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异常与急性胰腺炎(AP)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69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患者的明显升高,P〈0.01;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轻度异常者,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对判断AP的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脂肪酶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5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64例非胰腺炎所致淀粉酶升高患者的脂肪酶,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脂肪酶明显高于非胰腺炎患者(P<0.01);胰腺炎患者的脂肪酶阳性率达96.1%(49/51),非胰腺炎患者脂肪酶阳性率仅为3.1%(2/64);脂肪酶比淀粉酶出现时间较晚,但持续时间长;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第6天阳性率仍达74.5%。结论: 脂肪酶的测定为胰腺炎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探讨脂肪酶检测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比色法测定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脂肪酶水平,研究2组患者血清脂肪酶的水平。结果:正常人、急性胰腺炎组血脂肪酶含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脂肪酶可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检测脂肪酶可以快速诊断急性胰腺炎和有效预测病情。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变化莫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满意。本实验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的检测,初步探讨TNF-α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袁苏徐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1):107-10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时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AP不同病程、严重程度、性别、年龄的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特点。结果AP发病第1天中有49%的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该比例随后逐渐下降(r=-0.85);平均血小板计数在起病的前2周内呈上升趋势(r=0.96),且不同发病天数间的平均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异(P<0.01)。病程中后期,部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300×109/L,其比例随病程时间延长而升高(r=0.83);上述变化在不同性别中无明显差异,但≥60岁的患者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者(P<0.05)。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发病前3天首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比例(57%)明显多于轻症AP患者(19%,P<0.001),病程中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比例(29%)也明显多于轻症患者(7%,P<0.001)。如以发病后首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标准预测SAP,其敏感性59%,特异性81%,阳性预测值51%,阴性预测值85%。结论AP发病时血小板计数有下降趋势,随着病程延长,血小板计数有增高趋势,血小板计数<100×109/L对预测SAP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按分级标准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组,其中轻型68例、重型40例,选健康体检者60例,分别空腹取血2 mL,进行出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各组结果.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TB),D-二聚体(D-D)的水平轻型组(MAP)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组(SAP)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SAP患者FIB和D-D值与APACHEⅡ评分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r=0.86).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情况比较,SAP组患者均较MAP组患者高(P<0.05).结论:出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很好地反应胰腺炎轻重程度,初步判断胰腺炎的预后及了解病情变化,从而作为临床胰腺炎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作者初步回顾统计了西宁地区急性胰腺炎30例并发急性肺功能不全的病例,并发率为70%,且成人呼吸窘迫征(ARDS)出现率为26.7%,死亡率13.3%,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的水平。但因该课题目前国内尚未见有文献报道;作者结合高海拔地区(>2000m以上)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高海拔地区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极易并发急性肺功能不全的观点,并在其发病机理上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测定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在多病因作用下,防御机制破坏,消化酶和坏死组织液经血道及淋巴道输送,引发多脏器损害,危重症病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国内已有报道[1].本文对经临床诊断已定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中对病性分型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症组46例、重症组34例。入院后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轻症组PT、APTT、FIB、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PT、APTT、FIB、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症组(P<0.01)。 MODS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MODS组(P<0.05或P<0.01)。 FIB和D-D与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8,0.82,P<0.01)。结论轻症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而重症胰腺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FIB和D-D与患者病情指标APACHE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的评估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106例,其中MAP组65例,SAP组41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检测凝血与纤溶功能指标PT、APTT、FIB与D-D水平。结果 MAP组与SAP组患者PT、APTT、FIB与D-D的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PT、APTT、FIB及D-D值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3、0.86和0.84(P<0.05);与非MODS组相比,MODS组PT、APTT、FIB及D-D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SAP的病情与预后,对防止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50-5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内科与急诊ICU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2例,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组,50例)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22例),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对照组(60例),比较各组NLR和凝血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MAP组与对照组相比,NL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均显著提高(P0.05),而上述指标在M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内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患者之间比较分析,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LR、PT、APTT、D-Di在SAP组患者中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MAP组患者中则不相关(P0.05)。结论 NLR与凝血功能指标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相似文献
14.
叶劲松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5):91-93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重症胰腺炎患者21例,轻症胰腺炎患者31例)与健康对照28例分别进行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及C反应蛋白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应用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 重症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轻症胰腺炎患者与对照组,轻症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4例据临床资料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共53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18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1例,检测各组血管内皮功能(FMD、ET、NO)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CS组FMD以及血清ET、cTnT显著高于SAP组(P<0.05,P<0.01);NSTEMI组血清ET、cTnT显著高于UAP组(P<0.05),血清NO显著低于UAP组(P<0.05);ACS组及SAP组血清ET、NO与cTnT正相关。结论:ACS的发生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8例HLSAP患者和43例非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NHLSAP)患者的一般资料、TG、TC、LDL-C、TBil、血钙、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压积、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分析HLSAP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结果HLSAP患者好发年龄低,且多伴有糖尿病和脂肪肝,复发率高;HLSAP组的TG、TC、LDL-C、血钙、CRP、红细胞压积等指标与NHLSAP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HLSAP组ARDS的发生率高于NHLSAP组,且TG是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LSAP常合并脂肪肝、糖尿病,且复发率高,早期易出现ARDS表现,因此控制血脂可以降低重症胰腺炎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4例HLAP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入院的229例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进行比较.结果 HLAP患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8:1,发病平均年龄(38.0±7.8)岁,合并血糖升高者46例,占85.2%;脂肪肝者42例,占77.8%;血淀粉酶正常者9例,占16.7%;血淀粉酶小于正常上限3倍者32例,占59.3%.与ABP组比较,HLAP组男性比例高、发病年龄低;血糖水平及脂肪肝发生率高;而血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ABP组;重症胰腺炎的比例明显高于ABP组,平均住院日较ABP组长(P<0.05),胰腺炎复发次数多.结论 应重视对HLAP的早期诊断,尽早对高脂血症病因进行干预,积极进行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健康宣教,预防胰腺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陈祥文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12,(3):244-24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急性胰腺炎多合并有基础疾病,诱发因素主要为胆系疾病39例,占73.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等。行急诊手术9例,术后6例发生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死亡3例;行择期手术2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lO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其余23例经非手术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老年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为胆系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不典型,且合并症多,病情重,内科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expression of an auto-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edematous acute pancreatitis and its possible clinical significance was
investiaged. Eighteen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were chosen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25 subjects served as control group.
Venous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in both groups at 4 time points: at the day of admission, the 2nd, 4th and 7th day of hospitalization.
By using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s the expression of auto-antibody in the samples was semiquantitatively detected.
Other biochemical indexes, such as serum amylase, urine amylase, were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As well, the clinical signs
or symptoms were mornito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he auto-antibody was gradually enh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The inceased positive expression of auto-antibody showed a correlationship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biochemical indexes (r=0.951)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0.996).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P<0.05).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of acute pancreatitis, gradually increased auto-antibody expression was detectable. This
antibody is against the interstitial structure of the pancreas.
Zhang Jinxiang, male, born in 1973, M. D., Ph.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