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3):112-112,123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7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14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6例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7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大黄粉、云南白药,静脉滴注高丽参注射液,并辨证服用中药煎剂。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大便潜血阴转时间平均为(2.3±1.4)天,对照组大便潜血阴转时间平均为(4.2±1.7)天,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明显缩短止血时间,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自2000年元月~2004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学院!研究员 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开发;;产业;;南瓜南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医疗保健作用显著,以南瓜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欢迎。陕西虽是我国南瓜生产的优生区之一,品种资源也丰富,但产业开发滞后,因此,引导和培育南瓜产业势在必行。南瓜:7540,产业开发:6388,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2~19岁4例,20~39岁44例,40~59岁8例,60~65岁4例;出血时间1~7d;参照西医5版《内科学》教材,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3度,轻度(出血量在400mL/  相似文献   

6.
郭长河 《中医研究》2006,19(10):39-40
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或胆道病变引起的急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近3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89例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89患者,男67例,女22例;年龄:18~20岁5例;21~30岁12例,31~40岁20例,41~50岁17例,51~60岁10例,  相似文献   

7.
曹红 《江西中医药》2002,33(5):38-38
笔者自 1996年 3月~ 2 0 0 1年 2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门静脉高压所致者除外 )患者 96例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96例均按照全国中医血证急症研究协作组制定的标准分型 ,属胃中积热者 6 4例 ,肝火犯胃者 16例 ,脾虚不摄者 16例。2 治疗方法2 .1 西药治疗 静卧、禁食 ,按需酌情给予输液、输血、抗休克、补充电解质等支持对症处理外 ,给予西咪替丁 0 .6~ 0 .8g静滴 ,每日 2次 ;6 氨基己酸 8~10g静滴 ,每日 1次。2 .2 中药治疗  (1)参三七粉 1.5g、白及粉 3g ,用凉水调成糊状 (按 1g粉剂加 8…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9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或胆管病变引起的急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类患者9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990—2005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本院内科住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均经中西医双重诊断并确诊,西医按《实用内科学》(第10版)明确分级标准,中医按1988年11月青岛会议修订的《中医血证急症诊疗规范》标准[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男25例,女5例;年龄22~70岁,平均41岁;原发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胃溃疡6例,复合性溃疡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十二指肠球炎2例,胃癌1例,应激性溃疡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1例;轻度出血(出血量<500 …  相似文献   

10.
温应泉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228-1228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笔者 2001年 1月~ 2004年 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黄白及散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黄白及散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 7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用大黄白及散 ) 37例 ,对照组 (用凝血酶 ) 35例。结果 :治疗组止血率 (95 .6 5 % )与对照组止血率 (94 .2 3% )相近 (P >0 .0 5 ) ;治疗组总止血时间 (2 4 .5 6± 11.34)h ,短于对照组的 (37.0 2± 19.87)h(P <0 .0 5 ) ,而对重度出血的止血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大黄白及散止血效果与凝血酶相近 ,而止血时间快于凝血酶  相似文献   

12.
姚茂清 《中医药导报》2002,8(5):262-262
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 ,即在不同时期采用溶栓、抗凝、脱水扩血管、改善脑代谢等 ,再加中医辨证用药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 ,配合激光、高压氧治疗脑梗死 6 0例 ,结果痊愈 13例 ,显效 30例 ,进步 12例 ,无变化 5例 ,总有效率为 91.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法。治疗组 45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 ,即泰山磐石饮加减结合西药 ;对照组 3 8例 ,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 .3 3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6.3 2 %。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纯雌孕激素行人工周期和以促排卵西药调整月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10 2例为对照组 ,采用西药配合补肾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的 110例为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治愈 10 1例 ,有效率为 92 % ;对照组治愈 76例 ,治愈率为 75 %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5.
云南白药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上消化道血患者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云南白药合剂口服治疗,对照组静点止血药物治疗,治疗5天后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3.3%,P值〈0.05.结论:云南白药合剂口服治疗优于静点止血三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监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药制剂川芎嗪、参脉辅助治疗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 8例喘息型慢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均采用抗炎平喘治疗 ,且治疗组加用川芎嗪、参脉注射液 ,14天为 1疗程。观察疗效和第一秒用力肺活量 (FEV1)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且FEV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喘息型慢支优于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利尿剂、强心剂、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9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单用西药常规治疗 ,常规剂量服用利尿剂、强心剂、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 ,两组均在用药 1个月后分别观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1)两组患者心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 96 %、84 %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2 4h动态心电图 :治疗组室性早搏数及心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5 )。 (3)超声心电图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 (P <0 .0 5 )。 (4)射血分数LVEF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P <0 .0 1)。结论 :中药联合利尿剂、强心剂、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陈金莲 《中医药导报》2002,8(9):552-552
在外搽复方硫磺洗剂的基础上 ,辨证治疗 180例痤疮 ,总有效率达 85 .83% ,优于西药维胺脂胶囊 (P <0 .0 5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6 0例采用作者自拟平肝安神汤加味及西医基础治疗 ;5 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 4 1例 ,好转 16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达 95 % ;对照组治愈 2 0例 ,好转 2 5例 ,无效 9例 ,总有效率为 83.5 %。两组疗效相比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平肝安神汤配合西医基础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胡永东 《中医药导报》2002,8(3):123-123
采用三金排石汤、6 5 4- 2、黄体酮联合治疗尿石症 6 7例 ,总有效率 92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