笔者应用本溪第三制药厂、大连长白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气滞胃痛冲剂,辨证治疗以胃脘痛为主证的胃脘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气滞胃痛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53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奥美拉唑80mg+5%葡萄糖25mL,1次/d,静滴,0.5~1h内完成。治疗组75例气滞胃痛冲剂,2.5g/次,3次/d,开水冲服。均连续治疗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溃疡状况、呕血、黑便症状、出血量、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40例,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35例,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5.9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滞胃痛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气滞型胃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气滞型胃痛是临床最常见证型,中医中药对于该证型的治疗有特长,但大多未做统计分析,笔者在近几年里应用成药——气滞胃痛颗粒治疗本病,采用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对治疗前后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胃痛系列中成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阴虚胃痛冲剂,是根据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治疗胃痛的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观察了1531例,共治愈294例(19.20%);显效669例(43.70%);有效462例(30.18%);无效106例(6.92%);总有效病例数1425例,总有效率93.08%.同时还对这三种中成药进行了药效学、急性毒性等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刁云鹏  韩凌  李坤  黄珊珊  周琴  张厚利 《中成药》2011,33(8):1307-1311
目的 考察气滞胃痛颗粒(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延胡索)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大鼠的离体肠平滑肌条为模型,考察加入气滞胃痛颗粒对大鼠肠平滑肌条收缩状况.通过给予多巴胺制作胃肠运动抑制模型,采用营养性半固体糊加活性炭法测定正常及胃肠功能抑制小鼠的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结果 在20 ~160 mg/mL浓度范围内气滞胃痛颗粒显著促进大鼠肠平滑肌条的运动.气滞胃痛颗粒(3.90 g/kg)可促进正常小鼠的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气滞胃痛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975、1.95、3.90 g/kg)可以改善多巴胺引起的小鼠胃排空障碍以及小肠推进抑制作用.结论 气滞胃痛颗粒对大鼠肠平滑肌条的收缩具有促进作用,气滞胃痛颗粒具有促进小鼠胃肠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气滞胃痛颗粒镇痛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东  孟宪生  潘英  韩凌  包永睿 《中成药》2012,34(3):556-558
目的 研究气滞胃痛颗粒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醋酸扭体法和甲醛致痛法,观察气滞胃痛颗粒的镇痛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甲醛致痛大鼠血清中环磷酸腺苷(cAMP)和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炎足中的PGE2含量.结果 气滞胃痛颗粒可以显著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可以显著抑制甲醛引起的大鼠疼痛反应;可以显著提高甲醛致痛大鼠血清中cAMP浓度,同时显著降低血清中PGE2浓度;可以显著降低大鼠炎足中的PGE2含量.结论 气滞胃痛颗粒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cAMP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抗炎镇痛作用的气滞胃痛颗粒有效组分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在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有效组分体内外筛选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该复方中7个主要组分与抗炎镇痛活性相关性分析研究,从化学组分群的层次上揭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L16 (215)正交设计表将气滞胃痛颗粒中7个主要组分制成16个配方(剂量均按原组方生药量折算),观察各组小鼠的扭体次数、足肿胀度和耳肿胀度,以扭体抑制率、足肿胀抑制率和耳肿胀抑制率为抗炎镇痛活性评价指标,对活性成分与药理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以扭体抑制率为评价指标,气滞胃痛颗粒镇痛有效组分活性大小为:白芍总苷>柴胡总皂苷>延胡索总生物碱(P<0.05);以足肿胀抑制率为评价指标,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有效组分活性大小为:延胡索总生物碱>甘草总黄酮>柴胡总皂苷(P<0.05);以耳肿胀抑制率为评价指标,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有效组分活性大小为:延胡索总生物碱>柴胡总皂苷>甘草总黄酮>白芍总苷(P<0.05).结论 气滞胃病颗粒中有效组分的不同配方对疼痛和炎症模型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该研究确定了各组分与抗炎镇痛活性的相关程度,为气滞胃病颗粒有效组分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气滞胃痛颗粒组方中促胃肠动力有效组分协同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16 组,分别灌胃给予不同配伍组合促胃肠动力有效组分,应用传统半固体糊碳末推进法观察大鼠用药后的胃肠动力变化;测定胃肠组织中NO、cGMP 及Ca2+含量变化。结果:气滞胃痛颗粒中促胃肠动力有效组分以枳壳黄酮和香附黄酮作用显著(P<0.01),香附挥发油和柠檬烯作用明显(P<0.05),两两交互作用表明枳壳黄酮与柠檬烯合用对胃肠动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次分别为枳壳黄酮与香附挥发油、香附黄酮与挥发油、柠檬烯与香附挥发油合用;各有效组分均能使胃肠组织中NO、cGMP 含量降低,Ca2+含量升高。结论:本研究确定了气滞胃痛颗粒各组分与促胃肠动力活性的相关程度及相互间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胃肠组织中NO、cGMP 含量降低,Ca2+含量升高有关,为进一步研究促胃肠动力药效质量控制、配伍及谱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气滞胃痛颗粒及其制剂中白芍、枳壳、甘草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DAD法,以新橙皮苷为内参照物,采用依利特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45min,10%→28%A;45~50 min,28%→95%A),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气滞胃痛颗粒特征图谱中,共标记出10个与白芍、枳壳、甘草3种药材相对应的共有峰;对16个批次的气滞胃痛颗粒进行分析,相似度>0.9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为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气滞胃痛颗粒复方中挥发性指标成分柠檬烯进行含量测定,完善气滞胃痛颗粒复方中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无糖型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的最佳前处理工艺,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与此同时定量检测10批气滞胃痛颗粒的柠檬烯含量,确定其含量限度。检测气滞胃痛颗粒红外光谱,并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与柠檬烯含量相关的谱峰。结果:实验所得的柠檬烯的最佳前处理方法为取无糖型气滞胃痛颗粒2.5 g,加甲醇50 m L,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40 k Hz)30 min,经方法学考察确定,柠檬烯线性范围为0.17~1.68μg(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7%,最终确定每袋无糖型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含量应不低于1.00 mg。灰色关联分析共得到3个与柠檬烯含量相关的谱峰。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科学合理,可作为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的含量测定方法,该研究对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评价具有重大意义。结合灰色理论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粗略检验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含量的红外光谱分析法,为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含量的快速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简便和直观的方法,为全面、综合评价中药成方制剂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提供了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组口服气滞胃痛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6,P0.05)。治疗组症状评分:腹痛、腹胀(0.8±0.5)分,腹泻(0.9±0.4)分,便秘(0.7±0.4)分;对照组分别为(1.2±0.3)分、(1.5±0.7)分、(1.3±0.6)分,治疗组单项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治疗IBS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气滞胃痛颗粒配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组)给予气滞胃痛颗粒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对照组26例仅给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疗程28d;观察两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情况及随访四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溃疡愈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滞胃痛颗粒协同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是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活性的谱效关系分析方法,为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在建立气滞胃痛颗粒全时段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拉丁超立方法对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药材随机采样成不同比例组,测定各组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6,NO的抑制率,将药效信息与各组HPLC指纹图谱化学信息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色谱峰对抗炎活性的影响程度,再用BP神经网络进行拟合,建立谱效关系.结果:有25个色谱峰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采用3层BP神经网络,以这25个色谱峰量化峰面积作为输入项,建立了气滞胃痛颗粒抗炎药效的神经网络模型.结论:该模型预测误差小于7%,能较好的拟合复方中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应用于复方中药谱效关系研究.通过谱效研究建立了评价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活性的新方法,是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滞胃痛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胃肠动力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七方胃痛散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前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周治疗时两组均予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第2~8周时治疗组(30例)给予七方胃痛散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奥美拉唑片治疗。治疗结束后,胃镜下取患者胃溃疡周围黏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胃镜疗效相似;治疗组胃黏膜厚度和腺体形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方胃痛散能恢复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形态结构,增强溃疡愈合的组织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茵陈五苓散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茵陈五苓散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检索CTD数据库选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匹配药物-疾病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运用STRING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用(PPI)网络,并将结果可视化;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获取茵陈五苓散防治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46个,作用靶点84个;网络数据表明,茵陈的活性成分具有最大的总度值;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获取GO条目35个,信号通路14条。结论:茵陈五苓散可能是通过Fc epsilon RI等信号通路调控IL6、TNF与PTGS2等靶点减轻炎性反应并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而中药茵陈与活性成分槲皮素可能在这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