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降低与病种无关,但常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1]。本文对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进行TH水平测定,旨在观察TH水平在再障中的动态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再障组35例(男20,女19),年龄13-63岁,为住本院的再障患者,其中急性再障5例,慢性再障30例,均符合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30例(男16,女14),年龄19-58岁,系健康体检者。 二、方法:采… 相似文献
2.
3.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表型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BM)及外周血(P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色和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仪分析AA患者的BM和PB中淋巴细胞膜分子的表达。结果:AA患者BM和BP中CD8^ 细胞增加,CD4/CD8比例下降,BM在CD25^ 细胞和HLA-DR^ 细胞增多,急性AA增加尤为显著(P<0.01),BM中CD16^ 或CD56^ 细胞也明显增多(P<0.05),双标记分析提示T细胞主要为CD8^ 细胞:急性AA患者CD8^ -CD25^ 细胞显著增多(P<0.01),AA患者BM中淋巴细胞活化相关分子表达增多,尤其4-1BB^ ,CD95L^ 和CD40L+细胞显著增多(P<0.01),结论:AA患者BM中淋巴细胞活化相关膜分子增多,是AA免疫功能异常及最终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抗T细胞单抗治疗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T细胞单抗治疗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马晓星王鲁群①杨道理徐军迟翠芳①(济南军区总医院免疫科,济南250031)中国图书分类号R556.5近年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抗T细胞单抗(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对淋巴细胞异常活化的激发作用。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AA患者骨髓中I型DC的比例;在体外用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及白介素4(IL-4)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并观察经纯化人脐血CD34^+细胞抗原,经可溶性人CD40配体(rhsCD40L)激发后对自体T细胞活化和扩增效应;实时定量PCR(RQ-PCR)定量测定DC载荷抗原前后T细胞TCRVβ基因谱的改变。结果:AA患者骨髓中CD1a^+CD11c^+细胞和CD11c^+CD83^+双阳性细胞比例增多,且以CD11c^+CD83^+双阳性的成熟DC为主;外周血来源的DC负载人脐血CD34^+细胞后对自体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并使T细胞TCRVβ基因谱发生取用偏移。结论:DC在AA淋巴细胞寡克隆增殖中起重要作用,但识别的何种抗原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正隆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21(6):318-322
DC在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细胞的活化中起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多因素造成的自身免疫反应异常的疾病,本文综述了DC在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是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再障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比例及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探讨其在再障发病中作用。方法:依据临床诊断标准,收集初发再障组、再障造血恢复组、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各组CD4+、CD8+、NK、NKT、Treg细胞的比例,免疫磁珠法分离各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并给予刺激培养,24、48小时后收集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IL-35、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初发再障组的CD4+,Treg比例与正常对照组和再障造血恢复组相比显著低下;CD8+T细胞比例在再障患者中明显升高,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NK、NKT的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分离培养三组人群Treg细胞,ELISA检测结果显示:初发再障患者的IL-10、IL-35、TGF-β表达水平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T细胞免疫异常是再障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Treg细胞在再障患者恢复造血过程中可能起着正向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在仍然是儿童和青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线治疗选择,但供者来源有限,费用高,且5%~15%的患者因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疗效和生活质量。因此尚需探索能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治疗途径。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并且增殖力稳定,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免疫学特性以及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由第一作者在2010-06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1995/2010有关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免疫学特性以及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应用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aplastic anemia,anemi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119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文献,中文85篇,英文34篇,排除因研究目的与课题无关、发表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0 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目前普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组织损伤密切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负调节及支持造血双重作用,且具有可移植性和来源广泛的特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具有差异性,间充质干细胞将会为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细胞克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源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患者骨髓的T淋巴细胞克隆,以便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免疫分选法分别从1名初诊重型再障患者及对照的骨髓中富集CD34+和CD3+细胞.将CD3+细胞作反应细胞、照射过CD34+细胞作刺激细胞,进行14d单向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对活细胞作有限稀释和单个细胞分孔接种,与含IL-2和PHA-P的饲养细胞体系共培养.观察挑选细胞生长孔,计算接种率,用泊松(Poisson)分布初步判断单个细胞分离过程成功与否.而后将阳性孔细胞作转孔培养,定期用饲养抚育刺激、常规用IL-2支持增殖以扩大各克隆的数量.用SABC-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初步鉴定各克隆CD4/CD8抗原表型.结果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的活细胞数,病例为4×103,对照为65.单细胞分离接种培养后,对照组的细胞生长孔数为0;而病例组的培养板上,共有11孔发生细胞增殖,相应的实际接种率是2.1%,未超出Poisson理论接种率值范围(<26%),判明平均每个增生孔的细胞克隆前体数不大于1.这11个克隆中,9个呈CD4单阳性表型,阳性为98%;2个为CD8单阳性表型,阳性率为98%.结论从1例重型再障患者骨髓中分离出了11株T淋巴细胞克隆.进一步鉴定分析这些克隆的表型和特异性,以及探讨其Th1(Tc1)/(Th2)(Tc2)效应类型等功能表现,对研究重型再障的免疫学机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T细胞受体表达水平及其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受体表达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70%再障患者存在CD4/CD8比例倒置及CD8^+%异常增高;50%再障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亚群及其在T淋巴细胞总体中所占比例均显著增高;而αβT细胞亚群及TirA^+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半数以上再障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异常增多的γδT细胞及 相似文献
13.
免疫功能紊乱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密切相关。它不便宜接参与造血于细胞的损伤,促进造血于细胞的凋亡,而且可引发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缺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再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T细胞上Fas配体(FasL)的表达及其在胞内外的分布情况,观察AAT细胞胞浆FasL的释放特性及细胞毒作用。方法 以正常人“静息”T细胞和人为诱导活化的T淋巴母细胞为参照,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asL在AAT细胞表面及胞浆中的分布;用体外大剂量PHA-过性刺激的方式诱导T细胞胞浆FasL的释放;以Jurkat细胞为靶向,同时辅以单抗阻断及超速离心的方法,观察AAT细胞FasL的释放特性和杀伤效应。结果 AA T细胞表面及胞浆中均有FasL的异常表达,其中胞浆FasL的异常表达尤为显著;高浓度胞浆FasL可在大剂量PHA-过性刺激时迅速向胞外释放;PHA刺激后的AAT细胞培养上清有明显的Jutkat细胞杀伤活性,该效应可被FasL McAb阻断,或经超速离心加以去除。结论 AAT细胞是一种处于预活化状态的细胞,具有与T淋巴母细胞相似的活化特征,含有高浓度、能以细胞外体形式诱导释放、具备完整活性的胞浆FasL是其异常活化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乐琴肖扬蒋祖军肖浩文李力庞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9):3443-344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国内仅见少量报道,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来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增殖,国内未见报道,其机制值得深入研究。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培养第5天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与第3代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加入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促树突状细胞成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成熟、成熟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前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结果与结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脂多糖的刺激诱导下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前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14,CD1a,CD83,CD80表达无变化(P>0.05);成熟树突状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前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14,CD1a,CD83,CD80表达降低(P<0.05)。结果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进而发挥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免疫活性分子异常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测定AA患者骨髓(BM)及外周血(PB)白介素-2(IL-2)、Flt3配体(FL)、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含量变化。结果:AA患者BM及PB中IL-2含量均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相比,该种变化在急性AA尤为明显(P<0.01),绝大部分患者sFas-L含量增加;FL水平升高尤为显著,达正常水平的25倍以上,且PB与BM的浓度无区别,经治疗有效者IL-2、sFasL和FL明显下降,但sFasL和FL水平不能恢复正常,动态测定表明IL-2、sFas-L和FL的含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结论:AA患者PB和BM中免疫活性分子增多是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原因之一,定期测定IL-2、sFasL和FL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3例小儿再障的细胞免疫状况及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力进行测定。其中3例作免疫治疗前后的动态比较。结果显示患儿总T 细胞(CD_3)及T辅助细胞(CD_4)均低于正常儿,而T抑制细胞(CD_8)则高于正常儿,使CD_4/CD_8的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儿(0.91±0.46:1,正常儿1.67±0.24:1,P<0.01)。而IL-2活性在患儿白细胞中高于正常高限(529.76±±36.84比316.31±53.99,P<0.01),说明患儿有免疫紊乱状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ATG,环孢素A等),可纠正这种不平衡状态,临床也有良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联合免疫抑制剂 (IS)合并雄激素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明显提高了其疗效 [1 ,2 ] ,但对小儿的报道较少 ,现介绍我们应用环孢霉素 A (CSA ) 康力龙及CSA 康力龙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HDIG )治疗 14例小儿SAA的疗效及经验体会。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 14例均为我院 1995~ 1999年的住院患儿 ,其中男 8人 ,女 6人 ,年龄 3~ 12岁 (平均 6 .7岁 ) ,均按 1987年宝鸡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3 ]确诊为 SAA 型。发病至确诊时间 <3个月者 10例 ,<6个月者 4例。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轻重、药源及经…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造血干细胞缺乏导致造血功能衰竭一直被认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主要病理机制。最初应用体外造血细胞集落形成证实AA患者的骨髓中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 ,CD34 细胞数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 。然而 ,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或淋巴细胞球蛋白 (ATG或ALG)以及环胞菌素A (CyA)治疗AA ,其疗效为 50 %~80 % [2 ,3] ,由此表明既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其体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的残留 ,且造血干细胞减少可能是免疫功能异常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所致[4 ,5] 。近年的研究表明 ,由T淋巴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