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第84条“淋家……汗出必便血”,文中“便血”自成无已注为“小便血”,沿袭至今。现笔者运用以原著证原著,以仲景说证仲景说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客观地理解、认识“便血”,认为该证并非是“尿血”,而实为“大便出血”。其据有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103条(《伤寒论讲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1964年版。下引各条同)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仲景立论,意指只要见到柴胡汤证的一个证,而不必强求其他证候全备,便可使用小柴胡汤。然而,仲景没有明确提出但见一证便是究竟是指何证,因而引起历代医家的争议和不同认识。有指小柴胡汤方后或然诸证(《注解伤寒论》成无已);再为口苦、咽干、目眩证(《伤寒后条辨》程郊倩);有单指往  相似文献   

3.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伤寒杂病论》有关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原著证原著、仲景说证仲景说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借对文以求同义的方法等,全面而客观地探究了该书中的“反”字,认为其“反”有用为假设连词,犹“如”、“若”者。  相似文献   

5.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说明仲景设小柴胡汤非为一证专方,也说明小柴胡汤应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一书,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笔者初学时觉深奥难懂,每每望洋兴叹。特别是《太阳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第101条)一条,觉困惑尤多,参阅诸注解书籍,又见仁见智,争议颇多。如《注解伤寒论》认为,但见一证是七个或所有证中但见一证便可运用小柴胡汤;《伤寒论译释》认为“此条说但见一证便是,应当是在往来寒热症候的基础上,再见到其他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有证之一的,便可确定它为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问世1700多年来,由于部分医家的发挥和衍义,把五苓散证说成是水蓄膀胱的太阳腑证。至五版教材虽去掉“腑证”一词,但仍不离水蓄膀胱之意。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明显欠妥,有必要遵循仲景原著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历史在发展,文字在变迁。同一文字,古今用意不尽相同。因而,研究古典医籍时,切莫忽视这一点。否则,就会脱离原著的思想。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1976年版《伤寒论选读》及《金匾要略选读》;山西中医学院1956年版《伤寒论讲义》;中医研究院1958年版《伤寒论语释》等,就把仲景著作中“脚”与“足”释成同一部位,偏离了仲景的学术思想,例如: 1.《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字、词书和仲景原著等论证了《伤寒论》中“以”的特殊用法──作假设连词,犹“若”、“如果”。并兼言“以……则……”和“以其……必……”句式。  相似文献   

11.
近来读您刊有关张仲景原著的辅导文章很有启发,联想到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87条、97处见“反”字,是这两书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其意义及其作用安在?笔者初步认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的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两方面简述于次: 一、意义:综观全书,“反”字的意义除有“相反”之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并无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13.
“消息“一词,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宋本387条)。历代注家,对此条多随文顺释,而对“消息”二字则很少辨析,如成无己、柯韵伯等是。近顷编辑出版的一些中医学院《伤寒论》教材,释“消息”多以“斟酌”解,如《伤寒论讲义》、《伤寒论选读》等皆然。仔细推敲,似有语意来尽之感。“消”,《说文》:“尽也。又灭也”,《易泰卦》:“小人道消”,引申为减;“息”,《说文》本作喘息,庄子  相似文献   

14.
仲景方堪称方书之祖,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仲景柴胡剂指的是《伤寒论》中以柴胡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的统称.以方证分类注解《伤寒论》者,包括《伤寒来苏集》及《伤寒论类方》.笔者近年来受胡希恕先生及汤本求真氏启发影响,临床上,每以经方取效,现就本人学习并运用仲景“柴胡剂”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或许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一般学者将六经中的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对学习和研究仲景学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三阴病,一般认为属于阴盛阳衰,脏气虚寒,而无经证、脏证的区别。笔者认为,三阳病既有经证、腑证之分,三阴病亦应有经证、脏证之别。尤在泾说:“阳证有在经不在腑者,阴病亦有在经不在脏者”。赵嗣真也认为:“伤寒传入三阴,尚有在经表证”。尤、赵二人明确提出了三阴经证的学术观点,这是比较符合仲景原意的。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对三阴经证略加讨论。一、太阴中风宜解肌发表《伤寒论》274条(按赵刻本,下同)“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方医学派代表人物东洞吉益所著的《药证》一书,系其代表作之一。此书对日本古方医学派影响甚大,亦是此派具有代表性的药学专著,在日本汉方界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研究此书之学术思想,可以窥见日本古方医学派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关于经典著作的研究,不乏启发和裨益。一依据原文,尊重原著《药证》一书,列有“考证”一栏。其内容均摘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于仲景之书,乃是根据前人之论和其临床经验编著而成,故从仲景原著中有关条文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在《伤寒论选读》所收集的398条条文中,以针灸主治或辅治的共有10余条,其中有用针者,有用灸者。这说明仲景不仅精于汤药,而且善于运用针灸。他在总结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同时,对因针灸不当而引起的变证及其救治方法,都做了具体的论述。例如记载因“烧针”、“温针”、“灸”、“熨”等引起的“火逆证”就有10多条之多。本人仅就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谈一点个人体会。1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1.1针刺法1.1.1刺期门以泄血室之热,治疗“热入血室”证。原条文…  相似文献   

18.
“阳微结”一词,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148条。正确地理解,必以仲景原文为据。仲景于条文开首自“伤寒五六日”至“此为阳微结”着重阐述了“阳微结”的脉证和命名,继而以“必有表,复有里也”七字对“阳微结”的脉证特点,在病机上给予高度概括,明示“阳微结”有表、里两部分证候构成,尤其表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仲景除以“必有”二字以示强调外,并在与“纯阴结”鉴诊时更以阳微结的表候(外证)为要点,指出“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而“阳微结”是“半在里半在外也”。藉此,以全无表、独有里的阳明腑证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证”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范忠  管金芳 《河南中医》2009,29(4):318-319
“证”字在《伤寒论》398条条文中出现了34次,《伤寒论》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有是证必用是方。”“证”在《伤寒论》中有四种涵义:①证指症状;②证指证候;③证的精微之处便是“机”;④证是病的互辞。  相似文献   

20.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