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环锯法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双环锯及配套工具并将其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双环锯由护套和2个直径10mm的环锯组成,扩套可容纳2个环锯并排工作,将其横置于施术椎间隙钻孔,开横向长纵向短之骨窗,再以配套工具扩大减压,采用此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结果:随访6-25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8%-100%,无与本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环锯法扩大减压技术减压彻底而切除椎体骨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前路减压术式。  相似文献   

2.
Sheng WB  Liu ZJ  Hua Q  Dang GT  Ma QJ  Liu XG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9):1174-1177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骨联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5例颈脊髓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同种异体骨植入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并分析其结果。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结果 本组35例患者,次全切除椎体69个,其中单椎体次全切7例,双椎体22例,三椎体6例,完成减压104个间隙,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11—37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植骨稳定,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植骨融合率100%;融合时间约6—15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JOA评分7—17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3.5%,优良率为82.8%。结论 在颈脊髓病椎体次全切减压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结合颈前路钢板进行融合和固定可以简化手术步骤、减少创伤,且融合可靠。  相似文献   

3.
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在颈椎前路前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随访6-3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4%-100%。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6例60-81岁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4例取自体髂骨移植,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2例用Cage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入。结果 23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优良率73%。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多器官功能退化,颈部骨质退变,临床表现复杂,多节段发病,诊断及治疗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只要选择适当,高龄并非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环锯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8年10月-1996年3月我院施行颈前路环锯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7例。优良率77.2%,有效率91.4%。术后脊髓症状加重2例,术后3月死亡1例。颈前路环锯扩大减压术,能直接切除病间盘及椎后骨赘,扩大局段椎管,减压可靠,近远期疗效较好,影响手术疗效的基本因素是脊髓受压迫的时间和程度,重要因素是良好的操作技术和确切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6.
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前路颈椎手术患者进行分析,19例患者常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9例加用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术后都行X线检查,21例进行3~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有明显缓减,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者占76.1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或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满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颈椎CT测量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0年5月-2002年5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0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颈椎CT测量,并与术中环锯法所取骨芯的椎体矢状径进行比较;术前对颈脊髓功能进行了JOA评分。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椎体矢状径的CT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继发性椎管矢状径和有效椎管率均与临床的JOA评分密切相关,后者与临床相关性更高。结论:颈椎CT测量值可作为实际值应用。CT测量对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判断脊髓的受压程度和避免手术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对女性患者尤其应注意测量横突孔间距。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报告陈浩作者从1979年10月到1993年10月采取颈前路扩大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术40例,经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26~63岁,平均48.5岁。由于颈髓受到致压物对椎体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单纯植骨和植骨加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行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83例,其中A组采用单纯植骨37例,B组采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46例。比较两组的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5年。两组在临床疗效满意率、住院时间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可缩短骨融合时间,防止发生椎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10.
田勇  卡索  刘成  李丹  马骁 《颈腰痛杂志》2008,29(2):178-179
自1986年Morcher等首先将颈椎前路钢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以来,由于其高度的内在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科自2001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three different anterior approaches for three-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 The records of 12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nterior approaches because of three-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 between 2006 and 2008 we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type of surger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1 was three-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Group 2 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HDF, combination of ACDF and ACCF); and Group 3 two-level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ACCF).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ing blood loss, operation time, complications,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C2–C7 angle, segmental angle, and fusion rate were compar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JOA improvement and fusion rate among three groups. However, in terms of segmental angle and C2–C7 angle improvement, Group 2 was superior to Group 3 and inferior to Group 1 (all P < 0.01). Group 2 was less in operation time than Group 3 (P < 0.01) and more than Group 1 (P < 0.01). Group 3 had more blood loss than Group 1 and Group 2 (all P < 0.01) and had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 than Group 1 (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lood loss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observed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2 (P > 0.05). ACDF was superior in most outcomes to ACCF and ACHDF. If the compressive pathology could be resolved by discectomy, ACDF should b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ACHDF was an ideal alternative procedure to ACDF if retro-vertebral pathology existed. ACCF was the last choic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2.32±5.73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病变累及3个节段29例,累及4个节段3例。术前JOA评分为8.07±1.82(5~11)分,颈前柱高度为67.29±2.63(61.98~73.01)mm,颈椎曲度C值为2.86±2.63[(-3.14)~8.42]。均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脊髓主要受压节段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脊髓次要受压节段行椎间隙减压。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颈前柱高度与颈椎曲度C值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100~350ml,平均200ml。术后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2周恢复正常;2例出现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均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4.0±3.1个月。术后6~12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无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颈前柱高度、颈椎曲度C值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8.38±11.07)%,按改善率评定手术疗效,优11例,良17例,好转4例。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 4例,C4/5 6例,C5/6 9例,C6/7 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 4例,C4/5 7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疗效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103例中获随访99例,临床疗效优良80%,植骨融合率为97.9%(97/99),其中单节段椎间融合率为100%(12/12),多节段椎间融合率为97.7%(85/87)。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进入临床研究,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一组进行CDA手术,另一组进行ACDF手术,术后经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2年6月的末次随访。其中CDA组32例、ACDF组35例完成了随访,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9.6年,平均8.8年。CDA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活动度1.20°~8.20°,平均6.35°±1.45°;32例患者中8例(25%)置换间隙发生异位骨化,其中2例(6.25%)置换节段丧失活动度;翻修3例,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2例因头侧跳跃间隙后方骨赘压迫脊髓;末次随访时置换间隙相邻的其他63个节段中22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8个加重2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ACDF组融合率100%,翻修3例,2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1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其余67个相邻节段中34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15个加重2级,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末次随访时CDA组的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16.83±3.12、1.17±0.41及1.96±0.51分,ACDF组分别为17.21±3.53、1.23±0.35及1.86±0.62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间无显著性差异,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中长期可以保持一定活动度,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好于ACDF组,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珊瑚人工骨在颈前路手术中的愈合情况。方法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人工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手术180例(男126例、女54例),根据影像学资料,统计椎间隙高度、椎间角、颈前屈术前与随访时的变化。结果通过总结6年的随访结果,珊瑚人工骨得到了良好的愈合,使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角、颈前屈的纠正得到了的保持。结论珊瑚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愈合效果,可以达到和自体髂骨同样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8.
Liu Y  Chen L  Gu Y  Yang HL  Tang T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4):1859-1863
目的 评价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进行颈椎病再手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2月至2009年6月,对15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的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分析再手术的原因和疾病进展过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urick分级评价患者行走功能.结果 1例失随访,1例术后随访时间过短,未统计入本组.其余13例患者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26个月.前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5个月~6年,平均24个月.再手术原因包括:邻近节段退变压迫颈髓2例,首次手术减压不彻底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误诊颈椎病4例,局限型OPLL进展2例.再手术均采用C3-6或C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3例患者JOA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5和13.8分(P<0.05),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3.0%.Nurick分级术前和随访时分别为3.1和1.9级(P<0.05),平均改善1.2级.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颈肩部轴性痛1例,C5神经根麻痹l例.结论 对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减压不彻底、邻近节段退变或OPLL进展导致症状复发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缓解脊髓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避免再次经前方入路引起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新型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4年9月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11例,混合型7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3±3.4岁(34~64岁)。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Park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标准分别评估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残障指数评分(NDI)对患者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定期行颈椎X线、CT、MRI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内固定状态、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个月,平均6.5±0.7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9.0±1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6±18.4ml。1例患者(3.1%)术后6h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3例患者(9.4%)术后36h逐渐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2例轻度,1例中度;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VAS评分术前为7.5±1.7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2.5±1.2分(P0.05);NDI评分术前为43.3±3.6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0.7±2.9分(P0.05);JOA评分术前为9.43±2.55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6.07±1.02分(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4.30°±1.9°,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7.12°±1.4°(P0.05)。随访期间未见植骨不融合、融合器下沉、邻近节段骨化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术在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02至2007年颈椎病手术患者47例.入选条件:(1)脊髓型或神经根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2)均伴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3)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交感神经症状.切取8只家兔颈椎后纵韧带.乙醛酸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纵韧带内是否存在交感神经纤维,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随访10~48个月,术前JOA评分12.6分,末次随访15.2分.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9例,良16例,可8例,差4例,有效率87.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大量呈网状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椎间隙区分布较椎体区密集;后纵韧带浅层较深层密集;C2/3、C3/4、C3/4、C4/5节段较C5/6、C6/7密集.结论 颈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的另一重要因素.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